结婚十年才明白,你嫁得对吗?

每个妈妈都盼着女儿嫁一户好人家,而每个女孩出嫁前,又烦透了妈妈的俗不可耐。

我的老乡小茵,就是如此,因为和男方家庭经济悬殊,结婚前她妈妈一哭二闹三上吊,百般阻扰。在爱情当饭吃的年纪,自然是胳膊拗不过大腿,该结的婚继续结。

小茵想,下嫁怎么了?他一定会对我好,当时小茵是这样的自信满满。礼金,礼数,婚礼排场,我们两个人相爱就好了,搞这么世俗干嘛!

在妈妈竭力为女儿争取的时候,女儿的胳膊肘却早拐到了婆家。

结婚十年才明白,你嫁得对吗?


小茵出生江南小康的家庭,老公来自偏远的农村,大学相恋。虽然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小茵第一次去他家,还是被吓着了。

她很难想象在中国这样的平原地带,要过年过节才能吃上肉,厕所连门都没有。

第二次回婆家,她的小姑子怀孕了,正赶上农忙,小姑子依然下地干活。最让小茵受不了的是,从地里回来,男人们在院子里打牌,侃大山,小姑子挺着肚子在厨房做饭,吃完饭,继续和男人们一起下地。

小茵问老公,你妹妹怀孕了,还天天跟你们吃白菜和土豆,不弄点好的?

老公说,我们这儿都这样。小茵看着小姑子忙碌的背影,这完全是把女人当牲口使,觉得这个女人太可怜了。


结婚十年才明白,你嫁得对吗?



好吧,你家的事情,爱咋咋的,早点回上海,眼不见心不烦。

小茵以为只要和老公在上海呆着就好了,她太天真了。她不知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影响是一生的,渗入了血液,他的价值观,对男人责任的定义,对疼爱老婆的理解,已经定型了。

原生家庭的影响就好像一个人的影子,影子从未消失,看不见的时候,只是阳光还未照到。

影子随时会出现,比如孩子的到来。

小茵怀孕了,反应大,一天都未进米。晚上想吃葡萄,叫醒老公去买葡萄,老公去买了,回来后,直接丢到床上,嘟囔了一句:怎么这么多事。然后倒头就睡。小茵懵了,她从来没有想过这个画面。

后来肚子大了,婆婆来了,孕期嘴挑,婆婆做的饭菜,吃不下。久了,婆婆不悦,哭哭啼啼地说小茵嫌弃自己。

小茵天真的以为,老公会站出来为自己解释下,她却不知越穷的地方,越容易出现愚忠愚孝。

老公从房里出来指着小茵说:你不就是怀个孕吗,看你作成什么样,别人怎么都不像你,然后带着他妈夺门而出。


结婚十年才明白,你嫁得对吗?



一切太出乎小茵的预期,一个还未出生的孩子,把当初比天大的爱情打回原形。

小茵挺着大肚子找我哭诉,她说她不敢跟妈妈说,怕妈妈伤心死,现在才明白妈妈的担心,妈妈不是爱钱,只是爱自己的孩子。

结婚前,傻乎乎的以为什么都不重要,有感觉就行,靠着感觉可以过一辈子。讽刺的是,结婚前最看重的,往往是结婚后最不重要的,比如感觉,长相,身高。

妈妈这么多年不是白活的,她也曾年轻过,也曾爱情大过天,妈妈比我们更懂得婚姻的真谛,生活的不易。

结婚十年才明白,你嫁得对吗?


小茵哭泣着说,为什么以前没有发现他这么坏。

我说,他不坏,你也不坏。为什么他觉得你作,他的参考物是他那个挺着大肚子,又要下地,又伺候男人们吃吃喝喝的妹妹。

用这个做参照物的话,你不吃饭,他能下楼给你买水果,已经好到不行了。你的参照物是你周围的孕妇所享受的待遇,你们参照物压根就不同,感受自然无法一致。

下嫁,等着他对你好。而每个人对“好”的定义是不一样的。这个定义从他的原生家庭日渐滋长了,难以中途强加。

当然,原生家庭并非不可超越,阅读,思考,断舍离,可以重建自己的价值观,脑回路。比如小茵的老公通过同事中孕妇待遇也能悟到,在这个文明的时代对孕妇没有优待就是虐待。

可是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一生迎合或者挣扎,在原生家庭的漩涡中而不自知。

孩子落地,小茵白天工作,晚上带娃。老公挣钱并不多,但做到了教科书级的出门上班,回家瘫尸。

小茵突然想到一个相似的画面,身怀六甲的小姑子,伺候着一群大老爷们。

带娃,家务事,都是女人的事,从小的耳濡目染,已经渗入血液,哪是几年高等教育就能洗牌的。


结婚十年才明白,你嫁得对吗?



小姑子的日常,早已隐射了她今天的待遇。区别是,小姑子并不如她痛苦,因为认知一致。

就连日常的消费观,生活理念也永远不在一条线上。

小茵家的理念是,多奋斗多享受,既开源。老公家的理念是,拼命节流,享受有罪。也因为这个认知,这几年小茵的事业远比老公好。

两个人逛街,无论小茵拿起来什么东西,老公都会在后面魔咒念,家里都有,都有呀。婆婆老家的孩子多,小茵过年带只烧鸡回去,一下被抢光了。

小茵说:这么大的院子,可以养点鸡,看孩子们多馋肉。婆婆说:喂鸡太麻烦了。老公也觉得这话没毛病。

小茵很无奈,宁愿一天天打着牌,依着门框发呆,想吃肉,可以忍住。相对于用劳动改变贫穷,他们更愿意用毅力忍受贫穷。

这些年,孩子大了,小茵的日子总算平静了。但每每回忆起来,还是嘘唏不已。

不值得说苦尽甘来,苦只是苦而已,不是财富,不是甘的必经之路。

价值观,认知巨大差异,磨合起来是要命的。妈妈当年唠叨的门当户对,是多么的先见之明。

时隔多年,小茵才明白妈妈的苦心,妈妈从来不爱财,只是怕自己的女儿受委屈。

结婚十年才明白,你嫁得对吗?


现在都说最好的婚姻就是势均力敌,好像把婚姻说的太累了,难道不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吗?

势均力敌不累,棋逢对手才会快乐,如果一方棋艺太差,另一方熬着作陪,才是真累。

势均力敌的两个人是什么样,就是能力,认知,文化修养,人生目标,不会差太多。

而上述这些,又是从原生家庭中生长或浸染而来,中国俗话说,女不下嫁男不高娶,原生家庭的差距绝不仅是钱而已,而是由钱带来的认知差距,这才是门当户对的真谛。

钱财或许还能中彩票一夜暴富,而认知却不能。

结婚前,我把南北差异粗暴地理解成这边暖,那边冷。婚后才会被这巨大的差异冲击,从生活习惯,到接人待物,当然,还有养育孩子,多到无法列举。

这确实让我也难过了一段。直到现在都结婚十年了,谁也没融合谁。

吃饭还是开两锅,他啃他的馒头咸菜,我吃我的米饭辣椒,恨不得把餐桌劈两半。

为何我们走到现在还没有崩盘?说不上心有灵犀,我们还是有些共同的精神乐趣,我们都爱看书,都好静,不爱热闹,看到喜欢的书,还彼此推荐下。


结婚十年才明白,你嫁得对吗?



讨论社会上发生的事,价值观基本在一个基调上。毕竟,包容一个做饭难吃的人,比包容一个精神贫瘠的人容易多了。

如今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自然追求精神粮食。

我们无法在睡前和另一半讨论,明天还有米吗,油还够吃几天。精神上琴瑟和鸣太难求,至少营养有共性,才有话可说。

精神愉悦也如一日三餐一样是刚需,一起走过几十年,没点营养在里面,时间太难熬了。

任何一段婚姻都要经历磨合,门当户对不仅是对收入对等的保障,更保障了认知和价值观的最大可能性的一致,如此,婚姻磨合起来轻松太多了。

一个女孩最大的幸运: 谈势均力敌的爱情,结门当户对的婚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