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凉州贤孝艺人李大茂

专访凉州贤孝艺人李大茂

赵大泰 凉州贤孝博览馆

2018年9月26日下午,路过一家宾馆,看到凉州贤孝艺人李大茂在路边卖唱,便萌生了采访的念头,和老人聊了几句,约好采访的事情,回家拿上摄像机,在路边就开始了正式的采访和拍摄。

李大茂介绍,他会唱的小调小曲有《王哥放羊》,《十里亭》,《珍珠倒卷帘》,《哥哥劝妹子》,《张良卖布》,《李元贵卖水》,《书生放午学》,《十八扇子》等,会唱的凉州贤孝有《五女兴唐传》,《包爷三下阴曹》,《白马记》(也叫《熊子贵休妻》),《金镯玉环记》,《郭巨埋儿》,《扒肝孝母》,《丁郎刻母》,《孝子贤孙》(即《杨小娃拉柳扒》)等。

应笔者的要求,李大茂在二胡的伴奏下,唱了一曲小调《十里亭》,凉州贤孝《金镯玉环记》选段,最后又拉了一阵二胡,演示器乐技艺。对于三段表演,笔者进行了拍摄记录。

据李大茂自述,他出生于1946年,今年已经72岁了。他出生于凉州区大柳镇乔坡村(音)四组,在七八岁的时候患了麻疹,毒素聚集于眼睛,因为医疗条件落后而导致双目失明。十八岁的时候,父母为了他的生计,决定让他学习“瞎弦”。当时他的父亲赶着驴车,到张义堡请来了盲艺人史有福(音)传艺。史师傅每次教授两三个月,每次教授一个唱本,如《五女兴唐传》等,要求徒弟记熟每一句唱词。每次传艺,李家都要用钱和粮食给史师傅支付酬劳。李大茂还有一个姓“明”(音)的干爹,教授他三弦和二胡的技艺。就这样,李大茂断断续续学艺两年。史师傅早已经去世,听说史师傅还收过一个姓高的徒弟,在黄羊镇,但李大茂与他也没什么联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李大茂被生产队安排作饲养员,照料生产队的牲畜达10年之久。当时,饲养员挣的工分还比较高,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行当,普通农民一般挣八工分,饲养员可以挣十二个工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制,李大茂因为无法种田,便以卖唱为生。在老家,李大茂有一个弟弟。近年来,李大茂不愿意住在乡里的养老院,一直在城区卖唱,据他说在城区卖唱已经30多年了。大约在九几年的时候,李大茂曾经收过两个徒弟,学了一阵就不学了,再无联系。李大茂是五保户,每个月可以领到政府发放的350多元补助金。三十多年来,李大茂租住在城区的平房里,在原东关农贸市场,文化市场等处卖唱。目前,李大茂租住在雨亭巷的一间平房里,房租每月为200元。李大茂每天卖唱的收入大约有20多元,平时自己在出租屋里做饭吃,倒也可以勉强维持生计。

在笔者采访的过程中,路过的人有驻足围观的,偶尔也有好心人在李大茂面前的铁罐里投入一元或者几角的零钱。后来,宾馆的工作人员出来,说客人投诉二胡以及歌唱的声音打扰休息,采访就只能结束了。李大茂挪了个地方,继续他的卖唱。而笔者回到家里,开始用文字记录凉州贤孝艺人的生活经历。

专访凉州贤孝艺人李大茂

凉州贤孝艺人 李大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