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平離職事件大反轉?更多相關細節披露……

9月27日,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國企底層?》

的公眾號文章在網絡熱傳。(該文章現已刪除)

文章稱,張小平原就職於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航天601所)研究院,職稱為副主任設計師,是研究所內的“最底層”,年薪僅12萬。在其跳槽到一家民營航天公司後,原研究所“喊話”稱張小平離職影響中國登月工程,要求返回。文中還附有一份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所蓋公章文件,即《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

張小平離職事件大反轉?更多相關細節披露……


公文提出:離職前任低溫發動機副主任設計師職務研究員張小平,是未來載人登月和深空探測用的“兩型發動機研製的靈魂人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為四型發動機總體室系統級專家,張小平個人的離職對這四型發動機的方案論證及研製工作均造成了極大影響,“我們不願、也無法接受因個人的離職而影響到國家重大戰略項目!”

張小平離職事件大反轉?更多相關細節披露……


張小平離職事件大反轉?更多相關細節披露……


消息一出,全網譁然。輿情觀察(yuqingguancha)小編通過沃德社會氣象臺實時監測與大數據分析發現,截止至28日,全網共產生相關信息數據17944條,直接影響33114.8萬人次。

其中,微博共產生相關數據15986條,討論量佔比達88.04%,是傳播”張小平離職“這一消息的主要平臺。

張小平離職事件大反轉?更多相關細節披露……


另外,據沃德社會氣象臺的意見領袖模塊顯示,@NASA愛好者@頭條新聞@人民日報@新浪財經

等微博大V對"張小平離職"一事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NASA愛好者:有競爭了是好事

@人民日報:需給“人才觀”敲響警鐘

@頭條新聞:離職體現價值;需給“人才觀”敲響警鐘

@新浪財經:以惜才之名卡人,不算尊重人才

網文多處不實,存在誇大其詞

在眾多微博大V紛紛轉發並對"張小平離職"這一消息發表自己的觀點之後,問題來了,於網絡瘋傳的《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國企底層?》這一網文中所揭露的航天系統不惜人才一事究竟是否屬實呢?

答案非也,據航天系統內部人士表示,該則網文中涉及多處不實內容。

張小平離職事件大反轉?更多相關細節披露……


西安航天動力研究院屬航天六院,內部稱呼是”六院十一所“,從未聽說過601所的說法。

副主任設計師是總體部門才有的職位,副研究員也就是高級工程師,相當於副教授,是高職級的研究人員。

關於薪酬,與張小平同級別的研究員,稅後收入為一年20萬並非12萬,爆料內容比較誇張。而這一點也得到了@頭條新聞這一微博大V的印證。

張小平離職事件大反轉?更多相關細節披露……


9月27日14時,@頭條新聞發佈微博評論:《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國企底層》主角張小平離職屬實,但其同事稱文章誇大其詞:張小平並非小研究員,而是高職級研究人員。這樣級別的高級研究人員一年下來收入大概稅前25萬,稅後20萬,而且完成重大項目時還會有獎金。雖然比不了其跳槽後的某市場化公司開出的待遇,但仍比爆料中的收入水平要高。

初離職,不挽留,現在搶人?


9月27日,張小平曾就職的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對其離職一事做出官方回應:

張小平離職事件大反轉?更多相關細節披露……


1、張小平個人情況

張小平,1994年入職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2011年8月取得研究員資格,2015年3月起擔任低溫推進劑發動機型號副主任設計師,從事液氧煤油高壓補燃和液氧甲烷發動機系統設計,參與了多項低溫發動機項目論證。

2、曾多次溝通挽留,於脫密期內擅自離開

2018年3月,張小平向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提出辭職申請。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曾與張小平進行多次溝通及挽留,其離職意向堅決,在單位未批准的情況下自行離所。

由於張小平為國家重要涉密人員,根據保密法和單位相關規定,離職前必須在所內非密崗位進行脫密,脫密期為2年。為此,2018年4月,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與張小平進行談話,向其解讀離職流程及脫密期管理規定,告知其須遵守國家保密規定,回單位履行脫密義務,但張小平仍然自行離所,對保守國家秘密和單位技術秘密帶來了較大隱患。

張小平離職,中國無法登月?

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稱,鑑於多次挽留張小平未果,以及其於脫密期內擅自離職這一現狀。2018年9月17日,根據律師意見,後遂向西安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申請,要求張小平繼續履行聘用合同,按脫密期管理規定回所脫密。

在向仲裁庭提交相關材料時,承辦人因急於達到讓張小平回所脫密的目的,所提交《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材料措辭失當,誇大了張小平在所參與研製項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該材料經張小平個人朋友圈發佈後,擴散到網絡上,引起了較高的關注度和一些誤解、誤讀,產生了不良影響。今後,我們將加強內部管理,在工作中更加嚴格、嚴謹,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航天研究系統需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張小平從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離職後現加入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性質為一企業系火箭研製民營企業。

張小平離職事件大反轉?更多相關細節披露……


↑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研發中心↑

在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今年9月發佈的招聘信息中,可靠性高級工程師、火箭發動機總裝設計工程師兩個職位的年薪報價在30萬至42萬元,

學歷要求為碩士,工作年限分別為5年和3年,而這樣的要求對航天系統出身的科技人才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

張小平離職事件大反轉?更多相關細節披露……


近些年,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航天也逐漸轉向商業化,不僅是傳統國企,一些民營商業公司、大學也紛紛參與航天研究。相互之間關於航天技術人才資源的爭奪競爭加劇,航天研究系統有必要敲響“人才觀”警鐘,這不僅要從根本上扭轉“你走了後面有大把人頂上”的老舊思想,還要進一步推動其在管理思想的更新。

航天研究系統只有完善人才管理、使用、激勵等人才培養機制,真正為每一個人才提供屬於自己的舞臺,才能留得住人,也能真正幹得成事。更多的航天技術人才實現了自己的價值,中國登月豈不是指日可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