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誌」陶行知:從美國歸來的「孔子」

「人物誌」陶行知:從美國歸來的“孔子”

1917年,正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陶行知,突然決定提前回國。這讓他的導師,美國著名教育家孟祿唏噓不已。

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是全世界研究教育的最高學府。三年前,陶行知懷揣“教育開發民智”的夢想,告別新婚不久的妻子來到這裡,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思想。

「人物誌」陶行知:從美國歸來的“孔子”

兩年時間,陶行知拜於大教育家杜威、孟祿門下,構建了自己的知識體系。一一研習了公共教育管理、學校與社會、教育史、教育哲學、現代社會教育等,奠定了他所謂的“以教育行政”為終身職業的基礎知識。不久,令人羨慕的博士帽,即將像王冠一樣戴在他的頭上。可如今,他為什麼要放棄完成的博士論文,要突然離開呢?

儘管陶行知的導師和同學,存在諸多疑惑和驚訝。但陶行知的頭腦卻是十分冷靜的,他的選擇絕非是一時衝動,而是深思熟慮之舉。

「人物誌」陶行知:從美國歸來的“孔子”

前不久,他接到了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代理校長郭秉文的邀請,請他回國任教。郭秉文在信中,介紹了當時國內的情況,袁世凱已死,重興共和,政治安定, 新教育被提上日程,"教育救國"的夢想可以得以實施。

陶行知還記自己當年,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金陵大學,畢業論文的題目叫《共和精義》,文中曾寫道:“人民貧,非教育莫與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與智之;黨見,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相比於“教育救國”,博士帽顯得不那麼重要,於是他義無反顧了選擇了回國,投身於國民教育。

「人物誌」陶行知:從美國歸來的“孔子”

如果說,陶行知當年的這一選擇,讓很多人看不懂。那麼,10後,他的另一個選擇,更令人難以理解,包括他的家人。

1927年,已經身為國內著名教授、擔任東南大學教務長的陶行知,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放棄優厚舒適的待遇,脫去西裝革履,穿上布衣草鞋,來到南京北部的曉莊,興辦鄉村師範教育。

此前,他謝絕兩所著名大學的邀請。

「人物誌」陶行知:從美國歸來的“孔子”

陶行知出身貧寒鄉村,後來是因為得到別人的資助,才接受教育。而步入都市,留學美國,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而如今36歲的他,為什麼又要回到鄉村?

從他給母親和妹妹的家信中,可以看到他的心境——

那一年,母親大壽,他沒有回來,只捎回一封家書:“兒從母親壽辰立志,決定要在這一年當中,於中國教育上做一件不可磨滅的事業……兒現在全副的心力都用在鄉村教育上,要叫祖宗及母親傳給兒的精神都在這件事上放出偉大的光來。”

他在給妹妹的信中寫道:“我本來是一箇中國的平民,無奈十幾年的學校生活漸漸地把我向外國的貴族的方向轉移。學校生活對於我的修養固然有不可磨滅的益處,但是這種外國的貴族的風尚,卻是很大的缺點。好在我的中國性、平民性是很豐富的,我的同事都說我是一個‘最中國的’留學生。經過一番覺悟,我就像黃河決了堤,向那中國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來了!”

「人物誌」陶行知:從美國歸來的“孔子”

陶行知要做的,正是孔子當年要做的事。

2000年前的孔子,主張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於是興辦平民教育,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

陶行知了解中國的國情,中國以農立國。所謂平民,即農民。中國一百個人中,有八十五個住在鄉村。

他要籌措100萬元基金,徵集100萬位同志,開設100萬所學校,改造100萬個鄉村。

而創辦曉莊鄉村師範教育學校,就是要為將來鄉村平民教育培養人才。

「人物誌」陶行知:從美國歸來的“孔子”

他不但繼承了孔子平民教育的主張,還以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鞭策自己,將平民教育落實到實處。他不僅遵循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還將美國著名教育學家的杜威的實驗主義理論,批判地應用到教育實踐。

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一系列思想。 他的教育目標,是讓學生擁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和社會改造的精神。所以,學生在這裡擁有以往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幹農活、看戲劇、學燒飯……

曉莊師範開辦後不久,就在周圍開辦了平民學校、鄉村醫院。“改造社會”的口號,完全落實到行動中來。

為此,美國著名歷史學家費正清這樣評價:“陶行知是杜威的學生,但他正視中國的問題,則超越了杜威。”

「人物誌」陶行知:從美國歸來的“孔子”

為了普及平民教育,陶行知親自編寫了兩本教材:《平民千字課》和《老少通千字課》,奔走於全國各地,免費贈送教材,義務教廣大的農民兄弟識字。

他的平民教育的方式是自由的、隨時隨地的,乘輪船,他讓一個識字的茶房教另外三個茶房識字;到北大校長蔣夢麟家做客,他讓識字的門房去教老媽子和車伕識字。在自己家裡,他讓妹妹和兒子教57歲的母親識字,後來母親竟能讀懂他寫的信。

「人物誌」陶行知:從美國歸來的“孔子”

經過數年的努力,陶行知的平民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南京一地就出現了126所平民學校,學生近5000人。全國農民的識字率一下子上升了二三十個百分點。

陶行知為了辦好曉莊師範學校,把全身心、全部家產都投了進去。他曾說:“為了勞苦大眾,我們吃草也幹!為了受苦小孩,我們要飯也幹!”而他的母親、妹妹、妻子,為了追隨他,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陶行知被譽為“鄉村教育的聖人”。

「人物誌」陶行知:從美國歸來的“孔子”

1930年,蔣介石政府以宣傳赤色為名,查封了曉莊學校。陶行知被通緝,隻身流亡日本。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回國,在上海、重慶等地繼續開展平民教育的實踐。

1932年,在上海創建了山海工學團。他說:“四萬萬人若能用腦來指揮手,手來變化腦,那麼組織起來必能產生驚人的力量。那時應付日本,一定不難。”

1936年初,他倡志成立國難教育社,被推為社長,擬訂《國難教育方案》,把生活教育和救亡教育結合起來。

1939年7月,在重慶附近的合川縣古聖寺,創辦了育才學校,主要招收難童。

「人物誌」陶行知:從美國歸來的“孔子”

這期間,他將原來“陶知行”的名字,改為“陶行知”。他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他不但勤勉的進行教育實踐,還在不懈地追求教育的科學和藝術。

他提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教育理念。

「人物誌」陶行知:從美國歸來的“孔子”

他十分重視學生的美育教育。他認為,能慰人慰己的行為就是美的。不僅是音樂美術,比如烹調、清潔,所有的生活細節,都可以是美的創造和體驗。

他重視教育者的主體意識的提升,並提出“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即“解放雙眼、解放大腦、解放雙手、解放嘴巴、解放空間、解放時間”。這些內容,在今天的教育改革看來,仍具有啟發。

「人物誌」陶行知:從美國歸來的“孔子”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他把很多學習內容,編寫成歌謠。最著名的,莫過於那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

他的教育與現實緊密結合,充滿了情趣。他教孩子認識“春”字,首先告訴孩子們,“春”代表著春風奏樂,花兒伴舞,看見“春”也就看見了中華民族的希望,把“春”字分成三部分看,便是“三”、“人”、“日”,三人為眾,就意味著大家聯合起來,是可以把日本帝國主義打倒的!

「人物誌」陶行知:從美國歸來的“孔子”

陶行之曾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長期勞累過度,突發腦溢血,因搶救無效,不幸逝世於上海,享年55歲。

辭世次日,上海萬國殯儀館擠滿了前來悼念的民眾。

毛澤東稱之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宋慶齡盛讚他為“萬世師表”。

郭沫若為他題詞:“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後陶行知”。

東南聯合大學校長美國人布萊恩·庫朋評價他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僅是中華民族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教育之林的一面旗幟。”

「人物誌」陶行知:從美國歸來的“孔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