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爲什麼把德川家康轉封到日本最大的平原地帶,關東地區,讓其做大?

似意氣風發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日本關東地區有著許多貿易港口,平原廣闊,非常繁榮。那麼,豐臣秀吉為何將德川家康轉封到這個地方呢?



依我看有如下幾個原因

戰國時代的關東平原並不算繁榮

在日本戰國時代,包括戰國時代以前,日本的經濟中心、人口中心一直都是京畿、西國。

要知道,當時日本的貿易港口,還是以靠近亞歐大陸的日本海、瀨戶內海等為主的貿易航線,關東的港口並沒有這些西日本的港口繁榮。只是後來交通運輸越來越發達,才使得太平洋沿岸的關東發展了起來。

至於人口,中世紀的日本人口重心一直都位於京畿,關東完全比不上秀吉手中的京畿。

東海道要道不留給德川家

德川家康在轉封前的領地大致是三河、遠江、駿河、甲斐、信濃五國,相當於一個加強版的武田家。

此時的德川家領國,位於東日本與京畿的交通要道上,尤其是信濃國與駿河國,這是東山道與東海道的交通要道。



在室町幕府一朝,關東公方足利氏多次想和京都的幕府將軍足利氏爭鬥,奪取幕府將軍之位,但是每次爭端都是以幕府方獲勝告終。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在於駿河國一直處在幕府信任的今川家手上。駿河國的位置進可攻,退可守,一直將關東的戰亂給限制在關東而不能向西蔓延。

在室町幕府中後期,今川義忠意外橫死,駿河國守護空缺,關東上杉家就試圖支持今川旁支小鹿範滿奪取家督之位,以將駿河國也劃入關東的勢力中,結果幕府便派出了伊勢盛時(北條早雲)下向駿河,將駿河奪回。


小田原征伐時,佔有駿河國的德川家康也是站在秀吉一方的,否則豐臣軍除了北陸道以外,也很難能進入關東。

德川家康不是敵人

現在我們經常將德川家與豐臣家看成是兩個對立的勢力,似乎這兩家應該是“既生瑜何生亮”的存在,實際上這種觀點是受到後來的關原合戰、大坂之陣的影響,導致我們開了上帝視角。

從當時的角度來看,儘管德川家康與豐臣秀吉之間爆發過小牧長久手合戰。但是這只是豐臣秀吉統一天下的過程而已,況且德川家康也認慫服軟,提交兒子充當人質,老實得一批,完全沒必要把德川家抹去。

秀吉這招其實很高明,把德川家從原本的五國轉封至關東,一來遠離了經營許久的根據地,二來關東剛經歷戰亂滿目瘡痍,三來即便德川家康在關東有不臣之心,周圍的浦生、上杉、佐竹等勢力也會將德川家掐死在關東。對秀吉來說不過是又一次的“小田原征伐”而已。我們現在覺得秀吉的轉封不可理喻,是因為預先我們站在了後世的視角來看的,若只從當時的角度來看,絕對沒有什麼大問題。


伊勢早苗


這事得從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的最後一戰——小田原之戰說起:公元1590年7月的一天豐臣秀吉攻打小田原北條氏的戰爭即將結束之際豐臣秀吉和配合出兵的德川家康一起巡視戰場,秀吉用手指著山下此時尚屬北條的領地對家康說:“北條的滅亡已迫在眉睫,我打算用北條治下的關東八州來和你現在的領地交換。”家康回答:“好啊,讓我們一起小便權且作為合約的見證。”於是他倆轉身朝著敵軍陣營的方向像頑童一樣心情大快地小便。接著秀吉又問:“你進入關東後是將居城安排在這小田原嗎?”家康回答“目前放眼關東似乎找不到比此地更適合作為居城之地。”秀吉卻說:“我聽說武藏有個叫江戶的地方地形不錯,將那裡作為居城如何?”家康回答:“聽起來似乎不錯。”

《關八州古戰錄》一書對此事評價道:“這真是決定了關東命運的小便啊!”表面上看起來其樂融融的背後其實隱藏的是秀吉的政治權謀:此前家康的領地是東海五州,如今秀吉以關東八州作為禮物饋贈給家康從表面上看領地擴大了,但這意味著家康必須放棄自家祖傳的三河以及後來自己開拓的東海道其餘四州領地。退一步講即使入主關東,已被北條家經營多年的小田原城也比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江戶更適合作為居城。秀吉之所以要用關東八州交互家康原有的領地並堅持“建議”家康將居城定在江戶其實就是希望家康把金錢和精力花費在新領地上,從而削弱德川家的實力。

老謀深算的家康自然看穿了秀吉的企圖,不過他卻並沒硬性抵制秀吉的“建議”——這主要是因為秀吉和家康之間微妙的關係:除了即將被征服的北條外,秀吉已大體統一了全日本,然而家康卻是秀吉在統一日本道路上唯一曾戰勝過秀吉的強勢對手。此時秀吉運用政治謀略縱橫捭闔從而成功將家康孤立遏制起來,但並沒把握擁有完全戰勝家康的絕對實力;家康儘管戰勝過秀吉,然而如果此時要和已快要統一日本的秀吉作對,家康自己也無法保證一定能勝出。在這樣的局面下其實雙方彼此都有些忌憚對方——也許秀吉只是試探一下家康,而並沒打算用強,然而出乎他預料的是僅僅一個月之內家康就正式進駐江戶了。

天正十八年(公元1590年)8月1日家康正式入駐江戶,從此江戶城就將8月1日作為節日慶典一直延續到德川幕府倒臺。江戶城雖名為城,其實除了附近的農戶和漁民幾乎沒人在此居住,幾乎就是一片沒怎麼開發的沼澤地。家康面對此情此景任命伊奈忠次做他的關東代官頭(相當於民政長官),由伊奈忠次負責江戶的全面改造。此舉遭到老臣本多正信的反對——理由是:原先經營東海五州尚任命了多名代官,以關東八州之大卻只任命一個伊奈忠次,難道他真有天大的本事能勝任如此繁多的事務?然而家康態度堅決,事後證明重用伊奈忠次改造關東是家康最成功的用人案例之一。

伊奈忠次原是三河國幡豆郡小島的城主——伊奈忠家的嫡子,後成為德川家康的近侍。被家康委以改造關東重任的伊奈忠次對利根川水流進行了改道——他在河堤上築起堤壩、鋪設大道、開鑿運河、架築橋樑,同時擴大了可耕地面積,從而大大增加了家康領土上的收成。伊奈忠次積極鼓勵桑、麻等作物的栽培和興修水利,使關東八州日漸富庶。茨城縣的結城特產細織(柳條細),伊奈忠次就根據產出的捻線綢織予以獎勵,從而大大提升了當地農民的生存積極性。他還改革完善了江戶的財政和稅收體系。與此同時他著手製定一系列適應江戶發展需要的法律草案並嚴厲鎮壓違法行為。他還領導了對關東土地的清理丈量,為日後德川幕府的農業政策定下了基調。

由於家康把他的家臣及其家屬都遷入了江戶城,這就使原本並不大的江戶出現了人口的大幅增長,對糧食和飲水的需求自然也隨之增加,於是如何引水入江戶就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於是家康派懂得土木工程的大久保忠行負責引水工程。忠行四處察看後認定井頭的水質最佳,於是他沿高田馬場經過澱橋到文京區的江戶川公元築堤,再用木製水槽把水引到江戶各地,這就是被稱為“神田上水”的工程。該水槽全長64.8公里,在其穿行之地鑿了四千個水井用來儲水以作為飲水及消防之用。該工程耗時二十一年,耗資七萬兩。後來又從多摩川的羽村引水,在新宿御苑的四谷大木戶挖掘了一條長達五十公里的水道。由於該工程是由玉川村的玉川莊右衛門、清右衛門兄弟負責的,所以稱為“玉川上水”,據說該工程後期資金不足,玉川兄弟就變賣了自家家產用於工程。

遷入江戶後家康得到了意外的收穫:伊豆半島銀山的發掘對德川政權的發展而言無疑是一筆極其寶貴的財富。伊豆的銀山和佐渡的金山都是由大久保長安管理的:大久保長安早年曾出仕武田信玄,那時他就參與過武田家的礦山開發、土木建設以及土地丈量等工作。武田家被織田信長所滅後他來到德川家避難並迎娶了德川重臣大久保忠鄰的女兒,此後他便改姓大久保。慶長八年長安被任命為石見銀山和佐渡金山奉行,由此掌握了德川家的經濟命脈。由於他對礦山治理有方,極大地充實了德川家的財政,因此被任命為石見守。

另一方面家康還令本多正信和青山忠成等人修城:從土地高處挖土填海平池——首先把挖掘櫻田門外壕的土拿來填海,做成了日比谷的市區。德川家原來所統治的三河、駿河、遠江、甲斐、信濃五州之人紛紛慕名來到江戶。至此江戶的城鎮建設工程順利完工,人丁開始日益興旺起來。

如果我們站在今時今日的角度來看:關東地區相比東海道地區的確多港口、平原,在繁榮程度上前者也超過後者。然而在戰國時代末期的關東卻並不是什麼富庶之地,這點從德川家康入主關東之後的開發建設過程中不難看出,而豐臣秀吉之所以將德川家康由原封地轉封至此也正是希望家康將主要精力用於新領地的開發建設以達到削弱德川的目的。不過老謀深算的家康敏銳意識到:其實關東是一塊極具發展潛力的新天地。後來隨著家康得了天下關東成為江戶幕府的統治中心地帶,經過江戶幕府持續兩百餘年的開發經營才奠定了關東繁華富庶的格局。明治維新之後建立的新政權順應這一客觀現實將都城從千年古都京都遷到昔日的江戶幕府所在地東京,因此關東地區的繁華得以一直維持至今。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以下只是個人觀點

首先關東平原在當時並非是一塊沃土,當時的核心區是以京都為中心的地區,然後三河地區,奈良地區,大阪城也是秀吉主持修建的安土城是信長主持修建的,所以雖然當時的江戶城並非是很富裕的地方。

其次就是的關東平原原本是北條氏的地盤,通過小田原之戰秀吉擊敗了北條氏,然後讓家康放棄他原有的三河國等老巢,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通過此舉一方面利用家康穩定新佔領區,同時消耗家康的實力,此為明升暗降。然後當時有一個背景就是秀吉準備進攻中朝2國,他太過於自信了,認為自己將來是中原皇帝了,日本的彈丸之地自己是看不上的。此時最大的威脅家康正忙於平定新佔領區,秀吉就可以盡最大能力去佔領中原廣大的地區了,好實現他的千秋大夢。

最終,對不起,他失算了!


秦惠文王-1


因為在日本當時的政治地圖中,關東之於京都,如同夜郎之餘長安(比海南近一些),就是流放。而且封地基礎設施情況十分糟糕。。。奈何老烏龜內政太高,硬是搞成了魚米之鄉,這就不能怪猴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