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PMI到底是经济景气的再扩张,还是滞胀阴影下的回光返照?!

作者:邓海清,“海清FICC频道”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陈曦,“海清FICC”大资管频道研究员

中国9月官方制造业PMI 52.4,为2012年5月以来最高;预期 51.6,前值 51.7。中国9月官方非制造业PMI 55.4,为2014年6月以来最高;前值 53.4。

9月制造业PMI 52.4创5年内新高,远超市场预期,且PMI结构呈现出需求回升、生产回升、库存低的特点,但这看似完美的经济组合背后,可能隐藏着“滞涨”背景下回光返照的可能性。

“处江湖之远不敢忘国忧”,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些惊艳的数据不能当成是重大成绩单,而恰恰是供给侧改革执行层面出现“扩大化倾向”的负面清单,警惕“滞胀幽灵”复活和经济衰退再现。中央经济决策部门特别要保持警醒和理性,在靓丽的献礼数据下不出现重大误判。

以下是我们的逻辑推演:

第一,需求回升或是假象。9月PMI新订单大幅回升,可能主因10月有重要会议和国庆长假下的厂商生产提前,新订单的可持续存疑。9月PMI新订单指数较8月大幅回升,表现出需求出现了大幅的回升。一方面,9月新出口订单再次转跌为升,外需的走好对需求形成一定支撑;但另一方面,我们发现,9月新订单的走好更重要在于内需的贡献,9月新订单54.8、6月仅为53.1,而9月新出口订单为51.3、6月为52.0。

但是,支撑9月PMI大幅回升、内需推高下的新订单指数是否可持续性呢?我们对此存疑。原因在于,由于10月不仅有十一长假,还有重要会议召开,这会使得厂商将生产提前,可类比于春节月经济数据大幅波动并不代表经济的起伏,因此,尽管9月PMI新订单看似大幅走好,但可持续性存疑。

第二,“高原材料库存+低产成品库存+大宗商品走低”,可能的解释是“滞胀的幽灵”下的厂商微观反应。一方面,由于中下游企业对于未来价格存在进一步上涨的担忧,于是他们的最优选择是不断地增加自己的原材料库存,再加上,他们对未来需求并不乐观的同时,并不会出于乐观预期而增加产成品库存,最终呈现出“高原材料库存+低产成品库存”的矛盾组合;

另一方面,由于限产运动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再加上上游企业对未来的终端需求同样不看好,那么他们的最优决策是尽可能的提前生产来提前“落袋为安”,这导致了上游企业的供给回升,再加上,由于对未来销售存在担忧,他们有降价出售的动机,这便导致了“原材料库存走高+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的矛盾组合。

第三,供给短缺导致的涨价、需求不确定时,厂商选择“低产成品库存高原材料库存”,而需求回暖的涨价,则应当是“高产成品库存高原材料库存”。低产成品库存并不一定表明需求好,反而可能表明生产商信心不足。对于整个产业链而言,上游企业的产成品本质上是中游企业的原材料,中游企业的产成品作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但关键在于,产业链的最终端的产成品并不作为任何企业的原材料,由于我们观察的指标为制造业PMI,它并不统计这些最终端的产成品库存,这就意味着,如果经济运行中产品的形式都以最终端的形式表现,那么产成品库存同样不会走高,这可能是9月产成品库存走低的重要原因。

总结全文,我们的观点是,看似亮眼的PMI数据、新订单的需求数据,可能主因十九大和国庆假期导致的需求提前释放,并不具可持续条件,同时,通过解释“高原材料库存与低产成品库存的背离、高原材料库存与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的背离”,我们认为当前经济可能是滞涨下的回光返照,随着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以及需求被透支,可能出现由滞涨转为衰退。我们重申,这些惊艳的数据并不一定是重大的成绩单,反而有可能是供给侧改革执行层面“扩大化倾向”的负面结果,中央经济决策部门应保持高度理性,警惕“滞胀幽灵”再次复活,以及由滞涨转为衰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