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作爲「師父」,實際對悟空進行過哪些教育?

早有網友半開玩笑地總結過: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的主角,都是窩囊廢人設。(“主角”表述似乎不妥,寫成“團隊領頭人”更合適些)

寶玉生活不能自理,宋江手無縛雞之力,劉備只會哭哭啼啼,唐僧一路都靠徒弟。

(好吧,很多人急不可待地指出宋江也是會些功夫的,其實這句話只是強調他實戰能力遠不如其他梁山好漢罷了,用詞誇張,就當為了押韻。)

“千刀當剮唐僧肉,一拔何虧大聖毛。教育及時堪讚賞,豬猶智慧勝愚曹。”郭沫若同志的歪詩,早已寫盡了千百年來的困惑:這個無能、怯懦、迂腐、糊塗、不辯賢愚、肉眼凡胎的老和尚,憑什麼領導武藝超群、法力無邊的孫悟空?

寶玉生活不能自理,可他是一個哲學象徵,讓大觀園這個女兒世界,具有了人世間之天國一樣純美的烏托邦意義。

宋江手無縛雞之力,可他是一次價值拔升,讓梁山好漢不再是一群殺人越貨的強盜、從打家劫舍走向了替天行道。

劉備只會哭哭啼啼,可他是一種政治綱領,讓孔明這樣的智者和關張這樣的猛將,在復興漢室的偉大旗幟下,獲得了青史留名的輝光。

其實唐僧,也是一樣。

第二十二回八戒和悟空關於“為什麼不自己去西天把經文搬回來”有過一段很深入的對話,悟空的回答是“我和你只做得個擁護,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這些苦惱,也取不得經來;就是有能先去見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經善與你我“——如果怎麼方便怎麼傳經、誰法力高深誰負責傳經這種思路成立的話,觀音上東土尋訪取經人那一遭,直接把經文帶來即可,根本沒有孫猴子什麼事情。

作為西遊團隊的主心骨,唐僧堅忍不拔、蹈死不顧、矢志不渝、百折不撓,雖有小糊塗、小怯懦、小迂腐、小偏頗,可大關節上佛心堅定,有大勇毅和大智慧,他在接受悟空保護的同時,也拔升了悟空。

唐僧作為「師父」,實際對悟空進行過哪些教育?

孫悟空擁有極深的慧根:在開篇第一回中,已成為群猴領袖、找到洞天福地、正過著神仙一樣的生活他,竟然會“忽然憂惱,墮下淚來”,原因是他想到自己終有一天會死去。

有人說賈寶玉可算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對生命的虛無和脆弱擁有某種超驗的領會”之人,這樣看來,其實孫悟空才是。

作為猴群裡長老而存在的通臂猿,對此的評價是“若是這般遠慮,真所謂道心開發也。”

富足安逸、無憂無慮,在最該及時行樂的瞬間,猝然意識到生老病死的絕望,上一個擁有這般靈性的“道心開發”者,叫悉達多王子,或者,叫釋加牟尼。

但是,“慧根”不等於“證覺”、“意識到”不等於“想透徹”、“道心開發”不等於“道心成就”,這之間,尚有漫長的程途等著跨越。

石猴是天地的造物,但天地只負責起點上的造物,不負責終點上的“造悟”。

從起點走向終點,他還需要一個引路者。

玉帝的胡蘿蔔加大棒,始終沒能馴化這個充滿破壞慾的妖仙。如來神通廣大壓了他五百年,但這是“攝身”而不是“攝心”。

只有唐僧,帶著他一起踏上了一條長達十萬八千里的、必須一步一步去走完的道路,反而為他開啟了真正的人生。

這是一條自我覺察之路,是一條用行走去證悟的啟迪之路。

去挑戰永恆的虛無,這條路是非常苦的,剛離開花果山求道的孫悟空快樂齊天,他並不明白,普度眾生的事業,從來都是留給最天真和最笨拙的人,用最吃力不討好的艱辛完成的——悟空一直在找捷徑,悟空很天真,但不夠笨拙。

相比之下,唐僧的了不起之處在於,他明白這一點,但他還是要去做、去走,最傻地去做、最笨拙地去走。

“魂飛魄散”、“涕淚橫流”都是與唐僧伴隨了一路的關鍵詞,但是,每次“骨軟筋酥”、“戰慄不能言”之後,他選擇的,仍然是“蹈死不顧”、“捨身拼命”、“往前苦進”。

用信念超越天性的怯懦,百折不撓矢志不渝,這才是大毅力與大勇氣。

“行”者這個諢號,是唐僧給他取的——那時他們剛見面不久,唐僧連緊箍咒都沒學會,悟空也還沒獲得什麼表現機會,但唐僧已經無師自通地意識到,這隻猴子真正需要經歷的是什麼東西——這,大概就是緣分的不可思議。

相比美猴王、齊天大聖,“行”者才是對他意義更大的命名,才是他的成人禮。

唐僧作為「師父」,實際對悟空進行過哪些教育?

孫悟空確實強於唐僧,但唐僧並不是任何方面都沒有充任“師”的資格,他的文化水平、學術根底、對人情世故的熟悉、對佛經理義的洞悉程度,肯定在孫悟空之上,孫悟空當然不用跟著唐僧學本領,但既然他皈依了佛門,跟著唐僧學佛法,總是沒錯的。

可在我們可以讀到的所有篇章裡,唐僧從來沒有“教”過孫悟空。

也就是說,唐僧作為“師父”,並沒有授予孫悟空任何具體的本領。

然而,唐僧又似乎無時無刻不在“教”,甚至唐僧這個人物、角色、符合存在的本身,就是孫悟空最佳的學習過程。

這就是唐僧為什麼是“師父”,而不是“師傅”(抱歉,以我這幾年在大學任教的經驗來看,這一代年輕人幾乎沒人分得清這兩個詞的細微差別)。

“父”也許沒有任何值得你繼承和借鑑的地方,但他是你人格的原點。

很多人把大鬧天宮時的孫悟空描述為一個英勇的反抗者甚至革命者,實則,此時的孫悟空並無任何明確的政治綱領甚至經濟訴求(看看他當個齊天大聖都是有官無祿、只拿稱號不拿錢),他的動機只是一種天然的、原始的、頑童般的惡作劇的快感,或者說,他是在掌握了神通之後,開始濫用神通。

“手中有劍、心中也有劍”之後,如何走向“手中無劍、心中有劍”,乃至走向“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這才是悟空從妖到神再到佛的終極命題。

唐僧身上有錦斕袈裟、九環錫杖,二者都有闢魔祛祟之能,但唐僧從不使用這些“能”。

唐僧和孫悟空走得是一種相反的、卻又殊途同歸的路,悟空一上來就得到了一切法力,之後的修行,就是慢慢地祛除對法力的迷信和濫用;唐僧從來不具有、或不顯得具有任何法力,他的法力,是要通過修成正果、普渡眾生的大志業完成之後,自然而然顯現的。

車遲國坐禪、滅法國化妝、無底洞巧言用計騙妖怪吃下桃子,唐僧有意無意,也露出過自己機智的一面。

我們有理由相信,唐僧證得佛果之後,修習起伏魔正法,成就絕不會在悟空之下。

唐僧作為「師父」,實際對悟空進行過哪些教育?

跟從唐僧之前的孫悟空滅天滅地無所不能,但他其實什麼事都沒有做成;跟從唐僧之後的孫悟空誰也打不贏,但他完成了永恆的功業。

孫悟空僅僅用三到五回的序幕階段就習得了讓人血脈賁張的七十二變、筋斗雲、刀槍不入、長生不老、火眼金睛,可窩窩囊囊的取經路,卻讓他行走了一整部《西遊記》的篇幅。

在悟空的眼裡,世上眾生,原本只有四類:比他弱且需要他來保護的,如花果山猴群;比他弱且能被他虐打的,如天兵天將和各路妖魔;跟他差不對可以成為他對手的,如牛魔王、二郎神;比他強可以制服他的,如佛祖、觀音。從來沒有一個個體,可以自帶“又比他弱又比他強”的詭異屬性,既需要他保護、又有能力和威信帶領他的。

但唐僧,做到了這一點。

因為孫悟空起先掌握的,屬於“術”與“力”,這些東西八戒沙僧以及西遊路上的大部分妖怪也會(只不過孫悟空會得更徹底一些、更牛逼一些),這些東西都不是“道”和“悟”,後者對於取經來說,才是決定性的。

很多人都會疑問,為什麼當初天下無敵的孫悟空,在西天路上經常表現得誰都打不過——其實,孫悟空武藝的退化表象,恰恰是伴隨著他智慧和悟性的增長,殺戮和求勝的慾望在變低,破壞性也在變低。

當孫悟空完成了對“術”與“力”的割捨揚棄,他才真正皈依了“道”、證“悟”了“空”。

唐僧作為「師父」,實際對悟空進行過哪些教育?

悟空對唐僧,也是從起初的鄙夷、嘲弄、看不慣和委屈,逐漸認識到慈悲與善良的力量,服膺於後者濟世救難的宏願,開啟了自度度人、自覺覺他的偉大蛻變。

他離開過取經隊伍,他回到過花果山,可他為什麼還要回來?是貪念鬥戰勝佛的正果?是懼怕緊箍咒的淫威?是禁不住豬八戒的激將法?都不是。

悟空那樣聰穎的人終究會懂得,在真正體嘗過人世的溫情之後,所謂逍遙自在的嘯聚山林,也不過是一場幻覺,這世上再尋不出另外一人,能像那個讓人恨得牙癢癢的師父一般,永遠對自己關懷記掛、不離不棄,這世上也再尋不出另外一人,能像那個讓人恨得牙癢癢的師父一般,讓自己的人生,具有了全新的意義。

終於做了這個決定,別人怎麼說我不理,

只要你也一樣的肯定。

我願意天涯海角都隨你去,

我知道一切不容易,

我的心一直溫習說服自己,

最怕你忽然說要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