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孫悟空的“法力”來自何處?《心經》告訴你為何來自於“悟空”二字

《西遊記》孫悟空的“法力”來自何處?答案就在他的名字“悟空”中。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以參禪的三重境界來闡釋悟空的三個層面﹕第一,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大徹大悟時,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山水依然,但隨悟道者“有我”“無我”和“忘我”之深入,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也隨之而改變,最終獲得心無掛礙的人生。


《西遊記》孫悟空的“法力”來自何處?《心經》告訴你為何來自於“悟空”二字

(一)“有我”時“患得患失”的人生

《西遊記》的靈魂人物孫悟空因神通廣大而心高氣傲,自我無限膨脹,一鬧龍宮,二鬧地府,三鬧天宮,最終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心經》指出,修行之前,世人和孫悟空一樣,誤以為“我”為實有,世間的名、利、美貌等都是真實不虛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處處執著﹔有執著,便有掛礙﹔有掛礙,便會患得患失,不安、恐怖之心隨之而起﹕放不下對自己不公平的人和事,憎恨心生起,使人活在不平、痛苦與挫折感中﹔放不下自己的失誤、失敗,悔恨心生起,令人活在陰影中﹔放不下自己的成功與榮耀,貢高我慢之心冒起,使人在自滿中逐漸衰退;放不下自己喜愛的東西,貪愛之心生起,於是便想方設法,甚至不擇手段、損人利己、爾虞我詐去得到或保衛自己喜歡的東西,從而引起家庭、公司、社會間的種種糾紛與衝突,使得人間到處充滿險惡、紛爭和不平,使得身處其中的人煩惱重重、痛苦不堪;放不下自己的意見、觀點、主張和理論,固執己見之心生起,讓那些居心叵測之徒有機可乘,以各種藉口挑起爭端,使無數無辜的生命受到傷害!這些苦難,正是《心經》所要解決的問題,即“度一切苦厄”。


《西遊記》孫悟空的“法力”來自何處?《心經》告訴你為何來自於“悟空”二字

(二)“無我”時“看透放下”的人生

在一般人看來,《西遊記》中的唐僧是位標準的無用好人,但他有一樣本領,只要念觀音菩薩密授的緊箍咒,神通廣大的孫悟空便隨聲倒地,頭痛欲裂,不得不跪地求饒。緊箍咒為何有如此大的威力?它的內容到底是什麼?據史料記載,一天玄奘法師在取經途中,看到一個身患傳染病的老者,長了一身癩,正在呻吟,他停下來照顧這位病人。病人為了感謝他,就送他一本梵文的《心經》。從此之後,玄奘大師路上一遇到困難,就唸《心經》,一路消災免難。由此我們不難推斷,緊箍咒的內容其實就是《心經》的核心要義─悟空。

《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偈語告訴人們,人生如夢,苦樂如泡影,成敗如朝露,榮華富貴如浮雲,名利如鏡花水月,宇宙間萬事萬物瞬息變幻,無時無刻不在改化。若能領悟到一切萬法的本質都是空無自性,執無可執,看自我、苦樂、名利、美色時便能達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獲得看透放下、瀟灑自在的人生。


《西遊記》孫悟空的“法力”來自何處?《心經》告訴你為何來自於“悟空”二字

(三)忘我時“心無掛礙”的人生

《心經》以“空”來破除人們對自我、身外之物和各種理論的執著,然而佛陀說“空”之本意,不是否定宇宙萬有的存在,不是“虛無主義”,而是為了破除人們的執著。換而言之,“忘我”不是否定自我的存在,而是領悟自、他不二的關係,就能擺正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如同把自己看成是一塊鹽,放入水中後,“鹽”不是沒有了,而是融於水中;同理,一個人若能將自己融於大眾,便能領悟自、他不二之妙用,泯除人我的對立。如此人們便不再執著於是非人我,不再執著於自己的觀點、見解,超越相對、相待、差別相,入不二法門,以隨緣的心態去做有益之事,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只是山水的形色早已瞭然於心。


《西遊記》孫悟空的“法力”來自何處?《心經》告訴你為何來自於“悟空”二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