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由吉林省人民政府、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长春市人民政府共建,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入选“111计划”。是一所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享有“中国光学英才摇篮”的美誉。

学校原名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著名科学家、两院院士王大珩为学校创始人、第一任院长。建校以来,学校先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五机部、机械委、机电部、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被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2002年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

截至2015年9月底,学校有3个校区,土地面积近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亿元;开办57个本科专业,下辖13个教学学院;有各类学生总数2710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15人,硕士研究生4250人(含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994人),本科生16116人,留学生188人,成人教育学生6139人;有教职工2058人,其中专任教师1190人。

长春理工大学

文化传统

校徽

(一)校标整体图案呈圆形,由两个同心圆组成。圆形是团结、合作、包容、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象征,寓意广大师生同心同德,同舟共济,追求卓越,向着更高目标建设发展的坚定信念。

(二)校标主体图案是一个“鼎”形的“光”字立于地球之上。

(三)校标外环上半部分为学校创始人王大珩院士亲笔书写的校名,下半部分为黑体配套英文字体的学校英文名称。

(四)校标的基本颜色采用体现科学性和时代感的“科技蓝”。 1.校标颜色传达的是睿智、凝聚、永恒的色彩性格,彰显了广大师生努力探索、锐意进取、共创美好明天的信心与决心。 2.校标颜色的深浅变化寓意学校以工为主、理工渗透、文理交融、军民兼顾,工、理、文、经、管、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 3.校标颜色的深浅变化还使得整个图形富于动感,跃动着生机和活力,彰显了广大师生在前进道路上攻坚克难、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蓬勃朝气和昂扬斗志。

长春理工大学

校训:明德、博学、求是、创新

明德:“明德”,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即认同、践行和彰显美德。“明德”在这里,就是要求学校以德为立校之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地把德育放在首位,推进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的有机结合。“明德”同时也要求全校师生员工以德为立人之本,爱国、爱校、爱民,友天、友地、友人,自立、自省、自强。

博学:“博”,大通也(《说文》),即宽广、广博之谓。现代大学,在专业、学科等方面都应具有“博”的特点,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观点上应兼容并包、百花争艳;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为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求是:“求是”即指探究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运动的奥秘、规律,更指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今天,做人、做学问、做事情求真求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论学校整体,还是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只有求真求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创新:既立足现实,又要眼界高远。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和前进的动力。

校风:志存高远、坚毅自强、知行合一、追求卓越

学科建设

长春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起始于1978年,是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第六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具有硕士研究生单独招生考试权和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推荐权。

截至2015年9月底,学校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防特色学科、4个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13个吉林省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含自主设置二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含自主设置二级学科);5种硕士学位专业授权。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光学工程。

国防特色学科: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光学。

省级重中之重学科:物理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省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物理学、化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光学工程、物理学、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教学建设

培养模式&研究生成绩

学校设有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精英班。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学校,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截至2014年底,学校共获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4篇,吉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4篇;历年博士、硕士论文抽检合格率均为100%;在校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授权发明专利、获得软件著作权逐年增加,85%以上研究生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研究。先后涌现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获得者、国防科工委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王大珩光学奖”获得者等一批优秀毕业生。

质量工程

截至2015年9月底,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个国家级(联合)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有5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门国家级精品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以及一大批省级优质教学资源,荣获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9项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近三年在全国大学生单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520余项,本科生考取研究生比例逐年递增,部分专业考研率达到40%。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地方院校依托优势特色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构建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国家级精品课程:红外物理、应用光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应用光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红外物理。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应用光学、工程材料。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光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计算机信息安全与网络攻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机械工程“教学、科研、生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历史沿革

1958年,两院院士王大珩遵照聂荣臻元帅要建立一所主要为国防培养光学人才的高等学校的指示,创立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

1959年6月,中国科学院吉林分院和吉林省教育厅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长春机械学院、长春化学学院合并,定名为“吉林科学技术学院”。

1960年5月,又将校名改成“吉林科学技术大学”。

1960年11月,随着长春光机所和长春机械所合并,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与长春机械学院真正合为一校,校名仍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吉林科学技术大学的名字不再沿用。

1960年底,在校学生规模超过1000人,分成院本部、中专部(长春光机所创办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制造学校,归我校附属)、一系一部(原机械学院)三个地点上课。根据当时的办学规模,仅靠长春光机所自身的力量办学,已经难以承当。鉴于此种情况,从1961年开始学校停止招生两年。

1962年5月30日,吉林省委宣传部宣布,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停办。

1962年8月,国务院发出国教张字242号文件,指示学校由中国科学院和国防科委共同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就这样,学校成为长春市1958年创办的十余所院校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学校,也成为当时全国407所大专院校之一。

1962年12月,学校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从1963年开始,学校对发展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调整。

1963年9月,学校在光学仪器、精密机械制造工艺、应用光学、应用物理4个专业恢复招生,115名学生报到入学。同年,首届毕业生373名学生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参加了毕业典礼。

1965年2月,中国科学院同意学校与长春光机所分开,人员编制和经费独立核算,这时学校才真正成为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直属单位。

1971年,学校划归第五机械工业部领导。

1978年,学校首次招收硕士研究生。1979年,学术委员会成立。

1980年,与日本中央大学建立友好关系。

1982年至1993年,因国务院部委调整,学校先后划由兵器工业部、机械工业委员会、机械电子工业部、兵器工业总公司主管。

1994年,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批准立项。

1996年,军用光学博士点申报成功。

1999年,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2000年,长春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并入学校。

2002年4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王大珩院士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2004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大学。

2007年,吉林省电信培训中心并入。

2011年,学校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3年5月22日,长春理工大学入选国家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7年8月,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的地方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新建基地评审工作已经结束。经研究,批准长春理工大学“微纳操纵与制造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21个引智基地作为建设项目予以立项;入选“111计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