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去鲁迅化的若干思考

鲁迅是大文豪,地位极高,但伴随着突然而来的“去鲁迅化”,让读者和大众有点措手不及,是不是鲁迅的文学地位晃动了?对此后人有疑惑者,便盘算鲁迅先生的得失,现实中出现最多也就是一种利用名人效益的起哄,叫做“鲁迅说”,几乎每个人都这样做过,配一张图,说一句话,再起一行加一杠缀上“鲁迅”二字。后来直接以鲁迅否定鲁迅;“我没有说过这话,”再缀上“鲁迅”的大名。

这本是借文豪之名完成的一种诙谐风趣,所引起的网络风气。结果什么杂碎事都安放在了鲁迅身上,究其心理,可能是用来平衡一下鲁迅太高的文学地位吧。鲁迅曾被誉为圣人,与孔夫子齐名。由于世人都爱挑毛病,用鲁迅的话说;这是诟病。一言以蔽之。

“去鲁迅化”从前几年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多年,期间令很多人诧异和无奈,多少人想阻住时代的步伐,想留着文豪的身影和精神,因为他的文章,充满了乐趣和活力,能带给青年人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更培养无数中国人高尚坚毅的世界观。所以,不少人疑惑;“去鲁迅”者又是持的什么心态,取的什么价值?但结局模棱两可造成一堆堆的疑问,都没有确切而服众的解释。但是,近年一些发达地方的教科书已经大展身手将“鲁迅”搬下教材。

例如,鲁迅的《风筝》就被九年义务教育丛书所删除。并且给出了本身就难懂的原由;文章太难懂。这个答复直接引起反问;太难懂?教育怎可“以难易论英雄”。难懂是教师讲解的水平问题还是作品原因?这一系列的疑问,谁还能回答上来。一篇经典文章如因“难懂”就让莘莘学子弃难从易,这总不是为人师表者所该说出的话,此间个中心情读者可想而知。

尽管如此,“鲁迅”毅然决然的被从九年义务教育丛书中剔除。

似乎谁也阻止不了“去鲁迅化”的大势,毕竟时代在疯狂的朝前发展。2010年,沿海一些地方率先在全国进行“去鲁迅化”。

然而,学校要去“去鲁迅化”,并不等于全社会要“去鲁迅化”。当代作家们将与一众书迷一起追寻“鲁迅”。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说过,他最喜欢的作家就是鲁迅。他愿意用全部作品来换鲁迅的一个短篇小说,如果能写出一部像《阿Q正传》那样的中篇,其他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在被鲁迅博物馆工作人员问到鲁迅对他创作的影响时,莫言坦言:“自己从小就是受鲁迅的影响,还反复阅读鲁迅的作品,一直模仿、一直努力的深入学习,甚至想超越,但受他的影响实在太深,始终无法也不愿从鲁迅的影响中跳出来。”还称鲁迅先生是天才作家等等。

还有受鲁迅文学影响较深的作家贾平凹,从鲁迅的小说《药》中得到启发而创作了大量类似作品。堪称鲁迅精神继承者的作家余华。在获得世界文学认可时,还不忘大师对他无形的精神教导。

在一部分人看来,鲁迅的个别文章因时代背景而导致阅读困难,但在世界文坛桌桌有名的作家余华看来,鲁迅的文章是美好的深邃的,精巧得常人无法超越。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看似不知所云,实则描写手法技艺高超,直比俄国作家契科夫。

读者余华初次翻开《狂人日记》时。看到鲁迅在小说开篇描写那个的狂人,感觉整个世界失常了,因为鲁迅这样写道:“要不,赵家的狗为何看了我一眼。”作家余华吓了一跳,心想这个鲁迅有点厉害,他只用了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物精神失常。一些不怎么出名的作家也想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精神失常。愕然写下几万字,他们笔下的人物依然很正常。

从余华对鲁迅的敬佩,可以看出这是来自一个作家内心真实的惊讶。还有鲁迅的《孔乙己》对作家余华的影响更是深刻,余华的《活着》惊世而出。让人们看到年轻的福贵时,一下子联想到了孔乙己。余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鲁迅是我的精神导师,也是唯一的,很多作家在写作方面曾对我产生过影响,但鲁迅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尤其是在最近10年里,“鲁迅”鼓励我要更加独立和批判性...

鲁迅,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族救亡图存的精神化身以及五四运动的伟大旗手。他是伴随上世纪到现在三代人成长的集体记忆,由老及少无一不是读着鲁迅长大的,大家最尊崇的就是他批判现实的犀利笔触,从他字里行间里领受处世的真诚与警觉,这些血淋淋的记忆伴随着大家从每个时代走过来,形成了中国人整体居安思危的生存哲学。

他一生致力于对国人的救亡与呐喊,揭露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腐儒,他笔下的阿Q形象甚至被日本文学翻译成日文和盲文,进行全国无死角的教化与改进,日韩文学评论家评价鲁迅为;东亚圈地最广的作家。为了避免人类腐朽的发展下去。“多读读鲁迅。”毛泽东晚年也曾这样提醒人们。

而“去鲁迅化”的人认为,鲁迅的文字晦涩难懂,他只看到历史里或是现实里皆是“吃人”,思想缺乏积极。寒气逼人,阴森森如入古,还说鲁迅所处的时代与现实社会完全两样,不再适于当下,从而出现“去鲁迅化”现象!

这一点固然存在,但鲁迅适合青少年读颂的文章其实是很多的,他的这些作品文字优美,堪称现代文学的典范,完全可以成为中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所以在文学艺术性上是不具任何争议的。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永驻童年心间的画面,曾一直出现在昏黄粗质的旧版教科书里,但红火的少年闰土活泼勇敢的形象,不断地跳蹦在读者的脑海中,这幕经典传承了几个时代,直到今天有可能却要被从晃眼白亮的新版教科书里给抬搬下去了!

鲁迅优秀的作品不尽这些,例如以直击现实善恶真伪著称的《且介亭杂文》、《野草》、《而已集》等。

尽管他所面对的那个现实,已非我所面对的“现实”,可今人仍然可以深入到他的作品中去,理解他所处时代与他所面对的社会背景、历史状况。更何况,他几十年前批判过的东西,对今天仍存在很强的借鉴意义。也更能激发青年正直价值观的培养和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去鲁迅化”,给孩子们的躯体带来轻松愉快,不假;但也给少年的稚肩留下了承担社会责任感的遗憾。

因为鲁迅先生教会国人不忘本,不忘初心,牢记往昔的革命志士流血牺牲史,以圆今日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他毕生奋笔疾书,弃医从文,用永不停息的战斗意志提醒和忠告后人,我们的民族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应以埋头苦干迎难而上,和永不疲倦的战斗姿态而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成熟且机敏的读者,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有时只是无意,有时也需等待。等待时机、契机,然而正是此时,你对小编的关注,即是日后相知最恰切的阐释!

关于去鲁迅化的若干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