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生態旅遊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生態旅遊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和重要抓手,是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低碳經濟的最佳方式和重要途徑,是建設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的有力支撐和重要內容。基於對中國生態旅遊的發展與展望,本文從發展歷程、基本現狀、發展成效與成功經驗來進行總結和闡述。

綠維文旅遵循綠色生態理念,可為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溼地公園、水利風景區等自然保護地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生態旅遊規劃、生態保護與修復、生態景觀設計、生態產業導入等服務。

一文讀懂生態旅遊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來源攝圖網

發展歷程

生態旅遊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為準則,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與之共生的人文生態,開展生態體驗、生態認知、生態教育並獲得身心愉悅的旅遊方式。

國內生態旅遊的發展,經歷了從概念引進到接受理解(20世紀90年代至2000年)和從多種實踐到典型示範(2001年至今)兩個大的階段。

國內正式引入“生態旅遊”一詞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之後20多年的時間裡,生態旅遊在國內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並逐漸被社會廣泛關注。進入21世紀以後,生態旅遊在國內得到快速發展。伴隨著舉辦一些重要會議的同時,也在探索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生態旅遊的總體形勢向著利好的方向發展。近年來的生態旅遊典型示範區建設,有助於在實踐中進一步理解生態旅遊的概念內涵,平衡社會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和文化之間的關係。

毫無疑問,中國生態旅遊的發展總的情況是發展很快、成績很大,雖然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但是前景光明。

基本現狀

當前,我國生態旅遊發展形勢喜人,無論從政策、產業,還是學術研究來看,生態旅遊的發展都獲得了更多的支持、更大的投入、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實踐。

政策層面如何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貫穿到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艱鉅任務。十八大明確提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生態安全格局,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要求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十三五”規劃《綱要》要求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產業現狀:我國生態旅遊發展至今,由於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生態旅遊產業雖然還不能進行獨立核算和統計產業體量,但生態旅遊產業的特色和規模已經形成。此外,生態旅遊發展帶動了就業增收能力,目前生態旅遊已成為農民脫貧增收的新渠道,更成為推動地方經濟轉型升級、促進消費的新引擎,對地方社會經濟的帶動作用日益明顯。

近年來,人們對生態旅遊興趣的增強反映了一種不斷高漲的時代潮流,那就是親近自然、感受自然正成為一種時尚消費。越來越多的旅遊者已經不再滿足於一般形式的觀光遊覽,而是追求更深層次的旅遊體驗,並注重參與性。

一文讀懂生態旅遊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學術研究領域經過20多年的努力,生態旅遊的概念體系、研究對象以及研究內容已基本清晰,其理論“範式”也初步成型。生態旅遊是在圍繞大眾旅遊與替代旅遊、特定主題旅遊、可持續旅遊等相互競爭的語境或背景下產生的。國內學者在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相關概念的基礎上,也在積極探討生態旅遊的內涵和本質,並在客觀上形成和積累了一套與生態旅遊密切相關的概念體系。在發展過程中,還相繼產生了相關的教育機構、生態旅遊相關協會與學術組織。特別值得一提和令人欣慰的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生態旅遊研究領域一直在研究項目上給予關注與支持,國家水利部和國家林業局也對生態旅遊的學術交流和研究給予了支持。到目前為止,生態旅遊的研究內容逐漸聚焦,研究問題逐漸清晰。

發展成效

與生態旅遊相關的研究理論得到深化:伴隨著生態旅遊的發展,在從理念引進到消化吸收的過程中,生態旅遊相關理論得以深化。包括(1)基於生態系統服務的複合生態系統理論。(2)基於生態基礎設施的景觀生態學理論。(3)基於生態旅遊容量的生態承載力理論。(4)基於可持續旅遊的可持續發展理論。(5)基於社區參與的利益相關者理論。(6)基於國際理念的生態旅遊本土化理論。

生態旅遊目的地體系基本形成:為了保護珍貴的自然文化遺產,中國政府於1956年在廣東先行建立了第一個自然保護區,此後,伴隨著自然保護區數量的逐年增多,政府各部門根據自身的業務分工和行業特點又相繼建立了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溼地公園、水利風景區、海洋特別保護區(含海洋公園)、沙漠公園等不同類型的自然保護地。截至2014年底,中國已建立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地8900多處,總面積約佔陸地面積的18%。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地已達2992處。從宏觀層面看,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和本土特色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這些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作為生態旅遊目的地,提供優質的生態旅遊資源,為開展生態旅遊提供了基礎條件。

中國自2013年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以來,已相繼發佈多個關於自然保護和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的重要政策指導文件。中國借開展國家公園試點的契機,最終目的是重組自然保護地體系,理順自然資源資產的管理體制,同時也為開展生態旅遊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文讀懂生態旅遊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相關法律法規納入生態旅遊運營:政府層面制定的相關政策和法規在一定程度上為生態旅遊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法律及政策環境。迄今為止,在我國涉及生態旅遊中環境保護的法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大氣汙染防治法》、《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汙染防治法》等;對旅遊活動行為進行規範的法律法規有《旅遊法》、《旅遊基本建設管理暫行辦法》、《旅行社管理條例》、《旅遊安全管理暫行辦法》、《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導遊人員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在國家現有法律的基礎上也相應地制定了加強旅遊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法規及政策。

在此過程中,國務院在1999年發佈了《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國務院在2000年發佈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確立了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並重的基本原則;國家環保總局於2004年在《關於加強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工作的意見》中進一步強調了旅遊資源開發項目的環評審查和生態環境監管重點;2015年環境保護部印發《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指南》;2016年環境保護部發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上述法律法規為生態旅遊的有效運營提供了現實依據。

生態旅遊管理體制得到完善:在我國,生態旅遊的利益相關者主要為生態旅遊者、當地社區、政府或行政機構和旅遊經營者、其他產業部門以及NGO組織。生態旅遊產出的效益在各利益相關之間實現合理分配,是一個動態的作用過程。各利益相關者依賴各自掌握的資源,對其他各方施加作用,最終各取所需。處理各利益相關者之間作用關係是生態旅遊管理的主要內容,也是關係其成敗的關鍵。利益分配的動態過程始終貫穿在生態旅遊管理的框架之中,其中政府的協調與調控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生態旅遊已成為實現生態保護、旅遊發展、環境教育及社區發展等多重目標的一種最佳手段。

生態旅遊產業規模初步顯現:我國生態旅遊資源稟賦豐富,開展生態旅遊的潛力巨大,其產業規模和體量已初步顯現,並引領生態產業的全面發展。

一文讀懂生態旅遊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因此,通過開展生態旅遊,可以促進生態產業的全面發展,從而實現生態產業、生態科技、生態工程以及生態產品等旅遊價值的實現。

成功經驗

生態旅遊對實現自然保護、環境教育及社區發展等方面有著顯著影響。我國生態旅遊發展至今,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經驗,其中3個方面最為顯著。

作為生態保護的適用途徑:生態旅遊既是對自然資源的一種合理利用方式,也是對生態系統的一種有效管理途徑。近年來的環境保護運動不斷改變著人們對自然的進一步認識。由於自然具有文化屬性,現價段的自然保護已是文化性的自然保護。無論是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都是生態旅遊得以開展的基礎和前提。如果自然得不到保護,受到破壞甚至消失,生態旅遊也便無從談起。

一文讀懂生態旅遊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作為環境教育的實用手段:環境教育為旅遊者提供深度體驗的機會。為了使生態旅遊者獲得深層次的旅遊體驗,需要深入瞭解和把握旅遊者的環境意識和旅遊景區的環境特徵,以便更好地實施環境教育。生態旅遊不僅要承擔教育功能、體現教育效果,同時要藉助環境教育設施、經過周密的環境設計和環境解說等環節而進行環境教育活動。

作為社區參與的有效策略:社區參與的目標就是維持社區的可持續生計。生態旅遊的核心內涵是通過對生態系統的保護性利用,使當地社區得到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它要求在享受自然地同時保護自然,減少旅遊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併為自然資源的保護提供資金;另一方面,它可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和獲得收入,提高整體生計水平。通過開展生態旅遊,可以帶動當地社區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多重經濟的繁榮,從而減輕社區居民對當地資源的依賴。實踐活動表明,社區生態旅遊作為一項生計策略已經產生了顯著的生計結果,但同時還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