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爲什麼總是被英國欺負?

作為歐洲大陸上的傳統強國,法國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一度成為歐洲大陸上的最強國家。由於地緣政治及利益方面的衝突,法國與隔海相望的英國陷入了持續數百年的大國紛爭。

當我們回顧英法紛爭時,不難看出一個問題,那就是雖然英法稱霸世界幾百年,但在這場持續的博弈中,英國始終壓法國一頭,這和中世紀法國大多數時候壓制英國截然相反。要知道,即便是在近代早中期起步階段,法國的國力和文明繁榮程度也是在英國之上的。

事實上,英國與法國國力上此消彼長的分水嶺,正是歐洲的大航海時代。在這之前,法國一直力壓英國一頭,而在新航路開闢後,英國逐漸超越了法國,一舉躋身世界一流強國之列。

法國為什麼總是被英國欺負?


為什麼會這樣?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分析一下英法兩國在地緣方面的衝突。

雲石君在之前的法國系列中說過,英國遠離孤懸海外,四面環海,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遠離歐陸文明區。獨特的海洋環境、鮮明的島國特徵使英國人對海洋有著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可以說,英國是一個純粹的海洋國家。

反觀法國,法國位於北歐平原這一東西向平原的西端,有連綿起伏的山巒,丘陵,也有遼闊寬廣的平原,兼具陸地與海洋國家的地緣屬性。

法國為什麼總是被英國欺負?


中世紀時,由於技術及開發能力有限,人類對並不足以對海洋進行有效開發,只能在陸地上開疆拓土獲取財富。換句話說,中世紀是陸權為王的時代,誰在陸地上能獲取和創造更多的財富,誰就是王者!由此觀之,在中世紀時,陸地屬性更重的法國完勝英倫三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為什麼到了海洋時代,法國卻競爭不過英國了呢?

這一點也不難理解。英國孤懸海外,遊離於歐陸爭端,得以專注於海外擴張。憑藉著島國稟賦和獨特的區位優勢,英國在海洋貿易中天然更佔優勢,通過建立大批海外殖民地來確立其世界海上霸權,可以說是如魚得水。

反觀法國就比較慘了。法國雖然也臨大西洋,但由於是歐陸國家,受到歐洲各國牽制,國力不得不極大的消耗在歐陸的內耗中,這就決定了法國在海外擴張方面不如英國。

更何況,在歐陸擴張方面,法國面臨的對手明顯比海外要強大的多,法國東與德意志、荷蘭接壤,西南與西班牙接壤。東面鄰國中,由於在地理位置上和德國臨近,德國與法國長期處於敵對狀態,法國尤其不願意看到身邊有一個強大的德意志與自己爭奪歐洲大陸的領導權。如何永久保持德意志的分裂,就成了法國對德意志的一貫政策。為了阻撓德意志的統一,法國可謂是苦心積慮,處處使絆子,這一點雲石君在德國系列中已經做過說明。

法國為什麼總是被英國欺負?


往南看,作為歐洲久負盛名的哈布斯堡王朝,憑藉其廣泛的政治聯姻與分佈,對法蘭西形成了包圍之勢,即使法國周邊地理屏障眾多,哈布斯堡依然威脅著法國,使得法國無法在地緣擴張中大展身手。

這一系列紛爭意味著法國在歐陸爭霸的成本很高,但收穫的實際回報其實很低,在這種連綿不斷的戰爭和軍事消耗中,甚至還有被打垮的風險。譬如,作為一個歐陸秩序挑戰者,拿破崙與歐洲反法聯盟進行了七輪戰爭,也曾一度力壓歐洲五強。儘管法國實力雄厚,也抵不住反法同盟一撥又一撥的車輪戰,最終在第七次戰爭中卻遭遇了滑鐵盧。

此外,在與德國爭奪歐洲大陸領導權的過程中,法國一直以來都完勝德國,每一次普魯士準備奪取德意志領導權的時候,法國就橫插一扛出來干涉,極盡所能,挑撥普奧之間的矛盾。法國大革命後,拿破崙的鐵蹄踏遍了德意志的土地,在對待德意志的政策上奉行的始終是“分而治之”的政策。然而在普法戰爭中,德意志卻成功逆襲,完敗法國,不僅訛了五十億法郎的軍事賠款,還佔領了法國擁有豐富鐵礦的阿爾薩斯、洛林,取代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

反觀英國,反正孤懸海外,正好可以遊離於歐陸爭端,得以專注於對海外殖民擴張和開發。由於文明發展水平的差異,美洲和澳洲大陸上的土著居民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有很多甚至依託部落過著群居生活。

舉個例子,在16世紀以前,澳洲土著的文明發展水平極端低下,仍處於新石器時代早期,根據英國海軍陸戰隊指揮官沃特金•坦奇的記述,“他們沒有農業,也沒有畜牧業,最主要的活動就是在海里叉魚”。這些極端不開化的矇昧人群還沒有像美洲印第安人一樣形成可以實行國家主權的國家或部落,而是停留在氏族公社階段。

這樣的一種落後文明在面對先進文明的入侵時,很難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因此可以說,英國這種海外擴張,遇到的正面阻擊幾乎忽略不計,征服成本極低,只是開發相對艱難而已。

當然,英國的海外殖民之所以推行較為順利,與它在殖民地的統治方式也有著密切聯繫。

英國對殖民地的統治方式與法國、葡萄牙、西班牙、德意志帝國和比利時等殖民國家不同。法、葡、西等國採取直接統治的方式,盡力將殖民地在政治和經濟上與宗主國結為一體,大力灌輸宗主國的文化與生活方式,擯棄土著生活方式,以便同化儘可能多的非洲人,或者至少也要使被統治民族對統治民族緊密產生密切的認同感,當地的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幾乎得不到保存,這種做法很容易導致殖民地人民出現分化,獨立後往往不能保持政治上的穩定。

法國為什麼總是被英國欺負?


英國的殖民政策則與之相反,採取“間接統治”的方式,設法令殖民地在政治上與經濟上達到自立。在非洲和印度,英國仍保留了許多原有的土邦國。在被劃為英皇直轄殖民地的地區,也保留了原有的部落鄉村,任用當地人為次級地方官員,當地的語言和文化也得以保留。這樣的統治無疑更加有利於長久保持對殖民地的控制,並使其在獨立之後仍願意與英國保持政治和經濟上的聯繫。

總而言之,法國由於其大陸地緣國家的屬性更重,不得不深陷歐陸爭霸的泥潭中,在面對周邊其他國家強勢堵截時往往分身乏術,白白消耗了大量國力,甚至沒有收穫真正意義上的好處。而英國很明確自身的戰略定位,它最大的地緣政治優勢是可以按照最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引導歐洲大陸的政治局勢,因為它和歐洲諸國不接壤又隔海相望,這就造成了事實上英國雖然是歐洲國家,但對歐洲大陸卻有強大的離岸平衡能力。在這種戰略思維主導下,英國雖然也介入歐洲事務中,但這種有限的介入大多都是防禦性的,程度明顯比法國低。

至於海外經營,雖然海外擴張一開始的開發經營投入也不小,需要掃平當地土著的反抗,佔領大片土地,驅使土著居民建立大型種植園和畜牧場,甚至強迫當地土著從事苦役勞動。但經過天長日久的開發,英國海外領地逐漸成熟,開發程度越來越高,產生的利益也越來越高。

從內部政局來講,法國經常爆發革命,從大革命開始,法國經歷了七月革命、二月革命、巴黎公社革命,失敗的1832年革命和N次工人起義(他國雖有但是搞到建街壘和政府軍對抗的極其罕見)以及數不清的政變和政權更迭,這種暴力革命使得國家內耗嚴重。反觀英國,其國內政局相對穩定,資產階級革命後,就再無大內亂。何況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血腥程度也不如法國大革命,這就使得英國的內耗要遠遠低於同時代的法國,在綜合國力的PK中自然完勝法國。

法國為什麼總是被英國欺負?


總而言之,英國是專注於用海外擴張來強大自身,法國除了海外擴張,受地緣條件的影響,不得不主動或被動的要謀求歐洲爭霸。但歐洲爭霸難度明顯高於海外擴張,法國在這裡頭消耗了太多,卻收穫很少,隨著英國海外擴張和開發成熟,其綜合實力凌駕於法國之上了也就不難理解了。

雖然法國在海外貿易中輸給了英國,但在歐洲大陸內部,法國一直都以強國而著稱。尤其是在近代以來的歐陸霸權之爭中,法國長期以來一直都是歐陸霸主,極少有被撼動的時候。為什麼法國會成為歐陸霸主?這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地緣政治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