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雅小朋友之死」真相大白,別讓謠言蒙蔽了你的眼睛!

近日王鳳雅小朋友之死成為了輿論焦點

不少網友懷疑

卻放任女兒眼病不斷惡化

“王鳳雅小朋友之死”真相大白,別讓謠言矇蔽了你的眼睛!

▲ 當地縣醫院眼科,鳳雅在這裡看過病。

一個農村母親,一個智力有缺陷的父親,一個兔唇的兒子,一個患有眼癌的女兒,一個年收入不足兩萬元的家庭,在開啟了網絡籌款之後,他們的悲劇命運,在一場網絡狂歡之下,變成一個扭曲的版本:

一個重男輕女的農村家庭,處心積慮地利用女兒鳳雅的癌症,募集了 15 萬元,卻只用於兔唇兒子的治療,還是在北京一個昂貴的私立醫院。而重病的女兒被關在一個小房間內,最後被虐待致死。


如今真相水落石出:

王輝、楊美琴夫婦不存在詐捐

“王鳳雅小朋友之死”真相大白,別讓謠言矇蔽了你的眼睛!

▲ 小鳳雅與母親楊美琴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家屬對“詐捐”“虐待”“棄療”等關鍵質疑作了回應。楊美琴幾度傷心落淚,表示自己沒有挪用網友捐款,也一直在為女兒的病積極治療。

天地良心!我要是重男輕女,一點兒都不會給妞看病,我乾脆悄無聲息讓她死掉多好?還折騰這幹啥?……自打女兒有病以來,我借錢給她看病,上網求助給她看病,想盡一切辦法給她看病,咋能說俺不給孩子看病呢?

躺在陰暗潮溼的屋裡,楊美琴泣不成聲,她甚至連站立的氣力都沒有了。子女連心,每個孩子都一樣,根本不存在重男輕女的情況,更何況她本身就是一個女性。

“王鳳雅小朋友之死”真相大白,別讓謠言矇蔽了你的眼睛!

▲ 小鳳雅 100 天時的照片

楊美琴哭著說,女兒小小年紀患上癌症,全家人都跟著傷心,女兒現在離世了,她最為傷心。但更讓她傷心的是,網友的那些議論。

針對網友質疑挪用善款為兒子治病的事,楊美琴說:

兒子看病是在2017年,當時女兒還沒有病發,更談不上用2018年的捐款,“這是一點根據都沒有的說法”。

對於網友關於王鳳雅所患癌症(“視網膜母細胞瘤”)有很高的治癒率、但最終卻還是沒能治好的質疑,楊美琴說:

女兒發現時已是癌症晚期,且雙眼都存在病症。最初的時候連去大醫院看病的錢都沒有,後來有點捐款,但病情由於延誤,大醫院不接收了。

女童王鳳雅的主治醫生、張集鎮衛生院副院長楊榮光表示:

王鳳雅的家人從未放棄過治療。王鳳雅去世前兩個月,一直在衛生院輸降壓藥、營養液,“已經沒有醫院願意收治了”。當時王鳳雅的情況 “根本不可能治癒,顱內轉移不擴散就很不錯了,能好轉都是奇蹟”。他們家人從未有過虐待孩子、重男輕女的現象。看到謠言後,我感到非常生氣,在群裡公開懟了回去。

“王鳳雅小朋友之死”真相大白,別讓謠言矇蔽了你的眼睛!

▲ 鳳雅去世的衛生院

調查:剩餘善款已上交慈善部門

對於網上的輿情,太康縣成立了專門的調查機構,最終結果:

王輝、楊美琴夫婦不存在詐捐。調查信息顯示,當初王輝、楊美琴夫婦的籌款目標是15萬元,但實際上只收到 38638元捐款,其中水滴籌平臺收到捐款35689元通過微信收到善款2949元。這些錢都用在了女兒的治療上,每一筆開銷都有票據為證,目前還結餘1301元

“王鳳雅小朋友之死”真相大白,別讓謠言矇蔽了你的眼睛!

▲ 小鳳雅的爺爺展示有關票據

當地警方經過調查後認為,募集到的款項並沒有被挪用(仍有部分網友認為,家屬提供的支出明細中包括有買奶粉的支出,這不屬於治療費用。但對多數網友來說,給幼童買奶粉也屬合理)。

“王鳳雅小朋友之死”真相大白,別讓謠言矇蔽了你的眼睛!

▲ 鳳雅家的廚房和廁所一角

5月25日,小鳳雅60多歲的爺爺趕到太康縣慈善總會,將剩餘的1000多元善款轉捐了出去。他說:

“這些錢我和家人早就想捐,但這些天家中一直有事,今天在媒體的見證下,總算完成了心願。”

“王鳳雅小朋友之死”真相大白,別讓謠言矇蔽了你的眼睛!

▲ 小鳳雅的爺爺轉捐善款

就網上帶有偏激性的質疑和謾罵詛咒,楊美琴表示:

有些人給我的微信發信息,咒罵我們全家,詛咒我的孩子。我現在都不敢打開手機,一看見那些內容就不想活,網上的(質疑)內容把人逼得沒辦法……這些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真相查明,網友紛紛道歉

漫畫《“救我……”3歲女嬰正在等待被父母拖死》的作者@明白漫畫致歉,稱漫畫主人公“丫丫”並非王鳳雅,因過於相似導致誤解:

如果由此引起了大家的誤會,我向大家道歉,如果因為這樣傷害到鳳雅的家人朋友,我真誠地向你們道歉。

“王鳳雅小朋友之死”真相大白,別讓謠言矇蔽了你的眼睛!

“王鳳雅小朋友之死”真相大白,別讓謠言矇蔽了你的眼睛!

在澄清事實的相關微博下,截至5月26日已有超過1.7萬次的轉發量:

“王鳳雅小朋友之死”真相大白,別讓謠言矇蔽了你的眼睛!

不少網友轉發了這條微博,要向王鳳雅家人道歉:

“王鳳雅小朋友之死”真相大白,別讓謠言矇蔽了你的眼睛!

“王鳳雅小朋友之死”真相大白,別讓謠言矇蔽了你的眼睛!

“王鳳雅小朋友之死”引發的爭議中,我們該關注什麼?

一些網絡事件,往往都是“結論先行”,人們根據一些信息的片段就得出結論,然後“義憤填膺”地進行口誅筆伐。這一方面固然需要有關機構和個人及時澄清,以正視聽;但另一方面也要求廣大網民擦亮雙眼,在加入“討伐”的隊伍之前,先讓理性“多跑一會兒”,追一追事實,等一等證據。

近年來,一些不規範的網絡募捐、甚至詐捐行為屢屢刺激公眾敏感的神經。一旦有了導火索,人們的這種不信任感就會被點燃。

要重建人們對網絡慈善的信心,需要讓慈善資金公開在陽光下,求助者及時在籌款平臺主動公佈資金使用情況,平臺在審核方面也應該對資金去向進行必要的監督,讓資金使用更加公開透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