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教育感悟」读是语文教学第一大法

(重温经典 回到常识)

读是语文教学第一大法

——学习叶圣陶教育思想体会之五

陈 文

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圣陶)

「陈文教育感悟」读是语文教学第一大法

叶圣陶先生几十年前谈到语文学习的方法时,强调“必须废除现在同行的逐句讲解的办法”,既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满堂问”,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运用心力”,学会自己学习。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读书并由此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他主张把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大体分为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三个阶段。这里的预习指个人独立阅读,报告和讨论指集体阅读,而练习则是在新的基础上个人的再次独立阅读。同时,叶老还主张把阅读课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在这两种课型基础上结合“参读”相关的文章或整本的书,如此,就形成了精读、略读和参读相互配合的新的语文学习范式。为了让这个语文学习范式落实到中小学课堂,叶老和朱自清先生合著《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两本书,详细论述了精读、略读课之间的关系及操作要领。叶老用言行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能尽是老师“讲”,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也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读”,即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自由地“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就是在这种持续的“读”中形成的。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大法。

如何在课堂里体现好语文教学的“第一大法”?笔者以为,就是要落实叶老当年提出的精读、略读和参读相互配合的语文学习范式。因为传授任何一项技能,教师的讲授指点都只是开始而不是结束,讲授指点之后,还在于学习者多去练习,从而学会应用。这也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有一句话流传很广:听来的记不住,看到的难忘记,动手做学得会。中国现当代语文教材都为文选式,这种形式编者是想以之为“例子”,达到举一反三的愿望和效果,但它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对这个“例子”再怎么精读,总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感。因此,必须在课内提供一个条件,让学生能把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阅读其他文章和书籍中去。这就是叶老倡导精读课与略读课相结合的出发点。叶老在《略读指导举隅》里说:“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精读、略读时结合参读,夯实了根基,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走出校门后仍有持续的学习力,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就较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

精读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有哪些呢?内容方面,叶老认为主要是精读语文教材中所选收的单篇短什。“只因单篇短什分量不多,要做细磨细琢的研读功夫,正宜从此入手,一篇读毕,又读一篇,涉及的方面既不嫌偏颇,阅读的兴趣也不致单调。”叶老的意思,精读就是要对教材里的一些单篇“细磨细琢”,摸透一类文章的阅读要领;同时由于进度较快,读的时候也富于变化,容易接触到各方面的知识,读书的兴趣也就能得到提高和保持。精读需要教师精心而具体的指导,比如学习方法上,就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默读等,让语文课堂时而书声琅琅,时而思索阵阵。时而议论纷纷。精读的要求方面,叶老要求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做到“纤屑不遗,发挥净尽”,也就是说,要通过认真预习和课堂讨论,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给学生以具体而细致的指点,让学生咬文嚼字,仔细琢磨,努力理解每一篇课文的精髓,认真去揣摩每一篇课文的写法,从而获得读书写作的必要知识和技能。

略读的内容、方法和要求又有哪些呢?在叶老看来,略读的主要内容是读整本书。他在1943年编写的《略读指导举隅》一书中论及的书目,就有《孟子》《史记菁华录》《唐诗三百首》《蔡孑民先生言行录》《胡适文选》《呐喊》《爱的教育》等七部著作。因为,学生总是要走出校门的,当他们走入社会后,基本上以读整本书为主了,如果学生在校没有读整本书的机会,或者虽然读了却没有得到教师的具体指导,这样的教学是有缺陷的。所以为了今后的应用而设置略读课应该以读整本书为主。略读的方法有点读、跳读、“连滚带爬式”的读,叶老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略读时,做到“提纲挈领,期其自得”,即在重要的关节点上给予指点,其余让学生自己去独立阅读。略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熟练技巧和良好习惯。

叶老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以此来说明精读、略读这两种课型在指导上的区别:“学生从精读而略读,比如孩子学走路,起初由大人扶着牵着,渐渐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边遮拦着,替他规定路向,防他偶或跌跤。”而无论精读、略读,最终是为了让“孩子步履纯熟,能够自由走路”。

还有一条真正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之路上“自由走路”乃至“快跑”的途径是“参读”。无论是精读课还是略读课,叶老都十分重视“参读”这个环节,他认为,精读文章只是一个例子,由于受课时等因素限制,例子不可能选读得太多,因此有必要在学生学习精读文章之后,让他们去读一些与精读文章“相关”的文章。他说:“比如读了某一体文章,而某一体文章很多,手法未必一样,大同之中不能没有小异;必须多多接触,方能普遍领会某一体文章的各方面。或者手法相同,而相同之中不能没有个优劣得失;必须多多比较,方能进一步领会优劣得失的所以然。”这些内容相近、手法相同或相异的文章,就是相关的文章。这类相关文章,可以是因作者的相同或相近的文章而延伸拓展,可以是因题材相同或相近而延伸拓展,可以是因写作手法相同或相近而延伸拓展,等等。运用“参读”方法,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数量,以此夯实学生人文素养。

几十年来,我国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从教材编写到课堂教学,基本上都在实践叶老有关精读、略读与参读结合的理论。只是有些老师的课堂还是以讲为主,学生自由自主读书的时间和机会不多。近年来,有关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加大学生阅读量的呼声持续高涨,特别是全国实行统编语文教材,更是把阅读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读,这一语文教学的第一大法,逐步回归到正位。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也高举加强阅读的大旗,在各种场合频频发声,他说:“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就是培养读书兴趣。在小学初中阶段养成读书的爱好与习惯,那么也就可能打好一生发展的底子。所以新编的小学初中语文教材是很注重激发阅读兴趣和拓展课外阅读的。”他说:“我是提倡语文教学采取‘1加X’的办法,就是拓展阅读。比如教一篇古文,连带让学生读四五篇古文。增加的‘X’部分,不一定读那么精,泛读也可以的。有足够的阅读量,语感才能出来。要让学生对读书对语文课有兴趣,前提就是语文老师是‘读书种子’。我主张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要有属于自己的自由而个性化的阅读空间。”温教授这些有关阅读教学方面的表态,代表了课程决策者的意愿,也满含对一线教师的期许。这是阅读教学的回归!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上下同心用力,叶老先生几十年前有关阅读教学的心愿会逐步得以落实,以语文的方式推动教育的美好愿望一定能够实现。

后记:今年是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逝世30周年。灯下重读他的有关著作,感觉他的一些论述朴素而经典,历久而弥新。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在大力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论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我们自己的丰富而优秀的教育传统。我们既要敞开胸怀,学习国外一切先进的教育理论,也要牢牢守住自己民族的教育之根。叶圣陶先生身上既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又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和精神。作为世界级的教育家,他老人家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思想遗产和理论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我不避肤浅,写下5篇学习他老人家教育思想体会的文字。我只想以此与在教育之路上奔忙的同仁共勉,当我们在路上感到迷茫、灰心,乃至不知所措时,请停下来,听一听叶圣陶先生那亲切而又睿智的声音。(2018.8.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