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上日程:國務院要求三年內解決教師工資待遇問題

提上日程:國務院要求三年內解決教師工資待遇問題


商務合作聯繫QQ:3158521867 或加微信號:jujiaozhijiao


“我國教育經費中用於人員的比例偏低。國際上,高校人員支出佔比大概是60%左右,中小學是80%左右;我國高校人員支出比重在40%左右,中小學是50%左右。”9月6日,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袁連生說。

我國教育經費在持續增長,這筆重大的民生開支,使用上卻存在“重硬件輕軟件、重支出輕績效”的問題,教學質量也存在較大爭議。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力爭用三年時間解決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待遇問題,凡未達到要求的地區要限期整改達標,財力較強的省份要加快進度。

除了在教師待遇等方面“放”,《意見》也有“收”。《意見》指出,嚴格執行義務教育法,堅持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嚴禁隨意擴大免費教育政策實施範圍。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財力的持續增長成為考慮的因素。各地應根據實際情況實行教育政策,避免超越經濟承受能力,帶來政府負擔能力的過度增加。”中國財政科學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韓鳳芹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兩個“只增不減”

近年來,我國各級財政在持續優先落實教育投入。

2017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3.42萬億元,其中53%用於義務教育。中央財政教育轉移支付由2016年的2817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3067億元,80%用於中西部農村和貧困地區,1/4左右用於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民族地區。

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重首次超過4%,之後每年佔比均穩定保持在4%以上。其中,公共財政資金投入增速每年均高出平均增速。

比如2017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約20.33萬億元,同比增長7.7%。其中,教育支出規模約3.03萬億元,同比增長7.8%。

《意見》繼續強調,“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

隨著物價、教職員工薪資水平等提高,生均公共財政教育支出每年也保持增長。2017年10月,教育部披露的《2016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顯示,全國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等學校的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維持3.33%-13.81%不等的增長。

教育作為一項公共服務,將有其標準體系。《意見》指出,到2020年,各地要制定區域內各級學校生均經費基本標準和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並建立健全動態調整機制。

“城鎮化過程中,人員流動較大,以學生數量來確定經費、撥款總額,經費隨著人走的安排要更科學”,吉林省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張依群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今年2月份,國辦發文明確18項基本公共服務央地財政分擔機制,還將制定包括“義務教育公用經費保障”在內的9項基本公共服務的國家基礎標準,該機制將從2019年1月1日開始執行。

不過,各省生均財政撥款差異較大。比如2016年,全國普通高中生均財政教育事業費為1.23萬元,超過2萬元的省市有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河南、安徽、湖南、四川等省則不到1萬元。

“目前教育經費總投入80%以上來自財政性教育經費,社會投入所佔比重偏低。要鞏固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體制,完善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在繼續保持財政教育投入強度的同時,逐步提高教育經費總投入中社會投入所佔比重。”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解讀《意見》時表示。

重點保障義務教育

“高校的經費來源相對多,包括學費、生均財政補貼、申請的科研經費、企業撥款、校辦企業等,財政保障的重點應該是義務教育”,張依群指出。

《意見》指出,始終堅持把義務教育作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切實落實政府責任。鞏固完善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逐步實行全國統一的義務教育公用經費基準定額。

按照將從2019年1月1日開始執行的“義務教育公用經費”央地間財力分擔機制,廣西、重慶、四川、貴州等12個省份,中央分擔80%;河北、山西、吉林、黑龍江等10個省份,中央分擔60%;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等省份以及計劃單列市,中央分擔50%。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權威渠道獲悉,上述央地財政分擔機制大體維持現有比例,中央財政負擔略有增加。

按照地方教育部門的普遍規定,“公用經費”開支範圍包括教學業務與管理、教師培訓、文體活動、教學資料印刷、水電、交通差旅、儀器設備、圖書資料、建築物及儀器設備日常維護等,教師各項福利和勞務費不包括在內。

“教育經費是由中央、省級、市級、縣級政府共同承擔的。義務教育公用經費只是經費的一小部分,教育經費支出分為教育事業費和基建費,基建費佔比大概在10%左右。教育事業費包括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兩類,人員經費是支出的大頭”,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袁連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保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具有明顯“補短板”的意味。《意見》提出,進一步提高全國特別是西部地區義務教育鞏固率,加大教育扶貧力度,為徹底擺脫貧困奠定基礎;落實對農村不足100人的小規模學校按100人撥付公用經費和對寄宿制學校按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標準增加公用經費補助政策;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提升鄉村學校辦學水平等。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指出,針對目前義務教育學校“城市擠、鄉村弱”、區域差別依然較大等問題,要鞏固完善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意見》還指出,嚴格執行義務教育法,堅持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嚴禁隨意擴大免費教育政策實施範圍。

近年來,部分財力較雄厚的市縣,將義務教育範圍擴展到學前教育、高中教育等。“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是我國重要的決策,避免因有些地區隨意擴大免費教育政策實施範圍,有些地區沒有實行,造成更多的教育不均衡。”中國財政科學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韓鳳芹說。

優先保障中小學教師工資發放

“義務教育階段無需太多複雜的儀器設備等,讓教師安心工作、認真負責,教育質量才能提高,教職工工資收入應該成為投入的重點。”袁連生說。

《意見》指出,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長效聯動機制,核定績效工資總量時統籌考慮當地公務員工資收入水平,實現與當地公務員工資收入同步調整,確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使教師能夠安心在崗從教。

人員經費支出是教育支出的大頭。教育部公佈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普通小學、普通初中的生均公用經費分別為2611元、3562元,而當年生均教育事業費則分別為9558元、13416元。若以“教育經費-公用經費”來大致估摸人員經費開支,小學、初中的生均人員經費開支佔比均為73%。

一名省會城市財政局預算處相關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基層區、縣政府中教育支出佔比較大,教職工人員開支不少由基層政府來負擔,壓力不小。

“義務教育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權責任,但義務教育的基本支出,中央政府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因為從公平接受教育的角度來說,國家標準應該是一樣的,這需要財力來保障學生有學上、學科齊全、老師配備充足。省級政府也要發揮作用,形成區域的均衡,教育經費應該更多向落後地區均衡”,張依群指出。

袁連生也指出,我國教育資源不均衡,不僅體現在省內區縣間差異很大,即便是同一區縣的不同學校資源差異也很大。現在區縣級政府在教育經費上負擔比重較大,要提高教育資源的均衡度,需要省級政府加大統籌力度——區縣政府很多財力來自省級轉移支付,省級政府可以多統籌些收入。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

原題丨教育經費“重硬件輕軟件”? 國辦要求三年內解決教師工資待遇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