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年舊事:一段戰火歲月的陵川記憶……

那日,整理衣櫃,收拾出兩大包不穿的衣物,其中有一條棗紅色的純棉絨褲,看著這條半舊的絨褲,讓我想起了一段陳年往事……

【1】

時間回溯半個世紀,我十歲。那年,長治武鬥,仿若戰爭爆發,“紅聯”兩派對壘,文攻武衛,機槍大炮都使用上了,搞的人心惶惶,市井不安。一日,家屬二號院的一戶家中,鄰居幾個半大孩子正在玩耍,忽聽窗外響起了激烈的槍聲,孩子們好奇的扒在窗戶上向外張望,只見馬路上跑著一隊持槍的人,邊跑邊射擊,只聽“噠噠噠”一梭子彈飛過來,一顆子彈擊中了一個孩子的胸部,瞬間失去了性命,屋子裡驚恐.驚叫.哭喊,亂做一團……

陳年舊事:一段戰火歲月的陵川記憶……

  在那惶恐不安的日子,家屬院的人大多躲在城外效區農村,一日,我娘回家取些生活用品,見天色已晚就大著膽子在家住了一宿,萬萬沒有料到哪一晚競是我娘生平最恐懼的一夜。夜半時分,我娘被一陣急怵的轟隆隆的炮聲驚醒,炮彈飛過的呼嘯聲在房頂上空劃過,接踵而至。我娘矇住被子整個身軀縮成一團,任憑炮火轟隆炸響,他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走出這間屋子,一切聽天由命了。突然“咚”的一聲巨響,振耳欲聾,真真切切感覺到一顆炮彈在身邊炸開,我娘一陣暈厥,神魂不守,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活著。後來炮聲稀疏漸漸的停了,我娘驚恐的熬到天亮,出門一看,鄰居家的房頂昨夜被炸塌……

陳年舊事:一段戰火歲月的陵川記憶……

【2】

那年深秋的一天,母親委託一位老鄉帶我回陵川老家避難。那位老鄉是專程來城裡接他的四個侄兒回鄉的,應了我孃的委託順便也帶著我上路了。那天晚上我們沒出得了城,先在火車站旅店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便登上開往晉城的火車,到了晉城北站下車。當時公路交通中斷沒有公共汽車,這位叔叔帶著我和那四個男孩徒步行走了三十多里地,路途並不算遙遠,但一個大人領著幾個十歲上下的男孩且捎帶著一個女孩子,走走停停歇歇,不覺中時已暮色,尋到一個熟人家戶借住了一宿。次日清晨,吃過早飯便接著上路,步行至高都終於搭上了一輛卡車。車輛行至我姨娘住的村子西河底,叔叔把我接下車,他們繼續前往縣城。當時我年僅十歲,憑著幾歲時跟母親來過的記憶,獨自在村子裡摸索著尋到了姨娘家。 離姨娘家十幾裡處有個村子叫馬莊,是我姑媽家的所在地,姑媽聽說我回到了家鄉,熱切的安排我的表姐把我接了過去。姑媽家,

陳年舊事:一段戰火歲月的陵川記憶……

一座院落,沒有院門,西南角有個一米寬的進出口。三間東屋是鄰居,南面是鄰院堂屋的後牆,北面是高出地面兩米的土崖,西屋是三間老式的,半磚半坯,帶閣樓的瓦頂房,中間是門,左右兩窗,屋內靠窗盤著兩個爐墇,貼西牆中間擺一張約兩米長的條几,左邊置一頂老式立櫃,右邊摞著兩隻棗紅漆色的舊箱子,屋子西北角搭一個通住閣樓的梯子。就在馬莊這間農舍小院,我度過了童年的一個冬天,與姑媽一家過了一個難忘的春節。

陳年舊事:一段戰火歲月的陵川記憶……

【3】

遠離城市喧囂的山區,僻靜而閒適,冬寒時節,路上行人稀少,放眼跳望,遠近的田野,山坡鋪上了厚厚的冬裝,曠野裡白雪茫茫,寂靜而安詳。幽綠的松柏披上瑩白的衣衫,在陽光的輝映下白綠閃爍,景色很美。

山區的鄉村,依山就勢而建,一座村子,一半在山坳裡,一半在山坡上,遠遠望去,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從街底行至村頭需攀半座山坡。冬日的村莊,行人不多,一群調皮搗蛋的半大男孩兒在街上打著雪仗。追逐戲耍。農家的爐墇上圍坐著閒聊的老人,年輕人則閒散著遛達到大隊部看排練樣板戲,吱吱啦啦,悠悠揚揚的樂曲聲,使沉悶的村子氣氛活躍起來。

陳年舊事:一段戰火歲月的陵川記憶……

我的表姐是村劇團裡的主角,那時正排練《紅燈記》和《白毛女》,表姐飾演“李鐵梅”和”喜兒”。表姐當年十八歲,聰慧不俗,個子高挑,兩條粗而黑的大辮子垂於胸前,一張喜性的瓜子臉,面色紅潤,一雙靈動的大眼睛,明亮清澈,漂亮的表姐是村裡數得著的美人。劇組忙忙碌碌排練了一冬,時進臘月,大隊組織劇團到方圓的公社大隊慰問演出。革命樣板戲在當時可是響噹噹的政治任務哦,來不的半點馬虎。舞臺服裝一部分是演員自備,表姐飾演的“喜兒”和“李鐵梅”的服裝不用借,那個年代,哪家都有補補丁的衣服。為了演出效果,需要內穿一條毛褲,但就是這條毛褲卻讓表姐著實犯了難。哪些年,姑媽一家六口人沒有一條毛褲和絨褲,春秋兩季穿著夾衣夾褲,天寒了絮上棉花就是冬裝。哪天下午,我賠著表姐在村子裡借毛褲,為數不多的條件較好的家戶都不合適。已近傍晚時分,表姐耐著性子敲開一戶人家,出來一位老者,表姐秉明來意問道:“伯伯,我要演出了,你家有毛褲嗎?能否借我一用?”老者搖了搖頭,說道:“閨女,我家也沒有毛褲啊,不過,有條絨褲,但上面生了很多蝨子,你若不嫌棄就拿回去好好燙燙。”

我一聽,天呀!頓時渾身感覺一陣咯癢,再看錶姐,一臉的無奈。表姐見天色已晚,考慮到演出日子臨近,只好拎了絨褲回家。我的姑媽燒了一大盆開水,坐在爐上煮了又煮,總算解決了絨褲的問題。這是一段真實而辛酸的故事,不知如今的表姐是否還有這段酸楚的記憶,我卻記憶猶新。

記得那年我回鄉的時候,我娘給我帶了一件嶄新的燈芯絨花布外套,寬大大的足以穿到我十五六歲,外套色彩鮮豔,很漂亮,是娘託人從鄭州買回來的布料,請裁縫師付做的,我還沒來得及穿呢,就趕上了回鄉避難。我的表姐見到這件外套煞是喜愛,每次外出匯演,總是趁我熟睡之際,悄然穿走,給我換上一件藍色的碎花洋布罩衣,每每醒來不見新衣,我總是噘著小嘴,一臉的不樂意。

陳年舊事:一段戰火歲月的陵川記憶……

俗話說:“姑姑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那年住在姑媽家,我享受的也是”皇馬卦”的待遇,姑媽給我用的鋪蓋是家裡最好的,吃喝上也是緊著家裡最好的給我。平日裡他們早飯吃的是糠麵糊飯(鍋裡少下點米,米熟時再糊上糠面),我的姑父有較嚴重的胃病,吃不得糠,姑媽給他一個人糊點玉米麵。但基於我的到來,姑父想方設法去籌來半袋子穀子和麥子,給我調劑伙食,保證使我每天的早餐都能吃上不帶糠的小米稠飯,午餐吃上一頓細糧。那個年代糧食短缺,物質匱乏,但我的姑媽心靈手巧,精打細算,粗糧菜葉也能調劑的可口可味。一家人粗茶就著溫飽,補丁伴著溫暖,生話樂趣融融,溫馨括靜。

【4】

時至臘月年跟,農村人是很在乎過年的,平日裡吃的用的再差,過年還是要講究一些的。進入臘八,年味漸濃。姑媽是家裡最忙乎的一個,孩子們一年粗衣補丁,過年了,洋布罩衣也得縫件新的,平日裡納好的鞋底,取出來配上個鞋面就是雙新鞋。姑媽從臘月二十三一直忙到大年三十,掃灰除塵送“灶王爺上天”

拿出平日裡積攢不多的穀子,秫米和麥子到碾墇磨成面,蒸豆餡黃蒸(軟米麵糰子,蒸兩面開花饃饃,打花坨,香甜可口,老少喜愛,是老家的特色風味食品。別看姑媽準備了一大堆食物,都是有用處的,過年走親戚來來往往,籃子裡提著都是這。還有一項是剪紙貼窗花,請人寫對聯,這是年味最濃的標誌。紅豔豔的窗花往糊著白紙的木窗格子一貼,極其耀眼喜慶的氣氛油然而生。人物,花鳥,魚蟲,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哪家的女人心靈手巧,一看便知。村裡會寫書法的人不多,家家戶戶再忙也要早早的備好兩張大紅紙,到墨客家中挨號書寫。平日裡吃油星星點點捨不得,姑媽積攢了一罐油,年跟取出來炸些麻花,油散,油糕,油餎麻,以做最後一項祭祀接祖用。臘月二十九了,姑父從十里之外的附城鎮拎回一片豬肉,約有三斤大小,這是最誘人的年貨,缺油少葷了一年的家人就盼著年跟的一鍋肉。姑父親自下廚留出做餡的肉,剩下的都燉了,不知姑父放了哪些調料,反正一鍋肉燉的飄香四溢,讓人垂涎欲滴

三十晚上,屋外寒風料峭,鞭炮聲稀疏響起,家家戶戶彩燈高掛,油燈閃爍。我和姑媽一家圍坐於曖融融的爐墇,共享期盼已久的年夜飯,吃得是豬肉餡扁食湯,湯裡煮了肉丸,油炸豆腐和粉條,扁食吃著很香,湯的味道香辣極好。或許是久未葷腥,那頓年夜飯的美味,過了半個世紀還令我記憶清新。

陳年舊事:一段戰火歲月的陵川記憶……

從大年初二開始,姑媽就安排表姐陪我走親戚,十里八莊按長輩順序,一家一家的走,藍子裡拎的就是姑媽蒸的開花饃饃和花坨餅。走出山坳,表姐拉著我一路翻山越嶺,崎嶇小道,走走歇歇,怎麼著也得在午飯前趕到。每到一戶我都能享受到“貴賓,”級的招待,基於是城裡回來的又是第一次過年走親戚,雖然我人小但也有“分量”。所到之處,都是一張張善良慈祥,和藹可親的面孔,長輩們握住我的小手柔情寒喧,不住的問這問哪:“肉啊,我孩回來了,冷不冷?飢不飢?快上爐墇暖和曖和,給你衝個雞蛋吧?,吃塊饃饃吧。”一邊說一邊把我讓到爐墇上取暖,“肉啊,聽說長治很亂?你爸爸和你媽媽都好吧?回來咱這窮地方你住的慣嗎?我孩在我家多住幾天,啊……”

時光流逝,歲月和光陰將我也熬成了花甲老人。流年的記憶,遺失的東西很多,但家鄉人淳樸的民風,濃濃的親情,慈眉善目,

陳年舊事:一段戰火歲月的陵川記憶……

和藹可親的長輩:“我的姨奶奶,舅公公,姨娘,舅母和姑媽,這些歲月老人的音容,依然留在我童年的記憶中。

那時,老家走親戚興吃兩道飯,中午是豬肉滷子”刀割離”(陵川老家的大拉麵),下午的二道飯是大米炒燴菜。哪個年代,北方稻米稀缺,能吃上碗香噴噴的白米飯感覺超有口福。我所到家戶,爐臺上都有烤的黃黃的,酥酥的,甜甜的米麵開花饃饃,(自從我出生,姨娘就認我做幹閨女,每年都要託人捎給我一大包當乾糧,吃上半年也壞不了,)姑媽做的極具當地特色酥甜的花坨餅子,還有年前盼盼已久,等待不及的壓歲錢,雖然每家只給伍毛錢,那也是高待我這個城裡來的孩子,令我高興不已。已未年的春節,我的童年在故鄉過的那個年,時隱時顯在我的腦海,那種難忘的情愫縈繞心頭。

陳年舊事:一段戰火歲月的陵川記憶……

  【5】

如今,我的陵川老家,青山依舊,貧窮不再。國家改革開放近四十年,城鄉經濟蓬勃發展,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山區面貌今非昔比,縣縣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家家戶戶房舍煥新,居住環境大為改觀,吃喝穿戴時興講究,文化生活豐富多彩,誰家娶媳婦嫁閨女,搭臺子唱戲扭秧歌,紅紅火火不差錢。

每年回鄉祭奠父母,我站在父母的陵地,面東眺望,對面山坡,松柏青翠成林,鬱鬱蔥蔥,山後即是我姑媽家所在的馬莊。睹景思人,姑父姑媽幾年前已不在人世,我的表姐多年前已遷住縣城,表哥也在縣城買上樓房,表弟和表妹仍居住在馬莊,且都蓋了二層小樓。金秋時節,表妹家院落的南牆跟齊整整的垛滿了黃澄澄的玉米,大門口的一角排放者一袋袋的小麻籽。

陳年舊事:一段戰火歲月的陵川記憶……

名種豆類應有盡有,院外的自留地種著各種蔬菜,自家吃不完, 表妹時常揹著大包小包送到縣城的表姐家,只圖個綠色新鮮。

雄踞於太行山脈的山西陵川,群山環抱,起伏疊嶂,民風淳樸,勤勞善良,自然人文景觀優美,一方熱土孕育,繁衍了子民後代,無論是生活於故土還是散居於他鄉的陵川兒女,無不熱愛自己的故鄉,由衷的企盼家鄉青山綠水,富裕康莊,人們生活幸福美滿。奚秀蘭老師一曲高歌唱出了家鄉兒女的心聲:“一座座青山緊相連,一朵朵白繞山間,一片片梯田一層層綠,誰不說俺家鄉好……”無論遊子身處何方,思鄉的情絲總是縈繞心懷。

陳年舊事:一段戰火歲月的陵川記憶……

  一條絨褲,勾起了我童年的回憶,一段往事,記錄了歲月滄桑,歷史在前進,時代在變革,貧困,落後,武鬥,動亂……已是流年的記憶,歲月的印跡。

秋萍作於農歷丁酉年十一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