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对他百般迁就,他却辜负了信任,让个性害死了自己

朱元璋对他百般迁就,他却辜负了信任,让个性害死了自己

在洪武二十一年戊辰科会试张榜公布后,一个年轻的书生怏怏不乐。他倒不是因为自己落榜了,相反,他是高中了,但自感名次并不高,有些沮丧。这个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此时的他取得了会试第七,看起来非常理想的成绩,他却不满意,因为他虽然只有十九岁,却名满天下,在乡试之中取得解元。

可能他就是抱着连中三元的理想,至少也要捞到一个状元。然而就在随后的殿试之中,解缙的成绩却令人大跌眼镜。他进一步下滑,竟然跌落到了三甲第十名。

朱元璋对他百般迁就,他却辜负了信任,让个性害死了自己

别人考上进士都是欢天喜地,唯有他却闷闷不乐,但他不知道,自己这一切都是皇帝朱元璋和考官故意安排的。朱元璋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也在会试之前打听过解缙的成绩。然而,考官向皇帝表示,这个才子实在太年轻了,观点过于犀利,看样子是一个才气纵横而又锋芒毕露的人物,需要好好敲打,不要让他太过张扬。

朱元璋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他同意了考官的建议,压制了解缙的排名,就是想让他知道山外有山的道理。然而,解缙显然没有能够理会皇帝的一片苦心。

朱元璋对他百般迁就,他却辜负了信任,让个性害死了自己

不过这也怪朱元璋自己,他虽然大肆屠杀功臣,但对于新晋的没有背景的有才之士,朱元璋还是非常重视的。一方面是这些人对他没有威胁,另一方面他也需要这些人帮助他的继位者治理国家。朱元璋就曾经对解缙说

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于是,解缙听了朱元璋的话,如同打了鸡血一样,第二天就进献了《万言书》。虽然针砭时弊,也有可行的方案,但解缙不懂得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那些弊端朱元璋早就看在眼里,但凡事不能急于求成,有些事情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做到。

朱元璋表扬了解缙,结果这位才子又继续提出了《太平十策》,这一次朱元璋默不作声。

朱元璋对他百般迁就,他却辜负了信任,让个性害死了自己

这还不算,顶多也就是年轻人有冲劲,然而解缙又得罪了很多朝臣。他身为翰林学士,却指责兵部的人工作态度潦草,这让兵部尚书沈潜恼羞成怒,同样也对解缙反唇相讥。对于朱元璋来说,尚书当然更为重要,他没有道理为了一个新晋翰林学士,让朝廷人人自危,因此解缙被贬为江西道监察御史。

虽然外放当官,但解缙显然没有长进。当李善长案爆发的时候,他竟然向着李善长说话。其实,在这件事上,也谈不上谁冤枉不冤枉,只是高层的权力斗争而已。朱元璋见到解缙实在不识时务,便让他的父亲带他回家,表示现在不能重用,修生养性十年后再来。

朱元璋对他百般迁就,他却辜负了信任,让个性害死了自己

朱元璋的一片苦心,就是想让解缙变得老练一些。然而,解缙却辜负了这个苦心。他后来在朱允炆当政时就跑回了朝廷,却不得重用,在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并且夺取天下后,解缙投降了明成祖,并且过了一段好日子。朱棣甚至比朱元璋更欣赏解缙,当下表示:

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朱元璋对他百般迁就,他却辜负了信任,让个性害死了自己

朱棣甚至在立储的问题上也咨询了解缙,并且采纳了他的建议,立朱高炽为太子。然而,解缙显然是得意忘形了,他与朱高炽走得太近,以至于被朱高煦恨到骨头里,多次诽谤他。同样,大臣和太子之间,如果太过亲密,也会遭到皇帝的猜疑,朱棣也因此而疏远他。

后来,解缙因为在明成祖出京时,擅自拜访了朱高炽,而遭到了朱高煦的告密。这件事成为导火索,他被下狱。关押了数年之后,失去耐心地朱棣无意让他出来,锦衣卫在雪夜之中将他杀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