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印自衛反擊戰戰鬥英雄之羅光燮烈士

 

對印自衛反擊戰戰鬥英雄之羅光燮烈士

  羅光燮是60年代對印自衛反擊戰中湧現出來的一位偉大戰士。和黃繼光、邱少雲一樣,羅光燮也是四川人,他1941年生於四川樂至縣新建鄉一貧苦農民家庭。父母省吃儉用送他上學唸書。但在學校被幾個地主兒子欺侮被迫退學。1951年,土地改革中,羅光燮積極參加兒童團,站崗放哨,監視-,並且押回兩個企圖逃跑的地主,受到土改工作團的表揚。1955年,他的家鄉辦起了農業社,羅光燮擔任了社裡的飼養員。他愛社如家,精心飼養,把一頭瘦弱的丙級牛,喂成肥壯的甲級牛,被評為農業社模範飼養員,縣委還號召全縣飼養員向羅光燮學習。同時,羅光燮還擔任社裡的宣傳員,經常起早摸黑到鄉政府去領取宣傳材料,無論天晴下雨,颳風飄雪,他都風雨無阻,堅持向社員們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羅光燮一身正氣嫉惡如仇,1958年,羅光燮到區供銷社染房做學工,發現染房負責人對熟人染布不記帳,買柴多報錢,他正要去檢舉,被這位負責人察覺了,便企圖用金錢收買羅光燮,以便逃脫罪責。羅光燮立場堅定,不為所動,及時向組織上反映了情況,並在大會上與這位負責人面對面地鬥爭,為集體追回贓款400餘元。由於羅光燮一貫表現好,多次被評為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曾出席縣青年積極分子大會,受到團縣委的表揚。1958年11月,他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60年8月,第三次報名參軍的羅光燮,終於實現了多年的願望,光榮入伍。成為新疆軍區某部工兵連戰士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開始後,羅光燮所在部隊參加了自衛反擊。第一次戰鬥是對印軍杰特聯隊,為了作戰方便靈活,羅光燮和戰友們在零下40度的嚴寒中不光脫掉大頭鞋換上了輕便的膠鞋,又甩掉皮手套,赤手拿著爆破筒準備為陸軍戰友開路。但還沒等他衝上去,但是印軍杰特聯隊太不經打,沒用我方工兵上場就垮了,羅光燮卻因在嚴寒中長時間緊握冰涼的爆破筒,雙手被活生生地揭掉了一大塊肉,落得個2度凍傷。但是,在往後方轉院的途中,他卻找機會又搭便車返回了連隊參加第二次戰鬥。戰鬥結束後,羅光燮手上的傷更嚴重了,連長立即找到衛生隊隊長,囑咐他:“一定要把這個小鬼留下住院,等手好了再放他回來。”

  11月18日,他所在工兵排奉命配屬邊防某部清除侵華印度軍隊第11廓爾喀步兵聯隊第1營在中印邊境西段的一個重要軍事據點,羅光燮也從野戰醫院跑回連隊參加了戰鬥。這個據點在熱瓊溝西側山樑後緊靠國界中國境內的5100高地上,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由於居高臨下,視野開闊,由此向東可通視中國境內縱深10多公里,向西可清楚地瞭望楚舒勒附近的丁如澤地區,是印軍丁如澤機場的最後屏障。第11廓爾喀步兵聯隊第1營不僅在高地上修了大大小小的30多個地堡和半地下室,配備了強大的火力,還在陣地前沿的山坡上設置了縱深達600米的雷場。因此,攻佔5100高地是新疆邊防部隊反擊戰的最後一場硬仗。 11月18日8時57分,戰鬥打響,步兵連剛向印軍陣地前沿發起衝鋒,就誤入印軍雷區,尖刀班的幾名戰士被地雷炸死炸傷。這時,5100高地上的輕重機槍又猛地響了起來,封鎖了雷場邊緣;高地東南側下方山谷中的10多輛印軍美製M-26“潘興”式坦克,和印軍炮兵也開始向中國境內各高地前沿實施攔阻射擊,我軍部隊暴露在光禿禿的寸草不生的山坡上,情況危急。

  “工兵!工兵!”步兵連長曹富榮急令“快把地雷排掉”。隨步兵前進的工兵排副排長應聲而出,帶著工兵3班幾名戰士衝進了雷場,“轟”地一聲,副排長剛走出不遠,就被一顆地雷炸傷,3班的幾名戰士也相繼在雷場中陣亡。工兵2班又上去了。班長張銘儆先衝進了雷場,開始用探雷針起雷,並命令羅光燮用爆破筒在前方引爆地雷,開闢通路。 羅光燮闖過兩道炮火封鎖線後,不慎觸發一顆被積雪覆蓋著的地雷,左腳被炸掉,陷入昏迷,爆破筒滾下山坡。他甦醒後, 在不能站立、沒有任何排雷工具的情況下,義無反顧地向前滾去,以身體引爆地雷。幾秒鐘後又一顆地雷炸響了。羅光燮的右臂又被拋到幾米以外。當他再次甦醒的時候,又回過頭來看了看正向他撲過來的班長,示意告別,然後又橫爬過身體,用左手硬撐著,使身軀沿著山坡向雷場深處滾去,“羅光燮!”張銘儆幾乎是流著淚吼了起來,但已經晚了。“轟!轟!轟!”隨著一連串地雷爆炸聲,羅光燮殘缺不全的軀體終於消失在一片紅光黑煙之中。羅光燮壯烈犧牲,年僅21歲。在他的身後,出現了1條6米寬的通道。

對印自衛反擊戰戰鬥英雄之羅光燮烈士

  “他奶奶的!”步兵連長曹富榮一把甩掉頭上的皮帽,眼中滾著淚花,猛地吼了起來:“有種得跟我上!”“衝啊!”山坡上立刻迸發出一片讓人膽戰心驚的吶喊聲。在接下來的近兩個小時中,第11廓爾喀步兵聯隊第1營的1個連,在一場短兵相接的肉搏中幾乎被全部擊斃。

  為表彰羅光燮的的英雄壯舉,戰後其所在部隊黨委為他追記一等功,並根據其生前志願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63年3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追授他“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