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書畫 丹青墨韻走出產業之路

“人間繁華在長安,世上書香出通渭”,這是著名作家張賢亮在走訪通渭後的感慨,足見通渭人對書畫的熱愛。

書畫藝術的繁榮,促進了書畫產業的發展,一家接一家的書畫、文房店鋪成為通渭獨特的文化和商業特色。目前,通渭全縣民間書畫收藏總量達280萬件,年書畫交易額達10億元以上。

在剛剛結束的第八屆通渭書畫文化藝術節上,來自各地的書畫家、淘金者雲集於此,熱鬧非凡。昔日的書畫資源優勢,正在轉化為書畫產業優勢。

1家裡沒字畫 不是通渭人

8月17日,家住通渭縣雞川鎮的劉永強和妻子早早坐車趕到縣城,來到第八屆通渭書畫文化藝術節展會上,一家挨一家地認真看各個展位上的書法、字畫。

“這個牡丹畫得好,你看看”,劉永強給妻子指著展位上掛著的一幅扇面牡丹,紅色的花朵層次分明、飽滿醉人。妻子也點頭,問了下價格,“一百塊錢哩,再看看。”

陳敬梓一邊低頭畫牡丹,一邊說:“這價格不貴,就是為了讓喜歡的人都能買得起嘛。”劉永強又左右看了看周圍的展位,比較之下還是這個牡丹畫得最好。他從褲子口袋裡拿出一沓錢,1元、5元、10元、百元的都有,他抽出一張一百的,遞給畫家。

義崗鎮的胡偉喜看著他們買畫,打趣劉永強兩口子:“你們放著地裡的活兒不幹,跑這裡浪哩。”劉永強反駁:“你不是也浪哩嘛,趕緊買,明天說不定就是最後一天了。”胡偉喜說:“今天先看著,明天再買,價格就更低了。”

陳敬梓看著他們的穿戴,都是當地的農民,很疑惑地問:“你們都是農民吧,買回去家裡掛著嗎?”劉永強憨憨一笑:“掛著麼,我們農民也愛字畫,就和上癮一樣,愛看愛買,你沒聽過嘛,‘家裡沒字畫,不是通渭人’。”連續8年,劉永強每年都來書畫節買字畫,每次都蒐羅到幾幅拿回家掛著,掛滿了家裡大大小小的房間。

陳敬梓是河南省美協會員,第一次來通渭參加書畫展,“有個一起畫畫的朋友叫我來,說這裡普通老百姓很喜歡字畫,又能避暑。我一聽天氣不熱就來了,果然群眾基礎特別好,沒想到有很多農民來買畫。”她面前的幾幅斗方和扇面都已經預訂出去了。

在展會的開幕式上,主持人向四面八方的人這樣介紹通渭: “鋤含雲水筆含墨,耕罷梯田耕硯田”,在通渭當地,不少農民扛起犁頭是莊稼把式、拿起筆桿是書畫藝人,“家家掛字畫,戶戶有收藏”是通渭人的生活常態。

“通渭人處處表現著他們精神的高貴,你可以一個大字不識,但中堂上不能不掛字畫……通渭除了重視教育外,已經擴而大之到尊重文字,以至於對書法的收藏發展到了難以想象的瘋狂地步。”著名作家賈平凹在散文《通渭人家》中這樣評價通渭書畫熱。“我到過一些家境富裕的農民家,芷房裡、廈屋裡每面牆上懸掛了裝裱得極好的書法作品,也去過那些日子苦焦的人家,什麼家當都沒有,牆上仍掛著字。”

2書畫新產業 創業又脫貧

劉永強繼續轉轉看看,熙熙攘攘的書畫展上,來了很多書畫家,也來了更多買字買畫的人。他花80元買了一幅字,又來到馬路對面悅心書畫村的張萬昌書法工作室。張萬昌也是雞川鎮人,已經開了兩三年工作室,在當地小有名氣。

在家鄉的薰陶下,張萬昌從小就愛寫字,家裡有一本祖輩留傳下來的柳體字帖,他照著寫,小學時,過年家裡大門口的春聯就是他寫的。“我上世紀80年代上小學,每天都有一節大楷課,上中學時,已經可以用小楷寫週記了”。

張萬昌種地之餘,經常在家練字、寫字,漸漸有了名氣,有人慕名而來求字。10多年後,他開始走上了專業書法家之路,兩年前開了工作室。工作室裡,掛著甘肅省新聞出版總局和讀者出版集團頒發給他的“耕讀人家”牌匾。

通渭人愛字成風,寫字也成風,現在成為全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的人數,通渭是全省第一,而成為省書協會員的人數,在省內各縣中通渭又是第一。通渭縣現有書畫創作人員1萬多人,其中中美協會員7人、中書協會員42人,省美協會員82人、省書協會員98人。

書法有市場,書法家就多,書法家多,書法產業也易形成。2003年就已經開工作室的雷巖是通渭本地畫家,省美協會員。他從小就跟著老師寫字畫畫,畫的小寫意、山水花鳥作品也在當地有一定市場,“收入還算可以,好的時候一年十幾萬、二十萬,一般的時候不到十萬吧。”

除了書畫家,還有許多愛好書畫的年輕人,返回到故鄉的土地上進行創業。31歲的王武通3年多前回到通渭,開起了“贊華藝術廊”。“我爺爺、父親都愛字畫,受他們的薰陶我也喜歡,但自己寫得並不好”,在他的畫廊裡,掛著家傳的4幅書法作品,雖然歷經歲月,紙張已經發黃,但字跡清晰優美,“這是無價之寶,不賣只欣賞”。

以前,他一直在外地打工,4年前回到家鄉,看到書畫市場如火如荼,就放棄了打工,開了這家畫廊,“一年差不多賺10來萬,收入絕對比以前打工上班好多了。”他經常去外地收畫、看畫,跑了全國很多書畫市場,看過之後就覺得:“以從業人員和市場規模來看,通渭的書畫市場在全國不敢說第一,但說第二沒問題。”

說起自己開畫廊,王武通第一個感謝悅心書畫村,“這裡開店前兩年不收房租,你只要來開,就給你一個鋪面,等開起來穩定了,第三年之後才交房租。這樣的優惠條件,給了我們年輕人很好的創業機會。”如果一開始就要高額的房租,他也出不起那麼多錢。

興建悅心書畫村的人叫廉牛輝,他是通渭縣大山深處走出來的一位農民企業家,同樣對書畫文化十分熱愛。書畫村總投資3.6億元,佔地面積達2萬平方米,集書畫培訓、展覽、營銷為一體,不僅推進了通渭書畫產業升級,而且激發了書畫好家的創業熱潮。

書畫村裡,組建了全省首家畫廊協會和畫廊聯盟,已有260家畫廊和168名市級以上書協、美協創作人員加盟,30多名國內知名書畫家也在這裡建立名師工作室,書畫交易輻射陝、甘、寧、青、新等多個省區。

與此同時,政府這隻“看不見的手”也在背後推動著書畫產業的形成。通渭縣總投資43.6億元、佔地3000畝的書畫產業園裡,目前已建成悅心國際書畫村、書畫文玩城等一批書畫文化設施建設項目和20個隴中風情書畫採風基地,正在打造集書畫會展、培訓、創作、收藏、裝裱、推介、拍賣、銷售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條。

3創建名品牌 長宜放眼量

書畫藝術的繁榮,促進了書畫產業的發展。畫廊一家接著一家,經營的品種也開始按照專業分類佈置,有的專門經營名人字畫,有的專業裝裱,有的經銷玉石印章和筆墨紙硯,有的則拓寬領域,把書畫藝術融入到錦帳製作工藝之中,生意也十分火爆。

通渭的畫廊大部分還開展書畫交流活動,王蒙、賈平凹、張賢亮、汪國真、劉藝、權希軍、旭宇、吳善璋等300多位文學、書畫藝術知名人士曾來通渭採風交流、講學獻藝。全縣還經常組織以書畫為主題的送文化下鄉和筆會交流等活動,張萬昌也常常參加這樣的活動,免費送春聯、字畫給村民們。

連續舉辦的八屆通渭書畫藝術節上,每年都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書畫家、拍賣行、書畫經紀人等前來參加。王武通連續參加了四屆書畫藝術節,看著一年比一年規模大、影響力廣,“這兩天縣城的賓館都住滿了”。他指著門口的四幅條屏說,這是剛剛賣出去的,一個外地顧客花兩萬元買了本地書法家的作品。

讓四面八方的人走進來的同時,通渭也實施“走出去”戰略,通過政府埋單,讓“通渭書畫”這張品牌走向全國。近年來,通渭縣先後在蘭州、北京、天津、西安等地舉辦各類展覽360餘次,展出作品6萬餘件,在中國美術館展出通渭農民書畫展、農民書畫晉京展、第三屆甘肅農民書畫展等。

通渭已經獲得了“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書法之鄉”等稱號。2016年12月,又獲批籌建“全國書畫文化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目前,全縣已註冊成立文化產業、硬筆書法、收藏家、文房四寶、教育書畫等13個行業協會。發展文化企業67家、畫廊480多家、書畫裝裱店120多家。全縣書畫年交易量達60萬件、交易額達10億元以上。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江舟來到通渭後,感動於百姓對書畫的熱情,稱讚通渭已經形成了全國性的書畫市場,“藝術需要社會性,這是藝術市場形成的廣泛的、紮實的基礎。這裡有厚實的傳統、政府的支持、所有人的積極參與。”

同時,他毫不諱言地指出:“通渭書畫市場需要品牌項目的引領,必須要建立高端的市場,提升品牌價值。簡言之,就是要學術引領產業。”他坦言,目前國內的書畫產業低端市場多,大部分是東市5元買進、西市6元賣出。真正要形成完善的書畫市場,不能賺快錢,要慢慢培植,進行學術形象的運作,進行藝術作品管理,以藝術家為中心、打造高端高質量產品,形成一個完備的產業鏈。如果只賣畫,是很難長久的。

張江舟建議:“中國在全球藝術品市場中,參與人數最多、交易量最大,通渭的書畫市場不能拘泥於省內、國內,更要有國際化視野,把好的作品帶出去推向國際市場。書畫家提高學術質量,畫廊經紀人和老闆放眼全球,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進行全方位的推動。”

文/圖 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 魏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