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本人最重视的伦理学经典著作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本人最重视的伦理学经典著作

《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顾名思义,是阐述人类道德情感的性质、起源、内容、功能及其社会后果的书。

斯密想要在这本书中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人类为什么会有道德判断?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否有人性的基础,如果有,它是什么?

2.人类社会成员彼此的道德判断,最初受什么因素的影响?为什么我们对于别人的言行会做出某种特定的反应,或者赞赏,或者反对?我们倾向于对他人的言行进行奖励或者惩罚的依据是什么?“正义感”如何产生?

3.人为什么会有“良心”,良心应该如何解释?自我肯定、内疚、忏悔等的感觉与良心是什么关系?良心如何产生以及怎样主宰人的言行?

4.一桩事情或一件物品的“美感”“效用”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人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决策,这在多大程度上是应该的?为什么有些人会买椟还珠、本末颠倒?为什么会产生不择手段去达成一个正当目的的行为动机?人类该如何对这样的事情作出评判?

5.流行的习俗和惯例是如何影响道德判断和决策的,其正当性何在?如何评价人类历史上的习俗与道德?

6.人类要形成彼此合作的社会秩序,除了“同情”“正义”“良心”“审美”“习俗”这类因素,是否还有其他的因素?一个人要过得幸福,需要什么样的个人品质?一个“好社会”需要社会成员中的个体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增进自身幸福和他人幸福的道德品质如何才能得到?

对这六个问题,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分别用了六卷文字来加以阐述。斯密的意图,并不是简单地、分别地对这些问题做出解释和回答,而是要把它们置于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严谨的体系之中。他要建立一种完整的,不同于以往的新的道德理论。斯密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不仅有高度的自觉,更有高度的自信。他在《道德情操论》的最后一卷即第七卷,以较大的篇幅来定位自己创立的理论并分析与以往理论的异同之处,指出了先辈学术思想的特点、不足,阐明了自己的贡献。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本人最重视的伦理学经典著作

亚当·斯密

内容简介

《道德情操论》初版于1795年问世,相比起《国富论》,该书更受斯密本人重视。全书共七卷,反复修订过五次,直至亚当·斯密去世前,都还在大幅修改此书,并将最后一次改写称之为对人世最后的告别。

众所周时,《道德情操论》是一本道德哲学著作,但可能鲜少有人知道,其对于经济学的价值,更是无与伦比,可以说此书为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奠定了伦理基础。在书中,斯密首次提到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可以说本书为多年以后在《国富论》中更详细地展开关于利己心、交换、分工、财富生产与积累、自然自由、公共利益等的体系性的论述做了哲学铺垫。

《道德情操论》自199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首个中文版以来,译本不下30多个,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我们这次的精读本参照的是由格拉斯哥大学整理,并由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斯密著作和通信集》中的版本,此版本为目前学术界最为推崇的版本,力求做到对原著最合适的表达。和《国富论》一样,此次也配以译者导读,并加入了大量助于理解的精美插图,希望能够成为最适合大众阅读的版本。

目录一览

《道德情操论》导读

第一卷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二卷论功与过,或论赏罚的对象

第三卷论评判我们自己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义务感

第四卷论效用对赞同情感的影响

第五卷 论习惯和时尚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

第六卷 论德性的品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