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扬善恶终有报《铡判官》为观众在虚构的精神世界找到公平与宁静

京剧舞台上,除了有许多忠臣孝子、才子佳人的故事外,还有一类就是江湖侠士协助清官破案的公案剧,其中以包公戏为主,而且不乏许多经典剧目,广受观众的欢迎。上述包公戏中有一些带“铡”字的大戏,最常见的有三出,它们分别是《铡美案》《铡包勉》《铡判官》,其中尤以《铡判官》最为传奇曲折。

宣扬善恶终有报《铡判官》为观众在虚构的精神世界找到公平与宁静

《铡判官》这出戏讲述的是:柳金蝉元宵之夜随家人前往闹市观灯,不料被狂风与家人吹散。金蝉行至喜鹊桥,遇屠户恶人李保,李见金蝉貌美遂起歹心,柳坚决不从,李勒死金蝉于桥下。柳氏的表哥,也是柳氏未婚夫的颜查散路经此地,看到尸体后报案,祥符县差人误以为其乃凶手,屈打成招判处死刑。包拯详审此案后发现确实存有冤情,于是亲下地府查访。判官张洪为了包庇其外甥李保,竟私改生死簿,不想被添灯油的鬼卒油流鬼看到。包拯查访五殿未果,在寻至阴山时遇油流鬼告发及金蝉哭诉真情,方得知张洪徇私作弊。包拯急返森罗殿向阎君说明真相,阎君怒斥张洪并交包拯处置。包拯怒铡判官张洪,捉拿李保归案,带金蝉还阳与颜查散完婚。

宣扬善恶终有报《铡判官》为观众在虚构的精神世界找到公平与宁静

《铡判官》原先是一出八本的连台本戏,又称《普天乐》,在晚清时期的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均在宫中为帝后表演过,后来经过浓缩改编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若将连台本戏《铡判官》摘出其中一本单演,名为《探阴山》,是裘桂仙、裘盛戎父子的拿手好戏,包括金少山等都均工此戏。著名老生高庆奎曾于1929年为高亭唱片公司录制过《铡判官》的唱片。他是反串包拯,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声音资料。其中的《探阴山》一折也成为他的经典剧目,常常单演。

宣扬善恶终有报《铡判官》为观众在虚构的精神世界找到公平与宁静

舞台上的包拯为官清正廉洁、刚直不阿、不畏强权、爱民如子,在百姓的心中,包拯就是清官的代名词,在清升平署所藏的《普天乐》剧目中的包拯脸谱中就能看到。这张包公脸谱明显不同于我们常看到的那张白眉高耸带半月牙的黑脸包公脸,这张包公脸是一半黑一半白的阴阳脸,连眉毛与月牙也是一半黑一半白。这种画法正是为了突出包拯能审阴阳的特点,而且也正符合这出《铡判官》中包拯为破冤案需要进出阴曹地府的剧情。

宣扬善恶终有报《铡判官》为观众在虚构的精神世界找到公平与宁静

尽管《铡判官》的故事有些荒诞,但老百姓仍爱看这出戏,因为在清朝中晚期,官吏贪污之风日盛,官官相护,受冤之人无处诉苦,大家都希望现实中的“官老爷们”也能和包大人一样,执法森严、清正廉洁。人们只能寄希望于戏中,通过演员们的表演,暂时在虚构的精神世界中找到公平与宁静。与此同时,人们也被包拯不屈服于权贵、刚正不阿的精神所感动。

上世纪五十年代,这出表现善恶终有报的《铡判官》,因宣扬了封建迷信而被明令禁止演出,直到30多年后的八十年代才解禁重返舞台,这出让京剧爱好者等待了许久、情有独钟的好戏,一经复演就受到了热烈欢迎,尤其是当中的折子戏《探阴山》,现已成为观众最喜欢的花脸戏之一,演绎成京剧中的经典剧目,既叫好又叫座,唱得风生水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