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下为正文

一座山,曾经挥毫泼墨记忆了红军金戈铁马、枪林弹雨、英勇悲壮的故事,矗立起一座巍峨的红色丰碑。

一座山,又曾因为一首高亢嘹亮、激情澎湃、昂扬向上的歌曲被世人铭记。这座山,就是旬阳红军镇的九龙山。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山上草木葱茏,晨起时分,升腾起薄纱似的云雾,于乳白和黛绿之间,浮起一轮红日。山下屋舍俨然,溪流丰腴,在终年奔流的潘家河旁有个红军镇,镇子不大,人口一万多,地形多呈沟岔。

检索全国乡镇,以红军命名者,仅此一例。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潘建华(录音):1935年到1936年期间,是红军北上的时候,北上有部队路过咱们旬阳,当时国民党的反动武装叫链子军也在旬阳。这个时候有一位只有22岁的指导员,奉命留下了27个人,担任阻击任务,掩护大部队撤离......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讲故事的这位老人是潘建华,是安康老年大学的学员,她已记不清自己为多少人讲过多少次这个故事,但仍记得第一次接触它的情景。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2016年,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省老干局和省老年活动中心决定举办了一场演播活动,任务下达安康,要求只有一个:要新颖!潘建华临危受命,但红军长征的故事已历时80年,这些年间,以此为背景所创作成型的节目已经很多了,要想搞出自己的特色,不落别人的俗套,很难。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潘建华(录音):当时我们也是费了一些劲,忽然就联想到安康有一个红军乡,后来就顺着这个思路查阅了大量资料,在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创作了一个叙事诗。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红军乡的故事感动了潘建华,也深深打动了评委,她和老年大学另外几位老同志声情并茂地朗诵博得满堂彩,为安康捧回一个金奖。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这让潘建华和她的朗诵队深受触动。回安康后,她决心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只要是和革命、红军主题相关活动,她都会想办法去参加,哪怕是自掏腰包,自费参赛,只为让更多安康人了解这个故事。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潘建华(录音):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些事情,更应该把历史资料发掘出来,然后教育青少年,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1932年12月初,贺龙率领的红三军北上途经旬阳,浩浩荡荡的行军队伍,不光在这方山水留下或深或浅的红色足迹,也在百姓心中播下革命的火种。望着渐行渐远的红军,老乡眼里噙满不舍的泪水。因为在短暂的接触中,他们真切感受到这支队伍和他们高举的旗帜一个颜色,跋山涉水,为穷苦百姓远征。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1934年12月初,红二十五军3000余人在程子华、徐海东的率领下到达陕南,创建鄂豫陕苏区,并于12月底组建了鄂陕游击师。1935年10月,鄂陕游击师改编为红二十五军第74师。红74师成立后,主要活动在旬阳县东北部的潘家河一带。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伴着山野间“红军又回来了”的声声欢呼,在此后两年时间里,红二十五军74师官兵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所到之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主动组织红军干部教根据地的青壮年男女识字明理学文化,像家人一样嘘寒问暖,和睦相处。“共产党为穷人,打富济贫是红军”“打倒土豪劣绅,穷人好翻身”“没饭吃的穷人快来赶上红军”……一条条鲜红的革命标语刷写在大山深处,穷苦老乡心里如坐春风,也找到了久违的那份踏实感。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红军除了坚持保卫根据地和红色政权的武装斗争外,还帮助山区群众发展生产,开展“抗捐、抗债、抗粮、抗夫、抗丁”活动,打土豪分田地,启发农民觉悟,动员他们参军。红军帽檐下面那一张张兄弟般的面孔,也让乡亲们头一回挺直腰杆,看到一片不一样的天空。“春雷一声震天响,山里来了共产党;红军为咱打天下,劳苦大众得解放。”如今,山里上了年岁的老人依然能哼出几句当年广为流传的红色歌谣。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其时,红74师五路游击师100多人在旬阳潘家河(今红军镇一带)创建根据地,队伍中有一位名叫高中宽的红军,是红二十五军特务队指导员。出身中医世家的他,经常深入群众访贫问苦,并取山上的草药治病救人。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他不光治好了老乡头疼脑热的小毛病,而且深入浅出地宣传革命真理,教育开导青年。日子久了,百姓亲切地称他“高医官”。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1935年10月18日,为掩护陕南特委红74师转移,高中宽带领14名战士与敌军400余人展开激战,连续打退敌人10多次疯狂进攻,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主力后撤的任务。但终因敌众我寡,高中宽指导员不幸牺牲。待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前来营救他时,高中宽用最后一丝力气伏在老乡耳畔轻声叮嘱,不要将他葬在庄稼地里,怕误了百姓种田打粮。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老乡们听从高指导员的临终叮咛,含泪将他安葬在九龙山下的碾子沟旁。随后,当地群众自发为“高医官”修建坟墓,并在墓前立碑刻题“红军烈士之墓”。附近老乡难解思念之情,时常来坟前为烈士进香烧纸,如亲人一般祭奠。山里很多老人嘱咐后人,逢年过节要去祭奠为保护一方安宁,以命相舍的红军。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为永久纪念救百姓于水深火热的红军烈士,也为告诫后辈不忘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当地政府对墓地重新修葺,并按照行政区划,将烈士墓所在的碾子沟改名为红军沟,安家村改名为红军村,丰积乡改名为红军乡。1958年,又将烈士墓所在的生产大队改名为红军大队,将红军乡改名为红军人民公社,1984年又改称红军乡。1996年,原潘家河上游的圣驾乡、竹筒乡被并入红军乡。本世纪初,撤乡建镇,遂更名为红军镇,流过红军镇的所有河流均改名红军河。一个被红色记忆包裹的小镇,就这样满山红遍,也成为流淌在当地人民血脉里的一份信仰,生生不息。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2007年年底,旬阳县政府决定斥资千万元建设红军纪念馆。得知这一消息,山区群众纷纷自发募捐,从几十元、几千元到数十万元,山里百姓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为红军纪念碑和红军墓添砖加瓦。四年之后,红军纪念馆建成并对外正式开放,同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国家AAA级红色旅游景区。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如今,九龙山下,依山势建成一个占地300余亩的红军纪念馆,并划定方圆一万亩的生态保护区。他们用青山树碑,让烈士的忠骨丹心永垂不朽。纪念馆内,高25米的红军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巍巍九龙山下。镶嵌在纪念碑碑身的1949块石材,暗含烈士以血肉之躯托起新生的共和国,纪念碑基座四面各有一幅九龙腾飞图,艺术再现了九龙山下军民亲如一家的感人场景。围在纪念碑四周的浮雕群,如一页页历史的活教材,记载着当年红军长征之伟大精神和红二十五军在陕南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红色足迹。

英灵远去,艰苦奋斗的红军精神永不褪色,这个大山深处的红色小镇也就成了红军的故乡。

897铭记|安康有个红军乡!以红军为名背后的故事……

来此参观者当中,不乏红军的后代,来这儿,就是想望一眼当初父辈浴血奋战过的山岭沟岔。也有耄耋之年身着红军服的老红军,颤巍巍地立正在红军纪念碑前,伴着自双颊滑落的热泪,举起已不灵便的右手,庄严地再行一次军礼。

近期热点

  • 城殇——安康7.31洪灾35周年祭!听救灾老兵们的讲述.......

  • 地表温度50度!安康机场建设工地上的双重“烤”验!

记者:李友奎、刘子露 (实习) 综合:7月31日《陕西日报》

©安康综合广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