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到了初二有逆返心理,最好的处理办法是什么?

绿叶财富网


首先,有书君来说明一下为什么孩子到了初二有逆反心理:

根据个人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男孩在13~16岁和女孩在12~14岁期间,自我意识的发展将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按照我国儿童正常的入学年龄计算,也就是初二左右。

在这个时期,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都开始有独立意识。

在社会生活中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活动的能力,在家庭中,会觉得自己应该被当成一个正式成员对待,而不是可以随意打发的、附属性质的小屁孩。

由于孩子们在这一时期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因此对于成人不在完全盲目服从。

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即使对老师和家长的意见不敢当面或直接反对,也会持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老师和家长还按照小时候的标准约束孩子,必然会使孩子们体验到外在压力,内心开始反抗。

身处反抗期的少年,他们的情绪体验迅速丰富,他们寻找友谊、同情和理解,甚至少部分少年会萌发性爱。

这些复杂的体验同他们身心发生的重大变化成正相关,比如性机能的初步成熟,第二性征的出现等等。

随着孩子的长大,其实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和多样化,不在是年幼时单纯的快乐生活和学习。

还包含了对于他们承担部分社会和家庭责任的期盼,以及对道德责任的担当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要求。

随着情绪结构的复杂化,社会期望的不断提高,此时的孩子,内心体验会变得多种多样,情绪反应方式也可能表现出对抗性行为,也就是家长们所认为的“逆反”。

正因为这个时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人,尤其是成人的态度,对他心理与个性顺利发展,至关重要。

所以,我们有必要学习一些处理这一特殊时期“逆反心理”的办法:

第一,努力构建相对宽松、信任的亲子或师生关系。

处在“迷茫地青春期”中的孩子,需要家长更多的包容、理解。

明智的家长应该对孩子给予其充分的信任,但同时保持关心关注,以便在其迷惘求助时予以及时的引导。

建议家长和老师在这个阶段多用正面鼓励,激发正面积极性,尤其注意不要伤害孩子自尊心,引导孩子树立对自己的积极地、正向的认知,以便孩子能自发地控制不良行为。

第二,正确对待孩子在这一时期的“逆反”表现。

家长要充分考虑到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像照顾感冒的孩子一样,悉心照顾孩子的情绪体验。

即使孩子有时表现出的“自以为是、目中无人、不服管”等逆反行为,家长也应保持理性。

比如自以为是如经正确引导,可以发展成成人期的自信心,当然如果引导不当(盲目鼓励或盲目压制激发深层逆反)也可能发展成成人期的狂妄。

建议给孩子保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各自的活动中发展自己、树立自信。

第三,正视孩子的生理发育,尽早对少年进行必须的性科学教育辅导。

少年期身心经历的重大变化,包括性机能的初步成熟、第二性征的出现、自我意识的疯狂增长等都可以使少年处于困惑不解的状态。

在少女初潮和少年遗精出现后,会大大加深他们对性的好奇和体验。

如此时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刺激,会引起较强的性冲动,甚至会酿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因此,对少年及早进行科学的性教育和辅导,对于少年正确对待性成熟和防止性过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且,生理困惑的解决也有助于少年缕清心理困惑,从而减少烦躁和焦虑的情绪,降低“逆反”行为出现的概率。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孩子到了初二一般到了青春期。从生理角度看,孩子

性腺开始复苏,它所分泌的激素――性激素决定了孩子青春期的到来,表现为第一性征发达即孩子体重增加,身材变高。表现为第二性征的出现,即女子乳部开始发达,音调变高;男子开始生须,音调变低。这一切变化使得孩子慢慢感觉到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不想听大人的话了,而家长这时还是把他们当孩子对待,因而遇到问题家长和孩子就会出现矛盾,表现的孩子好像有逆返心理了。

家长感觉孩子到了初二有逆返心理了,最好的处理办法是家长不要对孩子指手画脚了,遇到问题不要先从自己的角度考虑,要求孩子这样那样。家长要换一个角度,在处理问题时,把孩子放在主要角色的位置,先听从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的意见符合大人的想法,就让孩子安排处理问题的一切程序;如果孩子的意见不符合大人的意见,这时大人一定要听完孩子的叙述,要孩子讲出处理问题的方法策略,然后向孩子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问孩子该怎么办呢?孩子在思考家长的问题时会不断得到成长。

对青春期孩子的管理,就想抓在手里的沙子,你越使劲抓,留在手里的沙子越少,你越放松,那么留在手里的沙子会越多。同样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长越是放的开,和孩子越是好相处,家长越是管的严,孩子就会越逆反。孩子这时到了半成人状态,一定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只要家长把握好孩子成长的方向,定下一定的家规,只要孩子不触犯家规的最低底线,就不要对孩子进行过多的管理,让孩子自由的成长,这样孩子会发展的更好,家长也不会感觉孩子逆反了。


平原春秋


初二是初中时代比较特殊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

在教育圈里,对初二学生还有种说法,叫‘初二现象’。

一般而言,学生到了初二,会发生很多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

  •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正进入青春期。身高增长很快,心理上逐渐趋向成熟,很多学生开始对异性有好感。
  • 学习科目增多,知识内容不断深化。学生还要面临地生会考,学习压力增大,很多学生开始感觉学习上比较吃力,对学生产生畏惧心理。长此以往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 自主意识逐渐强烈,想拥有独立应对问题的能力。加之家长对其学业成绩的过度看重,会让他们感到单纯的学习生活太过于枯燥,于是开始迷恋外面的世界,开始想拥有独立的空间,不被外人打扰。于是会变得很逆反,不服约束和管教。

因为上述原因,家长在教育方式和与孩子的沟通上都会变得困难。而在学校里,有很多学生的逆反心理也比较严重。所以不管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重视这种“初二现象”。

初二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比如早恋,沉迷网络,学习成绩下降,逆反心理严重等问题,要求家长和老师必须给予重视,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及时纠正。


记得以前教初二时,有次上晚自习,有个男生背着书包扬言要离家出走。我找班里同学把他找回来,询问再三才得知,他暗恋一个女孩跟人家表白,结果女孩没同意,他心里难过就想出去散散心。

我很有耐心地跟他谈了半节课,他学习成绩还不错,最该努力的年纪却被早恋耽误了,多不值得。后来他渐渐收了心,学习成绩有所提升。

那么如何判定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这种“初二现象”呢?

1、孩子的表现。

孩子在小学和初一阶段,一般比较听话,家长说什么还能听进去。但很多学生到了初二,开始出现反驳家长,顶撞老师的现象。有些学生甚至有对抗情绪太强烈出手伤人等不良行为。

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会逐渐减少,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代人的隔膜。他们开始有心事,但是这些心事是不能跟家长或者老师说的,他们只好把小小的心思隐藏起来,向朋友倾诉,对同学诉说,或者写进日记本。


2、孩子的学习。

作为家长是否留心孩子在学习上的变化呢?有些孩子因为心思不在学习上,学习成绩会极度下滑,这时候不能过度的批评和职责孩子,而是关注他特殊的心理期,做他的摆渡人,及时给他纠正错误的思想意识,让他重归学习。

作为家长该如何应对呢?

1,做一个积极沟通的家长,与自己的孩子交朋友。

家长可以向孩子班主任咨询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习状态如何。

然后针对孩子在校表现和在家里的表现,积极地与孩子进行沟通,跟孩子谈心。

我们可以尝试做他们的朋友,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孩子没有耐心听,可以尝试给孩子写信的方式。

看过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的朋友可能会知道,当她意识到与孩子渐行渐远时,她选择以通信的方式与大洋彼岸的孩子交流,并在通信中发现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2,做一个注重孩子心理成长的家长。

很多家长对学生的学习过于重视,并不在乎孩子的内心成长。事实上,这群孩子内心看似很强大,但其实很脆弱。在他们成绩不好时,不要过多的指责他学习上的失误,而应该坐下来与他一起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记得有位家长打电话经常跟我诉苦,说孩子如何如何不听话。她性格比较急,动不动就发火,弄得孩子也火气很大。何不冷静下来跟孩子谈谈呢?

3,做一个考虑周到,做事缜密的家长。

细心的家长会关心孩子的一切,他的作业完成的如何,他的生活习惯是不是很合理,周末的时候有没有读书,这些问题都要注意观察,并给予及时的指导。

4,做一个与孩子共同进步的家长。

如果家长一味地叫孩子去学习,而自己玩手机,看电视,打扑克,孩子会怎么想,怎么评价我们呢?所以我觉得家长应该与孩子共同进步,在孩子读书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的读点报纸,看点杂志,做点家务。

并且适时的了解孩子的喜好,他喜欢的电影,喜欢的音乐,这样交流的话题会更多,不至于与孩子没有话可说。

总之,家长和老师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及时引导孩子,走出误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敏家的小淘气


我18岁,来答题

我离开初中只有3至4年,请相信我,比你们更了解初中生的心理

先说一句对不起,很伤叔叔阿姨的面子

看了大多数的回答,都在说要和孩子多沟通,而事实上,这是不行的

大家都不在一个频道上,如何沟通?

有一位阿姨在回答里说,女儿不发火,不摔门无论你说什么都微笑面对,但就是不按你的做

面对这样的孩子,叔叔阿姨是不是生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沟通?

一般来说,诸位家长想象中的沟通,应该是这样子的:

宝贝来,我们谈谈心,坐下跟妈妈说说你在学校里的事。。。。

如果,您家里有初中的孩子,您可以用这句话试一试TA的反应,我估计就是一脸不乐意的表情,又或者看待白痴的表情

知道问题出在哪吗?

1,孩子永远不乐意承认自己是孩子

开口宝贝就犯了忌讳,后面的谈话怎么可能顺利?

2,谈心

谈心就意味着放开心中的秘密,可我长大了啊我也要有我的小秘密,小隐私,小空间,所以说,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

3,说学校里的事

本来这不是大问题的,可由于前面的谈话不顺利,于是不想跟你说了

而家长就觉得,孩子开始叛逆了,不听话了

这分明就是家长说话不对导致的嘛!

你们自己做实验,直接问孩子学校里的事,不要加上什么宝贝,谈心之类的话

我敢保证,TA告诉你的几率比不理你的大得多

然后嘛,谈得多了,又发现谈得来了,啥逆反心理不就没有了吗?

补充:为了表示亲切,一般父母会称呼孩子的小名,或者是叫TA宝贝

为什么说,这个叫法不对?

当你,在TA的同学面前叫TA,宝贝

TA的同学会笑TA的!!!

而TA为了不让同学笑话,就会(故意不理你)假装没听见,次数多了,就会厌烦你

都是你叫我宝贝,害我被同学笑了好多次,好丢脸啊!

然后变成了(下意识的不理你),关系自然就疏远了


赊刀人王五


孩子通常会有3个叛逆期,4-5岁是第一个,8-9岁是第二个,提问中所说的初中二年级的叛逆便是属于第三个叛逆期,也就是青春期的叛逆。


青春期的叛逆会比前两个叛逆期来的更猛烈,往往会是一瞬间,让大人对孩子束手无策。


我家女儿现在读初中二年级,她的青春期叛逆来的早一些,是刚升初中一年级的时候。那时候的现象是,大人无论说什么都听不进去,自以为是,以为自己能撑的了一片天,突然间和大人对着干,在学校里也突然间扩大了交往的范围,看什么都新鲜,好奇,晚上熬夜等等。一手不舍弃学习,一手又热衷于接触外面的世界。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差不多一个月,好在我们及时关注,彼此沟通,及时调整过来了。


1、家长及时关注孩子成长。很多时候,当我们发现孩子出现青春期的明显反应时是家长已经很久没有关注孩子了,以为孩子在学校里有老师就万事大吉,没有从思想上关心孩子,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在学校里是什么样的情形。

解决方法:最好的教育是长情陪伴。家长朋友不要以工作忙碌等借口,放松对孩子的关注,要常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侧面多了解孩子在学校交友情况和学习情况等。


2、思想上没有和孩子多交流沟通。孩子的内心很柔软,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如果大人一味的指责,埋怨,不是从根本上和孩子交心,做朋友,就很难走近孩子的内心。

解决方法: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经验代替不了体验,要让孩子多体验,找出许多青春期叛逆造成不好的结果的案例,分析给孩子听,让孩子代入自己去感悟,去明辨是非,分清美丑。

3、对孩子的错误过于强暴的对待。许多家长还没有从孩子的童年中走过来,不接受孩子到了青春期的事实。平时孩子是亲宝贝,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就大吼小叫,高压指责,这样的行为和造成的严重后果是把孩子向外推。

解决方法: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家长要从态度上端正自己,放低姿态和孩子交心,所谓知己知彼,才能了解孩子,做孩子的朋友,才能把我孩子青春的脉搏,适时找到解决孩子青春期叛逆的根源,对症下药。


4、不尊重孩子,没有从根本上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有的家长以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孩子的一切就是自己的,不承认孩子的成长,让孩子一切都要听自己的,想怎么安排孩子就怎么安排孩子,不了解孩子的世界。

解决方法:尊重孩子,从内心深处把孩子当成和自己平等的人对待,遇到事情多换位思考,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像孩子所想,和孩子做人格上对等的人。


孩子的青春期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孩子的青春期既然发生了叛逆行为,既来之则安之,家长不要谈虎色变,不要恐惧。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认真交心,用亲情和安心安慰和引导孩子,早日走出叛逆的阴影,走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毛毛的视界


初二的年龄,应该是13-15岁左右的青少年了,正处于青春期的阶段,这是人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在情绪波动、思维方式上也会产生很多矛盾的地方;对于家长来说,合理的处理这个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关系到孩子今后的一个人格成长。

青春期的叛逆,其实是自我矛盾的脱变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获得自我认同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时期,由于心理发展遇到瓶颈,自我意识不断地冲突,潜意识开始寻求更高层次的自由感和认同感,所以,在这个时期,孩子的情绪波动是比较大的,同时,他们的心理层次也正在由儿童期向成人期发展,所以,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是比较渴望更多来自于身边人的亲密感和认同感的,但是,在这种强烈的心理矛盾之下,与父母保持怎样的距离也显得比较关键,作为父母,我们首先就是要科学的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发展,接着,我们再去用最合适的方法陪伴孩子度过这个时期。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保持的是家庭稳定,自我平静

如果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之时就是一张白纸,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则是这张白纸的描绘者,无论是什么时期,父母总是孩子的标杆以及模仿的对象,所以,你希望孩子是怎样的,其实也是对自身的一个磨砺!

尤其是在青春期时期,这个时候无论是情绪、情感还是自我认同,除了学校和其他环境,最重要的还是来源于父母。在这个期间,我们有很多要注意的:

1、父母之间的矛盾处理方式。很多父母,当着孩子面发生争执,甚至吵架打架,看着孩子只是受到了惊吓,但实际上,孩子的情感基础已经受到了一定的摧毁,他的人格发展中情感部分必然会受到负面的影响。所以,父母之间即使有矛盾,请在孩子这个时期尽量保持平稳或者是选择孩子不在的时候处理矛盾,我想这不仅是为了孩子好,也是父母之间进步的一次机遇。

2、父母自身情绪的稳定性。从心理过程来说,情绪的是具有传播性的,所以,父母的情绪如何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情绪是否稳定。所以,父母们,请控制好你们的情绪状态,给孩子的心理一个正确的指引。

想要陪伴孩子度过这个时间,我想有几个关键词:陪伴、积极鼓励、适当距离、引导!


心理学了个啥


孩子到了初二,就会逐步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寻求独立自主。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与父母的意见观念相违背,而出现频繁地对父母的反抗行为和态度。初二这个学业和人生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恰逢孩子逆反心理最为强烈的时期,这让学生家长焦虑不已,也伤透了脑筋。

那么,这个时期的孩子怎样会产生逆反心理?原因一是由于个体的长大和生理上的逐渐成熟,孩子自然会觉得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但是在心智上还没有完全如真正成年人那样发育成熟。这种不协调不匹配会使中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自我不协调”的内心挣扎和矛盾。原因二是一旦进入初中阶段,许多孩子不仅在心理上有诸多困惑和烦恼,情绪上也变化莫测,有时沉静乖巧,有时却莫名其妙地大发脾气。原因三是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跟不上孩子身心发育的节奏,父母们常常不自觉地用过去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沟通方式来与青春期的孩子互动交流,孩子们身处其间增加了自我评定的困扰,自然采用激烈或冷漠的方式拒绝和抵抗,让家长难以忍受。

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顺其自然,但绝不是听之任之,而是顺应孩子青春期身心发育的特性因势利导,多加鼓励。家长们如果仍对子女横加指责和干涉,会更加激起孩子的“反抗”应当对孩子多加引导,使中学生朝着健康的方面发展。家长们也要在与孩子斗智斗勇的时候,照顾到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多地给自己加诸沉重的思想压力,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顺利渡过青春期,离孩子长大成人已为时不远。


鹈鹕心理


我是一个龙凤胎的妈妈,闺女叛逆期是初中一年级,很意外的是儿子是初中二年级,青春期的孩子真的很让人会神哦!因为我那个年代自己并没有觉得自己有过青春期,而孩子所谓的青春期,我认为是不听话,没良心,于是就闹得家庭大乱,和闺女闹腾快大半年了,慢慢的我也累了,就停止我的过度紧张,管制。又通过和老师交流一下孩子的近况,老师说小孩叛逆期不要刻意管教,多关心,沟通。一下子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是一个一直陪读的妈妈,重心全在孩子身上,所以不容许孩子犯错。内心愧疚的说改改,可当初中二年级的儿子也开始叛逆,我又失去理智,儿子本来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前五名,他好奇交朋友,交的不好的孩子,成绩一下子到了十几名,我很是生气,就家庭大战又开始了,遇到孩子的反常,我竟不是平心静气的沟通,又是歇斯底里的给孩子闹,这样的生活我们持续一个学期,就是初中二年级上册,放假期间也一样,可一次的不经意看见了儿子的日记,犹豫半天才打开看,看后,我崩溃了,儿子的日记本里,他写着他的无奈和崩溃,甚至居然写了一篇想不开日记。我内心非常的痛,比与他吵闹更为疼痛,这时我不得不改变自己,于是开学第一天,我深深的与两个孩子交谈,谈到半夜,我不要求孩子怎么样,我只是说了我的过错,以后的保证。让他们自己想想他们该做的,奇迹般的,俩孩子的学习成绩都进步了,也懂得关心我了,儿子进步很大又到班级前几,他们班有一百二十个学生,他们自己的精神状态很好。所谓青春期的孩子,真的是得多沟通,多信任,多关心,不要多关注,一切正常交流就行。说这么多,希望有些给我一样的妈妈,要警惕一下,不要把孩子与自己都逼到绝路。多珍惜陪伴孩子的时光。现在我与孩子是朋友了,孩子也好沟通了,儿子说他有一个女朋友,是班级第二名,我告诉儿子,你交朋友我不反对,可不能耽误学习,你不努力,将来没办法给你妻子,孩子好的生活条件,自然你喜欢的女孩也不会最后厮守终生的,更不能因为你而耽误其他孩子的前程,儿子信心满满的说,他一定好好学习,一定考好的高中接着大学,好与他喜欢的女孩一起毕业。听到这些其实我并不开心,因为我怕他控制不住自己,于是我又给那女孩发了信息,告诉她,我说,闺女,你和我儿子交朋友的事我早就知道,我相信你们的友情,我只希望你们能互相帮助,鼓励学习,不要因为交朋友耽误学习,到时候两个人依然是走不到一起的呀,我说我知道,并不会责怪你们,就怕你的父母知道了会伤心,因为你的父母会比我更看重你的前途,不然他们也不会把你教育的那么好。希望孩子你一定记住,要好好学习。哈哈,这样处理孩子的早恋不知道效果如何,就等初中三年级开学的成绩,到时候再做调整。与孩子共处,只能遇事冷静,见招拆招咯!


wo用心爱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正常现象,等孩子过了12岁进入青春期,都会有逆反心理,只是程度不一样。这是人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这也和人的身体长高的道理相同,你看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个头都突飞猛进的增长。只不过一个是生理,一个是心理。


我觉得对于孩子的逆反心理,第一,我们要理解。想想当初自己的情况,然后再去要求孩子,多换换孩子的角度,然后再去要求孩子。这样你说出的话办出的事儿如果都能站在孩子角度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小很多。



第二,少些唠叨。孩子进入这个阶段,我们就不能再等同于孩子很小的时候了。我们要改变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少说,只在关键的时候说,其他的时候让孩子自由一些。这时候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了,如果父母还整天在耳边嗡嗡的唠叨,孩子不逆反才怪。

第三,该讲到的事情提前跟孩子讲到。告诉孩子,哪些事情你必须要独立负责,承担责任。你像马未都,就给孩子讲两件事情,一是黄你不能沾,二是赌不能碰。剩下的事你自己看着办。



孩子终究要离开父母的怀抱展翅翱翔,父母要学会的是放手,只在紧要处帮助孩子几下就足够了,让孩子能够学会独立面对社会上的风风雨雨,对孩子的成长,有益无害。


名师育儿


关于初二孩子有了逆反心理,同时伴随出现的初二现象,兔只兔子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家有初中娃,“初二现象”很崩溃,家长到底该咋办》,引发不少家长同学热烈讨论。感兴趣的可以关注兔只兔子看一下。现在我回答这个问题。


孩子到初二,正是十几岁,大部分孩子进入青春期。个头长高,身体发育,自我意识也萌发了。他不再是仰头看家长脸的小娃了,而是跟家长一般高,甚至比家长还要高的大孩子了。他一伸手就能搭在妈妈的肩膀,这种身高的变化,也使得孩子认为自己长大了。而家长还觉得孩子是那个小宝宝,依然事无巨细的照顾安排,孩子不再接受婴儿式的爱,开始反抗,矛盾就是这么来的。

小时候家长怎么说话,孩子都会觉得爸爸妈妈说的对,我乖孩子要听话。但

是到了初二,他认为自己长大了,他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也会对家长的做法提出质疑,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寻求认可,尊重,平等。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家长不要认为孩子这样就是不听话,孩子逆反了。家长应该为孩子的成长感到高兴,尽快调整和孩子的相处方式。


作为家长,心里明白孩子的想法还幼稚,但一定要认真倾听孩子的看法,和孩子平等的交流,不要全盘否定孩子的想法,先肯定孩子对的地方,再提出自己的建议让孩子评断。从包办式家长转变成朋友式家长,孩子感觉到自己受到尊重,他才能好好跟家长说话,也好好听进家长说些什么。甚至有些家里的事,家长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说出自己的难处,这样可以激发出孩子的责任心。


我现在有好多事都征求女儿意见,女儿今年初三。在商量的过程中,我们彼此都有收获,有成长,不能说家长一切都是对的,当你和孩子用心平等地交流时,你会发现其实孩子的一些想法也很有道理。同时你也能把你的经验,或正确的思想渗透给孩子。你信任孩子,孩子也就努力不辜负你的信任。

这就是我自己的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做个合格的好家长真的不容易,兔只兔子愿意和大家共勉共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