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抢企业家,西安专门设立了一个节日

为了抢企业家,西安专门设立了一个节日

文丨西部君

教师节前夕,一个最新的节日诞生,它只属于一座城市,那就是西安的企业家节。

9月8日,首届西安企业家节正式开幕。一座城市专门为企业家群体设立一个节日,放眼世界,可能都堪称是独树一帜。

这个节日的源起,是去年9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充分肯定了企业家的社会主体地位和在改革开放中所作的重要贡献。

西部君认为,西安利用这一契机,独家打造企业家节,其用意和寓意,不言而喻。

鉴于近两年在招商引资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上的大动作频频,企业家节之于西安,可谓水到渠成。

1.厚待企业家,西安做了什么

有电影台词说,“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在西部君看来,对于21世纪的城市而言,最重要的可能是企业家。因为企业家不仅是人才,更能汇聚八方人才。

被称为自民营经济重镇浙江“带着海风来”的西安“一把手”王永康,自然深知企业家及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西安企业家节的设立,与其一贯重视企业家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执政理念,一脉相承。

尤其是在当前整体经济背负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企业、企业家的作用和价值,更愈显珍贵,各城市的招商引资竞争也愈趋激烈。身处内陆的西安,要在这个领域赢得竞争,势必要拿出非凡之力。

首先是建平台。丝博会、西洽会等传统项目不必说,去年西安还举办了首届世界西商大会,向全球首次推介了西商概念;今年又举办了第二届。

对于其意义,西部君在《西安不只抢人,还要抢商人》一文中就认为,“地方商会比一般的招商引资大会,更嵌入了一层情感因素和认同感,这是常规性的招商引资活动所无法比拟的”。

为了抢企业家,西安专门设立了一个节日

其次,则是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让企业和企业家看到西安招商引资的诚意。

客观说,偏居内陆,在经济基础和营商环境上,比起沿海发达地区,西安并不占优。但愿意以实际行动作出改变,就能够让人看到希望。

这一两年来,西安先后提出,瞄准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以及审批最少、流程最短、成本最低、诚信最优、服务最好的“三化五最”为目标,着力破解制约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一批的难题和问题;要求各级公职人员都要当好“店小二”和“五星级服务员”,牢固树立企业是纳税人,公务员就是服务员的理念……

目前,西安企业平均开办时间已经缩短为两天,申请材料减少到15件,施工许可证、办理事项由35个工作日精简到17个,审批时间由原来的388天缩短到55天。

正是得益于营商环境的切实优化,西安入选2018中国企业营商环境十佳城市;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8.2%,居副省级城市第一位,1到8月财政总收入历史同期首次突破1000亿元,税收增幅29.6%,连续8个月居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可以说,西安已经初步尝到了优待企业家、保护企业家精神的甜头。

2.西安为什么需要企业家

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史,在某种维度上说,就是一部企业家史。企业家的作用和价值,已被改革开放的历史所充分证明。

那些在改革开放中成为“赢家”的城市,其背后都无不与企业家息息相关。一线城市中的广州、上海、深圳,二线城市中的杭州、南京、成都、重庆等都无不如此。

对于西安,舆论一直有个观点,作为内陆城市的西安,不沿江不靠海,加之历史悠久,要破除区位劣势,丢掉历史包袱,尤其需要善于取长补短,富有活力、开创精神的企业家群体的激活与带动。

西安提出三步走战略,无论是着力培育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全面建设“一带一路”创业之都,还是打造户籍人口超过1000万,常住人口超过1500万的超大城市,都离不开企业家和民营经济的有力支撑。

西安当前所面临的机遇,无论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还是深度参与“一带一路”,靠什么去争取政策支持,拿什么扩大贸易,毫无疑问,仍旧是企业、产业。

西安并不缺乏重商基因,甚至是中国商业雏形的发源之地,西商更是曾经创造过耀眼的辉煌。要重拾长安往日的光辉岁月,西商的再度崛起当是必要条件。

为了抢企业家,西安专门设立了一个节日

市场经济时代,没有哪个城市可以离开商业、产业谈崛起。吸引人、留住人,要靠商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激发城市创造活力,同样要靠商业。

西安当下已是当之无愧的网红城市。但客观说,网红城市绝不应只是在抖音上靠几个网红景点刷存在感。一座城市对外开放的深度、对外形象的展示,一座城市的气度、格局、胸怀,更离不开商业和企业家的塑造。

就如说到阿里,人们会想到杭州,说到腾讯、中兴、万科,人们会想到深圳。大西安也不能没有可以代言自己的大企业。

只有让企业心安,一座城市的发展才能真正“长安”。

3.投资西安,就是投资未来

与沿海先发地区比起来,西安确实可以数出太多的不足。但后发,本身也是一种潜力与优势。

西安的潜力和优势在哪里?西咸新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等,都需要企业和企业家的参与。相应的,这也是企业和企业家的机遇。

说起西安,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昔日长安之辉煌。长安虽不再,但今日西安的战略地位,正在重回长安之盛。

“把西安作为西北的龙头扬起来!”纵观全国,一个城市被明确指定为区域龙头,堪称罕见。

与长三角、珠三角对应,西三角的概念近年来愈发成熟。但与成都、重庆相比,西安目前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辐射力、影响力,都还有明显差距。西安不壮大,西三角就谈不上真正崛起;要打造西三角,就不可能让西安弱下去。

正因如此,王永康才多次在公开场合“喊话”:营商环境不达最优,决不收兵。

作为内陆城市,西安虽然远离开放前沿,但“地利”仍大有潜力可挖。

西安在校大学生数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可以排到前五。在校大学生资源,加上已经毕业的超过一百万的校友,一方面,说明有足够多的人才支撑,企业、企业家来此兴业,不愁没有人才。另一方面,一百多万的校友,卧虎藏龙,其中就不乏大企业家。

不可小觑校友经济的分量。近年已有多座城市将其作为招商引资的一大利器。如武汉去年校友项目签约金额占招商引资总额的50.4%;沈阳启动了“三引三回”活动——“引老乡回家乡、引校友回沈阳、引战友回驻地”;成都也实施了“蓉归故里”计划。在这一方面,西安完全有底气与兄弟城市一决高下,并且赢面可观。

西安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它的发展潜力还亟待完全释放,目前正处于一个可以预期的上升通道。

在15个副省级城市2017年的GDP排名中,西安反超大连名列第九,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势头。但另一方面,在体量上,西安的GDP总量仍不到8000亿元,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就多数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看,7000到10000亿的跃升过程,往往是一个城市脱胎换骨的关键阶段,成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过程中,有着太多的机遇,有魄力和远见的企业,都不会轻易错过。

有外部政策的天时,有内部努力、潜力的地利,西安厚待企业家、争抢商人,其实就是在创造新的“人和”。

论区域地位,论政策加持,论发展潜力,西安在未来十年的发展前景,可能任何一座特大城市都难出其右。

有理由相信:投资西安,就是投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