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輝煌40年」系列報導之——純鹼:創出多項全球第一

1978年,我國純鹼產量僅132.9萬噸,而且是純鹼淨進口國。2017年,我國純鹼產能已達2994萬噸,約佔全球的44.4%,產量為2727萬噸,約佔全球的47%。40年來,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純鹼生產大國和淨出口國,生產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

作為我國傳統工業的一份子,純鹼工業的發展史很有傳統工業的特色:從極度緊缺,到奮力突破,再到快速擴張,出現結構性產能過剩之後,頂著壓力進行調整和洗牌,並通過技術創新不斷邁向更高端。

中國純鹼工業協會秘書長竇進良介紹,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在132.9萬噸純鹼年產量的基礎上,陸續建起了一大批小型氨鹼廠和聯鹼廠,如金昌奔馬農用化工股份公司的前身金昌化工總廠於1982年建設的3.8萬噸/年聯鹼法純鹼裝置、內蒙古博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前身伊盟化工研究所鹼湖科學試驗站於1983年建設的天然鹼(日曬法)溶解法純鹼裝置;河南金山化工集團的前身孟縣第二化肥廠1985年建設的4萬噸/年聯鹼法純鹼裝置以及江蘇德邦化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淮南德邦公司的前身淮南市東風化肥廠於1985年建設的4萬噸/年聯鹼法純鹼裝置等,彼此裝置規模大多在5萬噸/年以下。

那時我國純鹼一直供不應求,每年都需要大量進口。直到1986年,三大鹼廠開建,才逐漸改變了這一狀況。當時,山東海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濰坊純鹼廠、唐山三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唐山鹼廠、連雲港鹼業有限公司的前身連雲港鹼廠分別啟動建設了60萬噸/年氨鹼法純鹼裝置。1989年,3座裝置先後建成投產。至此,我國徹底摘掉了純鹼淨進口國的帽子。

改革開放的春風,不斷激發市場活力。隨後,一大批小型氨鹼廠和聯鹼廠相繼投產,國內純鹼產量迅速增長,我國也逐漸成為純鹼淨出口國。

“十五”時期是純鹼行業發展最快、也是最平穩的時期。2003年,我國純鹼產量達到1105萬噸,一舉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純鹼生產國。此後,國內純鹼企業規模不斷擴大。2008年6月,我國第一個單期建設規模達到百萬噸級的純鹼項目——金晶集團山東海天生物化工有限公司100萬噸/年氨鹼法純鹼項目在山東濰坊投產。

經過多年的兼併重組和優勝劣汰,到2017年年底,我國共有36家純鹼企業,純鹼生產能力在100萬噸/年以上的企業達到12家,其產能佔總產能的65.5%,產業集中度顯著提高。

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鹼法、氨鹼法、天然鹼法3種純鹼生產方法的國家,各項技術不斷取得創新進步,綠色化發展水平快速提升。2002年,純鹼工業技術還入選了中國20世紀重大工程技術成就,可見其對我國工業領域發展貢獻之大。

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市場不斷放開,合作更加深化,我國一大批純鹼生產技術逐漸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如2000年,新型變換氣制鹼技術通過鑑定,是行業一個重大突破。2004年投產的中州鋁廠10萬噸/年聯鹼裝置在國內首次使用帶式濾鹼機過濾重鹼,為帶濾機在行業的應用奠定基礎。2009年,江蘇井神鹽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採用國內首創的鹽鹼鈣聯合循環生產工藝分期籌建了60萬噸/年純鹼項目。“十五”時期,氨鹼法中的大型流化床、高效流化床、波紋管換熱器等裝備得到快速推廣,聯鹼法生產採用的新型外冷碳化塔制鹼技術,具有節能、使用週期長、易於大型化、設備投資低、結晶顆粒大等諸多優點。

竇進良強調,2003年,聯鹼法產品能耗平均為310千克/噸,2013年平均為206千克/噸,10年間下降了33.5%。2014年,純鹼協會組織專家總結出22項節能技術和設備,包括水平帶式真空過濾機節能技術、粉體流涼鹼技術、純鹼裝置全流程先進控制技術,以及離心機二次分離重鹼節能生產技術、幹法加灰節能技術、變換氣制鹼及其清洗新工藝技術等,在全行業進行推廣應用,現已取得了很好的節能效果。

改革開放激發出的市場活力和人才活力,拉動著生產技術一輪輪創新升級,驅動著純鹼這一傳統化學工業在40年歲月中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如今,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純鹼工業也將在創新技術的引領下邁向高質量發展新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