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中国百强区(2018)特点解读

赛迪中国百强区(2018)特点解读


城区作为空间布局和生产要素资源集聚的重要载体,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方面肩负重大使命。如何通过百强区榜单了解全国主要城区的发展状况并从中获得启示,赛迪顾问通过对百强区榜单的研究,明确特点,进一步推动城区加速转型升级。

城市经济,头部力量

百强区的GDP总量约为16.93万亿元,占全国GDP的22.84%,平均增速超过8%,比全国平均增长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处于较快发展地区。换言之,百强区以占全国0.6%的的土地面积,9%的人口1.2亿人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GDP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经济乃至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撑部分,引领经济发展的头部力量。

图1 百强区土地、人口、GDP占全国性数据比重

赛迪中国百强区(2018)特点解读


东部地区,一马当先

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占67席并且包揽百强榜前20名,中部地区占14席、西部地区占15席,东北地区占4席。其中,东部地区广东、江苏、山东三省表现最为抢眼,稳坐百强区所属省份前三名,分别占据22席、20席和12席,超过半数百强榜席位。少数民族自治区仅广西入围,东北地区除辽宁省占据4席外,黑龙江、吉林无缘百强,中西部地区湖南、湖北、四川、陕西发展水平较好,潜力较大,贵州、河南、山西、甘肃、安徽均只有一个城区进入百强榜。

图2 百强区地域分布态势

赛迪中国百强区(2018)特点解读


人均产出,领跑全国

百强区的人均GDP水平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显示我国人均GDP为53980元,而百强区人均GDP达到了139160元,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城区居民具备更优秀的消费条件和消费环境,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较好的环境,对城区高质量发展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促进了城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图4 百强区人均GDP与全国及经济强省对比(单位 元/人)

赛迪中国百强区(2018)特点解读


三产驱动,消费引领

从产业来看,多数百强区第一产业已经完全腾退,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总比重超过99%,总体上已位于城市工业化的后期。百强区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达到65.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城市百强区已主要由第三产业引领,消费和服务带动的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城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也反映出了产业转移方向的趋势即生产制造业向外迁移,消费和服务业向内集中的城区产业发展趋势。

图4 百强区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全国各地区对比(单位:万亿)


赛迪中国百强区(2018)特点解读


高端高新,各具特色

从产业结构来看,百强区产业主要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及高端服务业,所属产业环节位于微笑环节的两端,产业层次高,起到了引领区域发展的作用。具体来看,百强区中以先进制造(广州顺德)、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圳龙岗)、总部经济(南京鼓楼)、金融服务(杭州萧山)、商贸物流(深圳福田)等产业领域及业态驱动发展,围绕百强区自身特点及资源禀赋优势,实现了产业领域及环节的高端演进与快速发展,加速了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

表1 百强区龙头企业

赛迪中国百强区(2018)特点解读


普惠增长,民富区强

在人均GDP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百强区进一步实现了普惠性的增长,在民生幸福方面有较为出色的带动作用,为区内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方案。百强区在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一数据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7%。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催生更多业态,进一步带动城区经济的增长,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正向循环。

图5 百强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重点地区对比(单位:元/人)

赛迪中国百强区(2018)特点解读


载体集聚,产城融合。各类开发区、园区、产业集聚区围绕城区发展特点,正逐步成为城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发展增长极和产城融合的重要载体。例如,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以国家级高新区为载体实现了产业集聚发展,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则围绕机场、港口及高铁站优势,打造临空、临港及高铁经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等则充分发挥主城区优势,大力发展中央商务区、中央金融区、总部经济区等发展载体,进一步推动了城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表2 百强区内重点载体

赛迪中国百强区(2018)特点解读


2018年9月发布赛迪中国百强区(2018),评价分析中国城区发展、百强区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把握百强区发展特点,学习先进经验,对加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城市经济发展都均有较大帮助。

(城市经济研究中心)

更多内容请搜索并下载满天星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