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他——宋史里的缺憾

没有他——宋史里的缺憾

史书带着我们一步步领略岁月。历史博杂,需要慢慢品味,但总有一处能触碰到你。

宋史里有铁面无私的包拯、有壮志难酬空悲切的岳飞、有上马冲阵杀敌,下马挥毫泼墨的辛弃疾……宋史里有的是英武不凡的豪杰,倜傥潇洒的词人。

"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少了他,终究是逊了一筹。"

没有他——宋史里的缺憾

宋孝宗十三年(公元1186年),一个官宦家庭生了一个男孩。孩子出生时,父亲已经39岁,当时属于老来得子。

见过世面的父亲晓得:培养孩子和宠溺孩子是两回事。

将男孩送入朱熹弟子吴雉门下,并嘱咐他多多参考其他大家诸如:杨方、黄干、李方子以及蔡渊、蔡沉的学说。

孩子生性聪慧,学习上孜孜不倦,很快便把各家学说融会贯通起来。得到了名儒真德秀的欣赏,将他收入门内。

在老师的指导下,弱冠年纪,便考取了进士。

金榜题名,老父朝堂上的朋友偷偷告知:好事还没完呢!任命官员的名单有你,这回真是好事成双了

正是春风得意,可噩耗传来,父亲病重!

有宋一朝,人浮于事,冗官成了朝廷顽疾。

师父告诉他,你回家尽孝,便有可能再也不得录用。

朋友也劝他,把消息压一压,不妨先办完手续,再去尽孝。

书生只是向师傅长揖告别。

师父笑着送他,说今日,你正式出师了。

没有他——宋史里的缺憾

书生回家尽孝,不出所料,此后九年,仕途上再无消息。

朋友都说书生当时欠考虑,书生嘿嘿一笑,低声说"我学问长进多了!"

后来,南方饥民暴乱。

南雄,赣州,南安三郡被叛军攻占,形势岌岌可危。

无人敢去赴任,这才空出职位来。

书生抖抖长衫,说臣愿赴任,为朝廷分忧。

朋友说他傻,书生说圣贤教导要悲天悯人,傻在哪里?

只有好友,诗人刘克庄晓得他的本事,对他信心满满。

知道他这九年光阴没有虚度。

作诗告别,还嘱咐:尽量少杀人,控制住暴乱就好,等你打胜仗的消息!

("《满江红·送宋惠父入江西幕》……帐下健儿休尽锐,草间赤子俱求活。到崆峒、快寄凯歌来,宽离别")

叛乱当地的一名长官——提点刑狱的叶宰,听说此人此事,立马任命书生为机要秘书(准遣)。

半个月后,书生开仓放粮。

叶宰:……大哥你这是什么节奏,剿匪你放粮干嘛?

书生说,我在乱军之中走访,发现这次暴乱,大多是饥民被裹挟而来。

铁了心的顽固分子很少!赈灾放粮比刀兵管用。

书生一副"我办事,你放心"的模样。

叶宰却阴着脸,半天不吭声。书生疑惑,说"法子不对路吗?"

"你长能耐啦,当是你家后院,还暗中走访!拨三百人去保护这小子!"

书生嘿嘿偷笑。

果然,放粮赈灾以后,叛军高层鼓吹的谣言失去效果。

以饥民为主力的叛军,战斗力直线下降。

书生认为时机成熟,可以出击了。

当时握重兵的副总指挥(都统)陈世雄却迟疑不定。

战机稍纵即逝!

干了,书生当机立断!率兵三百,偷袭敌方的石门寨。

叶宰听到消息大惊失色,心说我给你三百人,不是让你这么用的啊!

书生大胜而归,还俘虏了贼头子。

叶宰哈哈大笑,"行呀,你小子!"

书生仍旧是嘿嘿一笑。

没有他——宋史里的缺憾

陈世雄见书生大胜,恼羞成怒,认为叛军都是弱鸡,白白便宜了书生。

大军冒进,果不其然,中了敌军陷阱。

官军大败,士兵和军官死亡的有十分之二。

陈世雄逃往赣州。

形势一下回到解放前,三个军区(路)大为震惊。

书生向叶宰重提自己赈灾和剿匪并行的方法。

提案转到后勤部(文仓司,又名提举常平司)魏大有手中。

魏大有偷偷找到书生,"跟你商量个事,你每次出战。虽然取胜,但都是三五百人,小打小闹,功劳不大。你莫要浪费粮食。咱们让叛军会和,一气儿砍上几千颗脑袋,来场大胜。老弟大才,一定能青史留名。"

书生震惊于对方的无耻,半晌问道"饥民何辜,大人不怕良心不安吗?"

魏大人冷笑一声,"告辞!"

书生仍旧是带三五百人,平定了连绵数县的盗匪。

三峒之乱平定后,叶宰升官调走,魏大有成了书生的顶头上司。

魏大有当即罢免了书生,冷笑"你这辈子不要想升官了!"

唯一的不同,就是少死了许多的人。

魏大有嗤笑,说这种结果,不过是一场笑话。

书生却说魏大有刚愎自用,会出大乱子。

果然,后来乱民复起,盗匪猖獗。

魏大有满脑子都是乱世出英雄,却无比平淡的死于贼兵之手。

朝廷又派人平叛,这次是名臣陈韡(音同伟)。

书生的师父与陈韡有旧,写信推荐书生。

陈韡洗刷了书生的冤屈,并任命军职。

新来的将领互不服气,军心不齐,但在看不起书生上,达成了共识。

认为儒冠多误事。

武将们跟书生约定兵分三路,故意让书生率军走最远的路线。

书生当真就边打边走了三百多里,最终如期会师。

其中一位武将(王祖忠)大惊,盛赞书生"君忠勇过武将甚矣!"

在平叛尾声,士兵因欠饷发生哗变,扣押了当时的知州陈孝。

书生只身一人去谈判,商量好解决饷银的问题。

领饷时候,士兵怕有陷阱,随身带着兵刃拥进帐中。

同来的武将李华有些害怕,但书生神色不动。

当场命令杀掉了领头的士兵,成功平定兵变。

没有他——宋史里的缺憾

书生因平乱有功,1232年,做到了长汀县长。

书生上任沿途中,目睹了"福盐"入闽西的运输之艰难:

山路狭窄,挑夫迈着沉重的脚步,汗流浃背;

盐路上匪患出没,危及人身安全。

所以,海盐从福州起运,往往是"逾年始至"。

长汀及周边县的食盐都是从福州经闽江溯流南昌运转。

不但成本高,价格昂贵,且不安全。

"食盐难"的状况,百姓反映尤为强烈。

书生决定改向潮州采购食盐。

朋友都来劝阻:"这事不是刚有的,历来如此。你晓得,长汀这道路险恶,江水湍急……哎,跟你说话呢,你去哪?"

书生一声不吭,带着人去汀江沿途观测探险,规划航道整治。

朋友又说:"真不知道是不是真傻,明面上的路途艰险算啥,盐的利润有多大,你知道不?其中牵扯多少人,你知道不!"

书生仍就嘿嘿一声,算是回应朋友的关心。

横下心,真就把此前"逾年始至"的运期缩短为三月。

新开的航道,不仅解决了"食盐难"的问题。

汀州各县出产的土纸、笋干等土特产也得以走出大山,开始外销。

汀州成为闽粤赣三省的通衙,形成了车马不断的繁荣景象。

1237年,书生调任南剑州(今福建省南平市)通判。

当时正值旱灾,该地一些豪强乘机囤积粮食。

宰相李宗勉的小舅子杜贯成,是南剑州的富豪。

该人一向心狠手辣,贪得无厌,必然不肯错失发财机会。

私下找来一些工匠,在家中夜以继日地为他修建秘密粮仓。

待粮仓修好后,又顿生杀人灭口之心。

竟将工匠全部害死,随后放了一大把火,妄图造成工匠被烧死的假象。

案发后,书生立即赶到了现场,并很快看出了破绽。

下令将杜贯成逮捕入狱。

审问时,杜贯成一口咬定工匠死于火灾。

书生说道:照理,活人见大火必然往门外冲,烟熏倒地,头也一定朝屋外;而从现场上看,死者是头朝屋内的,这是为什么?

死于大火的人刚倒下时仍能呼吸,口鼻里必然有灰。而从现场上看,死者口鼻之中并没有灰,这是为什么?

说罢,猛地一敲"惊堂木",厉声道:这是死后焚尸!

杜贯成见此情势,不得不如实交待罪行。

书生耿直,不畏权贵。

但,书生不是海瑞一般的死心眼。

海瑞在后世所获的极高声誉。

一半是赞他的人品,另一半是对他清苦一生的同情。

可海瑞为官,客观看来:建树不多。

1238年浙西饥荒,书生奉诏入境,看到灾情严重刻不容缓。

果断实行"济粜(音同跳)法":把地方居民按贫富分为五等户。

这五等户中最富有者出存粮的一半用来捐献,另一半按官定价格出售;

较富有者的存粮只卖不捐;

中等不卖也不捐;

次贫者按其所需数量,官府救济一半,自己购买一半;

赤贫者全量救济,并减免租税。

朝廷采纳了书生的建议,颁布了法令,富户不敢违命,从而使百姓、贫者得以度过荒年。

宋理宗高度评价书生,称其

"分忧中外之臣"

1240年,55岁的书生调任任广东路提点刑狱公事官。

不必奔波剿匪,算是美差。

同僚纷纷恭贺,说你的苦日子算是到头了。

书生笑着回复,可惜宋某过惯苦日子,还真不知美差该怎么当。

那年他提点广东刑狱,衙门里的人都懒散,他刚赴任的时候,两百多件案子悬而未决。

衙门里的小吏毕恭毕敬,说大人您一路辛苦。

这些案子都时日已久,上官已不再过问,您大可放心,先歇一歇。

书生长叹一声,心中悲凉:官场积习难改。却不呵斥小吏。

翻着案卷,淡淡地说"烦劳各位跟本官去坟前,我要开棺验尸。"

那会,仵作这种活,是下贱工种,没人看得起。

官员都笑,大人这是开玩笑吧。

书生面无表情,只是冷眼视之。

宋朝自程朱理学盛行后,礼教大防便叠床架屋,影响方方面面。

书生一反当时的伦理观念和具体做法,彻底打破尸体检验的禁区。

他做出指令:

切不可遮蔽隐秘处,所有孔窍,都必须"细验",看其中是否有针、刀等致命异物。

并特意指出:"凡验妇人,不可羞避",应抬到"光明平稳处"。如果死者是富家使女,还要把尸体抬到大路上进行检验,"令众人见,一避嫌疑"。

如此尸检,在当时理学家看来,实在太"邪"了。

但书生不管,只要对查案有帮助就好。

书生还制定了一套条文:

刑法人员都要学习业务,掌握一定的检验技术;

为杜绝受贿作假,刑法人员接受检验任务后,不得再接近其他人员,尤其是官员;

对那些应该检验而不检验者,或接受检验任务后延误半天尚未动身者,均按玩忽职守罪予以处罚;

规定检官要亲临现场,及时检验,分析死因,不得因尸体腐烂,避而远之。

一次,和他的几个徒弟检验一具女尸。

怀疑她在死前被强暴过,但没有任何线索。

果断决定检验私处,可徒弟却都不好意思的躲在一旁,将头转开。

书生见此情况,朗声说道:

"心不正,剑则邪!只要心无杂念,必看不到邪淫污秽!

死者含冤而死,留清白之身只待昭雪。

一定要帮死者鸣冤,否则死者是不会原谅我们的!"

有些人自带正气,诸邪辟易,亦使天地变色。

此后,书生整理自己的验尸笔记,判案经验,编纂了法医的经典之作——《洗冤录》。

《洗冤集录》共四卷,包括"检验总论"、"初检"、"复检"、"验尸"、"验血"、"杀伤"、"自缢"、"论中毒"等,共38章。

内容丰富,涉及内外科、妇儿科、骨伤科等广泛内容。

此外,书生竭尽所能,还整理了许多救人方法。

如:误服砒霜后,用生鸡蛋、明矾粉解毒。

具体操作程序是:对服毒时间不长的人,马上灌10~20个生鸡蛋,再灌3钱明矾粉冲的水。

病人如果能呕吐,就继续灌几次,使之将砒霜吐出来。

今天看来,这是符合科学道理的:砒霜与鸡蛋清凝固在一起,不易被人体吸收;而明矾有催吐作用。

成书以后,一直到此后700余年的民国,

《洗冤录》一直是刑法官员必读的案头书。

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书生名叫宋慈。

后人对宋慈最大的误解就是他是一名好法医,仅此而已……

没有他——宋史里的缺憾

关注影子双侠(大侠写珠宝鉴定,二侠写文化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