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規,幼兒園禁止提前教拼音等課程,家長們怎麼看?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幼兒園嚴禁教授小學課程內容,小學在招生入學方式中有測試行為的,將追究校長和有關教師的責任。要求幼兒園糾正以機械背誦、記憶、抄寫、計算等”小學化“的教育方式。小學零起點教學也被列入《通知》中。社會培訓機構不得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

教育部新規,幼兒園禁止提前教拼音等課程,家長們怎麼看?

果不其然,此規一出引發不少焦慮家長的共鳴”不學怎麼辦?小學一入學根本就跟不上…“難道讓孩子瘋玩到六歲直接上小學?”“幼兒園啥也不教,小學一上去啥都得會,要小孩一夜之間自學成才麼?”

教育部新規,幼兒園禁止提前教拼音等課程,家長們怎麼看?

從評論上看似乎大部分網友都不認可《通知》上的內容,《通知》上有強調社會培訓機構也不得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班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很多網友都覺得這個不太可能,禁止幼兒園超前教育只會促長培訓機構。

教育部新規,幼兒園禁止提前教拼音等課程,家長們怎麼看?

這已經不是教育部第一次發文了,幼兒園超前學習,就象在賽場上看到旁邊的人都在搶跑,如果不跟上就會落後,所以一直以來,我國的超前教育、拔尖教育的現象就剎不住車。但是不管如何,我覺得迫不及待的教孩子認字、背唐詩、做加減法,搶先給孩子提供一個高點,其實是家長們在焦慮與盲目中拔苗助長,那麼,在現在的應試教育的環境下,難道我們什麼都不管,讓孩子一直玩到六七歲上小學嗎?

教育部新規,幼兒園禁止提前教拼音等課程,家長們怎麼看?

其實,學習習慣決定學習本身。我們做家長的應該瞭解和挖掘自己孩子的興趣和優點,幫孩子養成認真聽講的專注力,積極提問積極思考,激發孩子旺盛的求知慾,尤其最開始,就要養成各種好的學習習慣。

1、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按孩子的興趣和特點去選擇培養的方向。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有的孩子不到十個月就會走路,有的快兩歲了還磕磕碰碰;有的孩子喜歡安靜地坐下來塗塗畫畫,有的完全坐不下來喜歡蹦蹦跳跳;有的兩三歲就識不少字,有的怎麼引導都對書本不感興趣。但又怎麼樣呢?隨著時間的推移,該學會的始終都會學會,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如果家長按照自己孩子的特長再去培養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養孩子的專注力。0到6歲孩子的敏感期,就是孩子對某一事物狂熱迷戀的一段時間,因為這種迷戀,會使孩子對喜歡的事物傾注很大注意力,在這段時間裡,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比如,手與口的敏感期,會不停地“吃”手,空間的敏感期,他們喜歡在家裡翻箱倒櫃,拿出東西,或者把自己塞進櫃子、床底等一些小空間裡……當孩子對迷戀的事物興趣過去後,或者熟練的掌握了這種行為,就會出現另外一個敏感期,孩子就是依靠一個接一個地敏感期來發展自己的。多數時孩子們喜歡玩的遊戲在大人的眼裡很是無聊,當他們沉浸在無聊的遊戲中時,請不要打斷和干涉他們,給予他們一定的自由,讓他們專心於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在6歲以前,養成他們專注於某一種行為的好習慣長大後也能保持這一點品質和習慣。專注力強的孩子以後學習就不會吃力。

3、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和觀察能力。每個小孩天生都具體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很小的時候就會不停地用口或手感觸周圍的事物,隨著年齡的增長會發展為運用語言“為什麼”,什麼事都會刨根問底問個清楚。孩子提出問題時家長應該鼓勵這種探索精神,並且和孩子一起探索,讓孩子們學習探索知識的方法,體會和家長一起探索的樂趣。

6歲以前的孩子費力的學會一些字和加減法,上學以後遲早也會學到,但是專注力和觀察能力、想象力則是越早培養越好,家長們一定要抓住0-6歲這個大腦發育的黃金階段,讓孩子以他擅長的方式去學習,激發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

教育部新規,幼兒園禁止提前教拼音等課程,家長們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