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思,解脫別人才能解脫自己

正思,解脫別人才能解脫自己

思維是我們的心語。正思維使我們的語言清楚有用。因為思維通常會導致行為,所以,我們需要正思維來引導我們走正業之路。正思維反映了事物存在的方式,錯誤的思維導致我們以一種顛倒的方式來看待問題。

思維也是有慣性的。吸毒是因為慣性,吸菸也是因為慣性,一切負面的行為都是因為思維慣性在起作用。因為大腦是有記憶功能的大腦,什麼行為一旦在大腦內產生了思維痕跡,那麼,幾乎一生都難以徹底乾淨地清除掉。

因此,一旦我們形成了負向思維,要想改變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當然,並不完全不可能。替代思維法就是一種相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們用一個好的思維來替代一個負向的思維,如此反覆,自然而然,正思維也就形成了更深刻的心理刻痕,形成了更深的記憶。於是一種全新的正確的思維方式便逐漸形成了,鞏固了。

在所有的正思維之中,利他思維是一種最重要的思維形式。世界是一個辯證法,萬物都在通過對方而實現自我。因此,一個人要實現自身的價值與意義,那麼,就要全力以赴修煉利他的思維,否則,其它任何修煉方式都是岔道,都不利於你功德圓滿,甚至是皆道而馳!一定要謹記:一個人只有解脫了別人,他才能真正解脫了自己。

有一種人,凡事首先考慮的是個人的得失,只要個人能撈到好處,別的利益全然不顧,這種先已後人,我們稱之為自私;還有一種人,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在人生的路上,將血一滴一滴地滴過去,以飼別人。雖自覺漸漸瘦弱,也以為快樂。”這類人,我們稱之為無私。

一個人的成就大小,至要看他在利己和利他上分別下的功夫多少而定。

◎第一種人: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別人

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別人,就是凡事總先想到自己,最後才想到別人。也就是自己吃肉讓別人喝點湯,以苟延殘喘,留著還有用。

有的人為什麼那麼自私,就是因為兩點:一是過分的佔有慾,拼命地保護自己的東西,同時又想法設法地掠奪別人;二是眼光短淺,總是在乎眼前的一點點的利益,總是認為什麼東西還是抓在手裡比較放心。

說到這裡,必須發出一個警告:哪一位若從今往後奉行處處為自己打算、不管他人痛癢的人生哲學,必然會碰得個頭破血流,最終落得個孤家寡人。因為連蝙蝠都沒這麼蠢。

為什麼說到蝙蝠?因為你我至少有一點跟它們一樣,都是群居動物。在蝙蝠社會里,互相幫助蔚然成風。蝙蝠媽媽外出找食——吸血,別的蝙蝠就幫她照看小孩;一個蝙蝠若運氣不好,沒吸到血,別的蝙蝠就將存在嘴袋裡的血分給他一點。不過,這可不是無償援助,哪個蝙蝠要是記性不好,忘了還情,或小氣過了頭,賴帳,下次不走運的時候就只好捱餓了。

讓我們看看“蛋糕理論”:

就一個己經生產出來的蛋糕而言,必然是資本家分得愈多,工人分得愈少;反之,工人分得愈多,資本家分得愈少,這是任何人的意志都無法改變的。然而,這個定量蛋糕的分配能夠引起生產下一個蛋糕的量的變化。資本家在反覆的實踐中己經明瞭,如果在現有蛋糕的分配上,他分得太多,工人分得太少,那就會因為這次分配挫傷了工人的生產積極性,下一個蛋糕可能生產得更小,這就意味著下一次蛋糕的分配,資本家如果不是比上次分得較少,至少很難分得更多。相反,如果他這次分得相對少些,給工人分得相對多些,由於刺激了工人的生產積極性,下一次蛋糕生產得更大,這樣,工人可能比上次分得更多,資本家也分得更多。人追求最大利益,資本家追求的是總產品的總利潤,他懂得“一五得五”,但他更明白“二四得八”。

◎第二種人:上半夜想別人,下半夜想別人

上半夜想別人,下半夜想別人,這是一種忘我的精神。

在人人都只知道有“我”的時候,忘我的境界是不易體會的微妙的境界,也是最聖潔,最崇高,在市儈庸俗的生活裡難以企及的境界。就像半夜的鐘聲,它波動著深遠的令人起靜穆之感的音響;也像深谷的花朵,它散發著清越的素淡的幽香。

古希臘發明螺絲釘的大數學家亞爾希美德,有過令人聽了肅然起敬的軼事。說是他住的城被敵人攻破了,當一個敵人跑去要殺他的時候,這位老科學家已經老得不能用體力來抵抗了,他只說:“不要動我的圖樣!”那意思不是很明顯地表示著麼?殺是不要緊的,要保留我的圖樣喲!

踢開利害的打算,將生死也置之度外,考慮的只是大家的幸福或真理的存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那精神也是這種精神;教人“認識你自己”的雅典哲人蘇格拉底,當人家誣告他是無神主義者,是青年的誘惑者的時候,他帶著得勝的神氣,離開審判法庭去就死。他說:“現在我們走的時候到了,你向‘生’去,我向‘死’去;至於你我誰能得著更好的命運,那唯有上帝知道。”也是這種精神更到家的好例子。

忘我的精神是一種利他主義。

利他才是真正的利己——利他不僅為別人帶去了利益,而且更為自己帶來好處。好處既有看得見的物質、金錢,也有看不見的精神享受和德性積累。積德就是積福,積福才能享福,利他是一種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投資。回報率超過任何一種投資,若能以無所求之心施福於人,那就叫功德無量!

佛家講“修淨業”什麼叫淨業?淨業裡頭沒有汙染,換句話說,沒有自私自利,沒有是非人我,沒有貪瞋痴慢,你的一切造作就叫做淨業,純粹是利他。

新加坡有一個一百零一歲的許居士,她身體像三、四十歲的人一樣,一生沒有生過病,仔細觀察她只掉一個牙齒,耳目聰明,反應很快,跟年輕人一樣。為什麼她有這種效果?心清淨。

她會告訴你,她一生沒有發過脾氣,沒有怨恨一個人,她所看的世間,個個人都是好人。跟人家相處有不好的地方,她不會怪別人,她怪自己,“我自己做得不好,不能讓別人歡喜”,從來沒有責備過別人,所以人家健康長壽。

一百零一歲了,每天還出去奔波,為窮苦人作義工,她沒有休息。你要去找她,要事先跟她約好,否則的話,你找不到她。幫助窮苦的人去了。她一天吃一餐,吃長素。穿的衣服是垃圾桶撿來的,從來沒有去買一件衣服,人家問她為什麼?她說窮人很多,我要跟窮人一樣,我要做一件新衣服,跟他們就不一樣了。沒有我,沒有私,沒有我,沒有私,完全是一種忘我的境界。

說著“卡爾,我的氣力完盡了”而死的馬克思夫人——燕妮,恩格斯在她墓前演說裡說:“她的最高的快樂是使別人幸福。”這句話是可以作一切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革命家的註釋的。忘掉自己,為別人的(更明確說是為大眾的,人類的)幸福而奮鬥吧!比起人生,藝術是久遠的;比起個人,人類是永恆的!只要把握住這個原則,那就放膽地去做吧。

心裡裝著別人的人,自己也就得到充實和提升。

◎第三種人: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自己

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自己,這是一種極端自私的想法。這樣的人做事往往利己損人,但結果只能是損己——一個人想要把日子過得舒服,光靠東撈一點、西佔一點,靠算計別人是徒勞的。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非常“聰明”的人。他們處處要顯得比別人更加神機妙算,更加投機取巧。他們總在算計著別人,以為別人都比他們傻,從而可以從中揩點油,佔點便宜。好像他們這樣做就會過得比別人好。這種人因為功利心太重,把功利當作人際關係的首要,所以他們生活過得很累,很緊張,很缺乏樂趣。

的確,過日子有時需要精打細算,才能把日子安排得既合理,又過得舒服。同樣的收入,糊塗人過得就和過分聰明的人不一祥。因為,過於聰明,處處顯得聰明,甚至在人際關係中也玩這一套,就顯得失當了。這樣的人,很難和人搞好關係,很難討人喜歡。所以,即使他在物質上比人多享受點,但精神上付出的代價則更大,要是真聰明,就得算算這筆賬。

其實,我們日子過得輕鬆喻快,很大程度上要靠真誠、信賴、友好,碰到難處互相幫助,有了好處大家分享。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必太“聰明”,不必擔心自己會失掉些什麼。大家相互謙讓,相互奉獻,相互讓利,關係融洽和睦比什麼都好。不太聰明的人容易和大家成為朋友,就因為大家可以正常相處,少有功利,多有溫情,不必處處抱有戒心,有安全感。太精明的同事或朋友,總讓人覺得不可靠。人們需要周圍的人聰明、機智,但不要過分聰明。

有這樣一個笑話:

一個城裡人和一個鄉下人一起坐火車。城裡人欺負鄉下人,想耍一下鄉下人。

城裡人說:“咱倆猜謎語,每人出一個謎給對方猜。誰猜不著,就輸給對方一塊錢,好不好?”

鄉下人想了一會兒,答道:“不,你們城裡人比我們鄉下人聰明,這樣猜,我肯定吃虧,還是讓我少吃一點虧吧。如果你猜不著就輸我一塊錢;我猜不著就給你五毛錢,怎麼樣?”

城裡人自恃聰明,認定自己不會輸,就欣然答應了。鄉下人先出謎,說:“什麼東西三條腿在天上飛?”城裡人左想右想也想不出謎底,只好掏出一塊錢給鄉下人,並接著問道:“三條腿在天上飛,到底是什麼東西?”

鄉下人遞給他五毛錢,笑著說:“你的謎我也猜不著,給!”

世界總是這般的滑稽:開始是“聰明人”笑話“愚蠢人”,可到了後來,“愚蠢人”反倒是勝利者。類似龜兔賽跑的故事在生活中也總是一再發生。哲人早就勸告:“寧可慢些,不要太急而錯誤;寧可笨些,不要太巧而敗事。”

有一句格言說得好:你可以在某些時候欺騙所有的人,或可能在所有的時候欺騙某些人,但你絕不可能在所有的時候欺騙所有的人。所以說無論何時,我們都千萬不要把別人當傻子,凡事將別人當傻子,唯認為自己聰明的人,其實是這世界上最大的傻子。

在這個競爭如此激烈的年代,很多人為了爭取在社會上的一席之地,不是憑個人能力,而是劍走偏鋒,使各種邪門歪道,踩著他人的功績為自己牟福利。到頭來,把自己丟失在物慾的世界裡,心只有積塵覆蓋。

 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自己的人的確過得很累。由於他們算計著別人,佔別人的便宜,肯定也會產生相應的心理,即別人也可能在算計他,也可能要侵佔他的利益,因此,他必須處處提防,時時警惕,小心翼翼過日子。別人很隨意說的一句話,乾的一件事,也許什麼目的也沒有,但過於聰明者就會在心裡受到刺激,晚上回家,躺在床上也要細細琢磨,生怕別人有什麼謀劃會使他吃虧。這祥,他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就顯得不誠實,不大方,甚至很造作。

我們在生活中的碰到許多所謂的精明者,性情都不開朗,心理都相當虛假,神經都相當過敏,為人都相當委瑣。這恐怕和他們常常只想著自己有直接的關係。

◎第四種人:上半夜想別人,下半夜想自己

一個美國老太太將三個繫有小絲線的小球放在肚子大、口子小的瓶子裡,請三位中國孩子提出來(瓶喻井,井漲水,球代表孩子,7秒鐘內提出算逃掉了命)。5歲女孩子先拉出自己的球;7歲男孩子看了一眼比自己大的女孩子,也接著迅速提出了自己的球;最後,10歲女孩子從容又輕捷地拉出了自己的球,全部時間未超過5秒鐘。

老太太問7歲男孩,為何不爭先逃命?男孩子指著5歲女孩子說:“她最小,應當讓她。”又問10歲女孩,女孩說:“三個裡頭我最大,我是姐姐,應最後離開。”老太太問:“你不怕淹死?”女孩說:“淹死我,也不能淹死弟弟妹妹。”

淚水刷地從美國老人的眼裡湧了出來。她說,她到過許多國家試過這種遊戲,幾乎沒有一個國家的孩子能夠這樣完成它,他們爭先恐後,互不相讓。

三個孩子的行為告訴我們,“聰明不僅僅是智力發達,聰明更是一種愛、一種忘我、一種無畏的品格。”

人們從談財色變的“左”的禁錮中解放出來後,釋放出無窮的聰明才智,許多人富了起來。於是,財富修養問題便成為一個普遍需要思考和回答的問題。當人們食不裹腹,衣不蔽體的時候,還能禮讓三先。不知怎麼,現在吃飽了,穿暖了,爭利問題反而凸現出來了。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還得要回到千百年來的古老話題上去: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

2003年聖誕節,牛根生正在和一干人等討論蒙牛上市的事情,會後他突然把律師叫到一邊,告訴律師自己要把蒙牛的股份捐獻出來,原則是“不能繼承,下代人不能享用”,讓律師去做一個方案出來。律師聽後非常激動,說“這哪能,怎麼能做這種事情?是在開玩笑吧。”

牛根生的妻子申淑香知道這個消息後,也和律師一樣感到不可理解:“當時挺震驚的。以前窮,什麼也沒有,好不容易到現在了,卻什麼都不給孩子留,全捐出來了。”這個消息也很快在牛根生的周圍擴散開來,兒女、同事、親友、政府官員……

最終家人都同意放棄股份的繼承,一家人分別在法律文書上籤了字,同意捐獻出牛根生持有的全部蒙牛股份。

對此牛根生給出的解釋是:企業能否生存發展,決定我的收入。如果企業沒有了,我不到10%的股份還有什麼用?財散人聚,財聚人散。散財既然能聚人,為什麼不散呢?從無到有是很快樂的,但最大的快樂是從有到無。很多人不能從有到無,是因為他沒有擁有財富。死在鉅富的行列裡是一件可恥的事,人生最快樂的時候是你散錢的時候。

此時的“老牛”儼然已經不是個企業家,而似乎變成了一個悟道的“老道”。老牛的“財聚人散,財散人聚”也成為一句被眾多中國CEO認為最有哲理的話。

法國文學家雨果說:“最高的聖德便是為旁人著想。”因此,你必須充分認識到財富與地位都不可能持久,除非它們建立在真理與正義之上,因此你決不要從事對別人不利的任何行為。你要努力發揮自己的吸引力,來爭取別人的合作;你要以你自己樂於為別人服務的精神,來吸引其他人替你服務。你要以對人類的愛來消除憎恨、忌妒、自私和懷疑,因為你要知道對別人持排斥的態度決不能為你帶來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