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民勤一中

永远的民勤一中 ——教师节致我敬爱的老师


永远的民勤一中

一九九六年的秋天,我从乡里进入民勤一中读高中。

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到县城里上学,一切都是新鲜的。进入一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别致精巧的假山喷泉,它在大门正中不远的地方,假山上塑有飞鸟,呈现大鹏展翅的样子,假山四周喷起的水柱似玉浆琼液散落在假山上,显得特别有诗情画意。假山东西两面都是平房,再往里,是一个三层的单面楼,它是当年民勤一中唯一的一座教学楼,我们的教室就在那座楼上。

来到一中,最先认识的人是老师,到现在最难忘的也是老师。在民勤一中,我遇到了很多好老师,他们的教诲一直影响着我。记得刚进入一中我们的班主任是陈国仁老师,他也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数学王淑英老师,一学期后数学是雒红英老师,英语赵一红老师,历史樊泽民老师,物理王富云老师,化学陈俊来老师,地理李汉文老师,体育许尔忠老师,后来我到了文科班,给我们上过课的老师有毕丰柱老师、高雪萍老师、李万存老师、陈立大老师、李爱玲老师、刘大德老师、杨仑元老师……每一位老师就是一段记忆,他们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陈国仁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语文课上得非常好。他上课生动,充满激情,神采飞扬,讲到重点处,总有办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课本上每一单元他只精讲一两篇,其余时间指导我们读小说、散文、报纸,让我们增加课外阅读量,让我们节省下来钱订课外读物,我当时订了《作文成功之路》,知道了张爱玲,贾平凹等作家,喜欢文学和阅读的习惯,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他讲一篇课文喜欢用对比的方法,印象深的有两个:一是他讲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文人画士喜欢的病梅、曲梅和自然生长的生机盎然的梅花对比着讲,一对比就让人容易记住;另一个是她讲鲁迅的《祝福》,用填表格的形式,把年轻时勤快活泼的祥林嫂、失去孩子时疯狂无助悲痛的祥林嫂、神情呆滞讨饭的祥林嫂及最后衣不遮体冻死在雪地里的祥林嫂特征一一列到黑板上,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痛恨,油然而生。我喜欢语文和能考上大学的中文系都与陈老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赵一红老师英语水平很高,他的课上得很活泼,那时我们英语水平可以说很低,对一个老师来说是个挑战,就是他在短短的一学期内,我们的英语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他上课比较轻松,和美国人上课差不多,走进教室后也喜欢坐在桌子上,让人感觉很轻松。我们在轻松愉悦中学到了知识。最重要的是学到了学英语的方法。他很注重培养我们的英语听说能力,他要求我们背英语课文,说英语,在当时就在一中组织了“英语角”。他还将一个外国人带到了英语课堂,让我们和老外对话,因为崇拜,所以模仿,从那时起,爱上英语,一直学习英语,后来能考上研究生,和高中打下的英语基础不无关系。

雒红英老师是数学老师,她是张掖人,上课带有明显的张掖口音,思维敏捷,讲题能开启人的数学思维,让我们真正知道了数学的魅力。数学讲得透彻,出题让我们当堂演算,并提问答案。我们不得不算,因为随时都有被提问的可能。有一个同学上课瞌睡了,她说;“某某某,把帽子抹掉。”我们都把目光投向了那位同学,继而一阵笑声,那个同学也清醒了,原来不是帽子,也许雒老师有意这样说的吧。

影响深刻的还有当年民勤一中的两位副校长,一是李万忠副校长的口才,二是高玉祖副校长的激情。李校长讲话口若悬河、一字不漏;高校长爱激动,校园里总有他训斥学生的声音,记下的东西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他大会上的口头禅。

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我都喜欢一个人漫步于一中校园,独自感受校园的清新,体味它的点点变化。宽广的操场,教学楼前面的花丛都让人留恋。整个校园环境体现出典雅、大气。清晨,中午,黄昏,不同时刻的她呈现不同的婉约与和谐。那时候的一中天桥是木头板子搭起的,走在上面咯吱咯吱响,过了天桥是宽阔的操场,我们的宿舍在操场深处的二层楼上,我们住第二层,这个楼房没有上下水,没有火炉更没有暖气,有的只有四张高低床和一盏电灯泡。没有水我们每天用塑料壶提水,从宿舍到水房要穿过长长的操场,一天来回十多次。没有暖气,睡到半夜醒来脸好像也冻住了,但没有觉得苦,确实,那时候是不知道苦的,也许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信念——考上大学,亦或农村孩子本来就苦,因此这些对我们来讲算不了什么。

校园是静谧的。早读时间,路上没有来来往往拥挤的人群,但林荫小道、操场上、城墙边(今民勤县文化中心后)都是认真念书的同学。这才是校园中最有生机最有活力的风景,是他们伴校园日出日落四季轮回,吸自然之灵气,搏知识之精华。他们念书的声音更能衬托出校园的静谧。校园是美丽的。当早晨第一缕阳光悄悄撒落大地,降临校园时,我们常常伴随耳边吹过的阵阵微风,尽情地享受难于形容的惬意,舒心地背诵着英语单词,快乐地吟唱诗词美文。在优美的环境里,校园里的一切显得那么明快。那种收获知识的喜悦,更成为一种激励人进取的力量。

“望窗外云卷云舒,看门前花开花落”,每每闲庭信步,呼吸带有花香草香泥土味的新鲜空气,很快融入其中,感到这校园是属于我的。校园是美的,但她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启迪与荡涤、思想的陶冶、内在气质的培养,让我以一种更平和的态度去面对人生,踏入社会。远离了都市的喧闹嘈杂、尘世的尔虞我诈、社会的复杂多变,有的只是自然与心灵的安宁与和谐,这就是我的民勤一中,我心中永远的一片净土。

光阴荏苒,弹指间,毕业二十年过去了,在民勤一中学习的点点滴滴时常在脑海呈现,这些生活温暖亲切,稀疏平常,却能给人力量,催人奋进。

永远的民勤一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