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伪焦虑”命题,80、90后最大的时代骗局

当今有很多贩卖焦虑的公众号文章,比如鼓吹摩拜套现15亿后抛弃了同龄人;比如那个把"油腻焦虑”贩卖给60、70、80后"的冯唐,总是说《我月薪2万,吃不起20块钱的盒饭》、《985毕业一年后,我连治感冒的钱都付不起》。

带给年轻人前所未有的压力来获利,把自己的优越感、优渥的物质享乐、虚假的精神鄙视和自我满足,建立在无数人对贫穷的基本焦虑和恐惧之上,所以,我们要独立思考,我们要看清楚这些显而易见的伪命题,来减少我们的焦虑。

其实,我觉得这些都是“伪焦虑”

1、尽力而为的努力,不过是感动自己

《95后中介年入百万:“伪焦虑”是你人生最大的骗局》这篇文章一时间刷爆各大媒体,讲述的是一个95后做房产中介的小伙子,一副油腻中年的扮相却月入百万。

破除“伪焦虑”命题,80、90后最大的时代骗局

人总是这样,看别人无非就是这点事,能有什么事。其实背后那看似简单的细微处,是需要花多少时间来打磨的。

文中的主人公叫小潘,一天24小时,有5小时在睡觉,1小时在吃饭,其他都是在工作。那我们好奇了,这10多个小时你都做了什么?

小潘掰着手指头说:

跟客户洽谈,有时候一谈就是四五个小时;

遇上难缠的,合同谈判有时候搞一个通宵都可能;

没事儿的时候,要挨个儿跟房东打探各种口风,还要做表格钻研房价走势;

一旦有楼盘开盘了他一定要跑过去盯盘;

有时候,客户一时兴起,半夜答应了要买房,他一骨碌要爬起来去准备签合同的事宜;

有时候,客户说要早上6点钟签合同,怕睡过头,他索性就不睡了。

真有点《真正男子汉》里面“一吹哨,随时到”的意味。

......

所以,他之所以看上去膀大腰圆,油光满面,其实是昼夜颠倒、三餐不规律的后果。

破除“伪焦虑”命题,80、90后最大的时代骗局

所有光鲜亮丽的背后,其实都是咬紧牙关努力干。

很多人看起来很努力,只不过是一种矫情,真正的努力是踏实地做事,不是为了感动自己。

尽力而为可以是一种良好心态,真正做事时,还是多问自己一句“还可以再努力一点吗?”

我想起菜刀少爷写过一句话:

昙花一现的努力都是“伪努力”,只有常态化的努力,才是真努力。

有时,我们真的低估了生活的难度系数。

我们以为的全力以赴,跟别人一比,不过就是尽力而为。

像小潘这样极度普通、出身深山的95后,也能从一个底薪3000的房产中介,走到有房有车年入百万。这一段路,他走了7年。

你看到的,也许是平凡人的走运,或者是某个行当的暴利……

而我看到的,是他把尽力而为作为底线,把全力以赴作为上限。

从第一天起,一腔孤勇,坚持了2500多个日夜。

2、贩卖焦虑,不过是“伪成功学”的变体

请不要假装很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

无论什么事,如果想做出一番成就,认真努力、细心观察都是很重要的。不要随便焦虑,因为越急心越累。

其实有时候,我们的焦虑只是给自己找懒惰的借口,人前显贵,人后受罪,努力真的不止是说说而已,你所付出的东西要一次一次突破你的极限可能才会有收获,祝福将来的你一定感谢现在努力甚至拼命的你。

每天86400秒用好每一秒,美好的每一天积累出,美好的未来,焦虑、不安都让它随风而去。

破除“伪焦虑”命题,80、90后最大的时代骗局

如今,机场书店各种声嘶力竭叫卖成功学书籍的广告已经悄然消失,各种鼓励加班卖命文化的职场鸡血“军规”,也遭到人们的普遍反感,之所以贩卖焦虑的文章能够盛行如此之久,在于这些内容披上了“人文关怀”的外衣,来刺激人们内心的痛点,把大家的思想往死胡同里牵引。

任何一个时代与社会,都存在不同的焦虑,只不过凑巧,我们赶上了一个所谓房价焦虑、教育焦虑、医疗焦虑等等凑到一起的时代,对于这些焦虑背后所隐藏的诸多现实问题进行批评与反思是对的,但利用这些焦虑编造故事、制造恐慌,却会使真问题被掩盖,让情绪怪兽吞噬一切。人们需要更清楚地知道,当下生活究竟在发生着什么,而不是在信息轰炸的场景里,被蒙上眼睛赶上一架不知驶向哪里的马车。

渲染焦虑会带来诸多的负面效应,比如年轻人会在恐慌情绪的感染下,放弃奋斗,随波逐流,不再努力——反正怎么拼搏都没法达到“套现15亿”这个成功标准,干脆就哪儿跌倒哪儿趴着,再也不站起来了。在90后中间广泛流行的丧文化,就是年轻人对焦虑与恐慌的一种本能对抗,对于他们而言,管你是鸡汤文还是鸡血文,一律被屏蔽在他们的世界之外。

中等收入群体,是最容易受到毒鸡汤感染的,受内心的脆弱与不安全感驱使,这一群体更容易被鸡汤文说服,把赚钱、换更大的房子更豪华的车、让子女上贵族学校等,当成毕生的奋斗目标,丧失了对生活多样化的认知与追求。

破除“伪焦虑”命题,80、90后最大的时代骗局

真正努力去做的人付出是别人不能企及的,而整天焦虑的那些是没能力不学习还不寻求改变的人。

毒鸡汤渲染焦虑的可怕之处,是打破了隐藏在人们内心的、可贵的平等精神。而所谓平等精神,就是尊重个人选择,少对别人的生活模式指手画脚,尤其是别对别人的“自得其乐”指手画脚。

人们在选择生活方式时,要懂得辨别哪些是有益于让自己变得更舒适、从容的,哪些是加剧自己焦虑与恐慌的。在接受外界信息时,内心不妨强大一些,要记得选择的权利永远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别被一些无趣的人趁虚而入。

听过一句话:在同样的事情上,比别人做多十倍的量,就有质的飞跃。把尽力而为作为底线,把全力以赴作为上限。但我会努力规划好作息规律,尽管有时候很多事情来得突兀,但在最大的限度里爱自己,也是一种负责。面对真实的自己,不再“伪”焦虑。为爱的人为爱自己而努力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