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報記者楊帆

山西日报记者杨帆

再次赴川的楊帆和“羌繡”傳承人李興秀合影。(受訪者提供)

2008年5月18日,汶川特大地震震後第6天,當時還在山西晚報工作的記者楊帆,跟隨我省首批抗震救災防疫隊奔赴四川平武縣,參與一線救援,並把自己的所見所聞,通過文字傳遞給所有關心汶川地震的三晉人民,讓大家在第一時間瞭解震後災區的狀況及需求。2009年、2011年,楊帆先後兩次跟隨省委宣傳部媒體採風團到達我省對口援建縣——茂縣,現場感受熱火朝天的援建場面以及援建的成果和變化。今年,汶川地震十週年,作為山西日報記者,楊帆受四川日報報業集團邀請,再次赴川,在我省對口支援的茂縣,看鉅變、話發展…… 十年間,四次赴川,楊帆見證了震區人民的堅強不屈,見證了震後重建的發展變化,也見證了川晉一家親的溫暖和感動。5月10日,本報記者通過電話連線正在四川參加採訪活動的楊帆,講述這十年來的“汶川情結”。

災區經歷讓她永生難忘

2008年5月18日,震後第6天,當接到要赴災區一線採訪的任務時,26歲的楊帆百感交集,既激動又忐忑,既緊張又有些迫不及待。她很清楚,無論如何,這一次一定要走。“直到上飛機的那一刻,我才忽然有點害怕,80多斤的身板被行李壓得有些傾斜,心裡想著爸爸媽媽,還有等我回家、病重的爺爺,當時有沒有哭過,已經不記得了。”楊帆說。

對楊帆而言,在平武的9天時間,所經歷的事情是永生難忘的。她親身經歷了無數次令人心驚膽戰的餘震,露宿在青川馬路上,天氣莫名地黑,還有很怪異的地震天象,她親身感受到餘震來臨時,整個大地就像洶湧起伏的波浪一樣翻滾、顛簸;她目睹了餘震使兩座大山合而為一,鮮活的生命在瞬間消逝的場景;親眼看到了她所乘坐的大巴前面的汽車被滑坡的山體掩埋,根本無法救援的可怕場面。同時,她也看到那些暫時失去教室的孩子們,在路邊舉著牌子,上面寫著都是類似“感謝親人”的標語,眼神那麼純淨,充滿了善意、渴望和信任。這樣的眼神也堅定了每一個救援者的信念,一定要全力以赴。

楊帆說,自己沒當過兵,但去災區採訪後,卻有了“戰友”。和她一起參加救援的我省首批抗震救災防疫隊隊員左素俊,徒步翻越了12座大山,回到營地後一臉凝重地說,過堰塞湖的時候,一個隊友差點不見了。“如果她死了,我也不想活著回去。”聽完以後,楊帆就哭了,大家一起經歷了艱難跋涉,就像共同面對生死的戰友,一個沒了,另一個也失去了生的力量。還好,大家都沒事。

災難讓他們更懂得珍惜與感恩

十年後,再回災區,楊帆感受最深的就是變化真大!滿目瘡痍的廢墟已變成一幅又一幅漂亮的山水畫,鳥語花香,歡聲笑語。

“當年震中的映秀小學如今依山傍水,郎朗讀書聲清脆嘹亮,還建了一個專門紀念學校抗擊‘5·12’特大地震的主題展示區,當年的體育老師、現在的副校長葉尚敏給大家深情講述這段歷史,十年間,他不知道重複了多少遍,還是難掩激動的心情,泣不成聲。”楊帆說,“那一刻,我特別理解她。親歷過那場災難的人,內心其實很脆弱。但他們又很堅強,可以把最大的傷痛隱藏在心底最深處,讓時間去平淡這一切。”

2008年汶川地震時,28歲的羌族姑娘徐婭還只是一名高三學生,如今,她已是茂縣電視臺的部門主任了。“大學畢業後,原想留在成都,可重建後的家鄉茂縣讓我堅定信心,一定要為她做點什麼。我真的要感謝山西,感謝山西人民!”提到“山西”兩個字時,徐婭的興奮、激動感染著楊帆。

徐婭的老家在茂縣渭門鄉山上的椒元村小寨組。地震之前,村子裡基本都靠種玉米、土豆、養豬等自給自足,如今,依靠種植羌脆李、枇杷等水果,全村人的收入都翻了好幾番。“徐婭說,父母以前連一塊錢一瓶的礦泉水也捨不得買,渴了就去河邊捧一口水喝就行了。現在,收入高了,生活質量也提高了,她也成家生子,在城裡貸款買房有了自己的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楊帆說,從徐婭樸實的話語裡,她彷彿看到了茂縣人民十年來的生活縮影。災難讓他們更懂得珍惜與感恩,他們堅強不屈,堅韌不拔,日子比從前過得還要好。

“川晉親情”躍然眼前

5月8日抵達茂縣。赴川四次,三次到茂縣,楊帆感觸頗深。十年的發展,那座“廢墟上的孤島”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縣城面貌煥然一新。集市內熱鬧非凡,很多老百姓都穿著羌服,來來往往,日子紅火而自在。在茂縣,到處可以看到“山西援建”的字樣。 “災難壓不垮我們,山西人幫助我們重建了家園,我們更不能辜負山西人民對我們的幫助,要自力更生、自強不息,活出個樣子來。”在採訪“羌繡”傳承人李興秀時,這名普通農村婦女的一番話讓楊帆肅然起敬。一個普通的羌族婦女,卻有著如此“堅強不屈”的倔強,楊帆說,從她身上,她看到了那些因為災難,比從前生活得更努力、更堅強的人們,正在一步一步向前邁進,更穩健,更踏實,也更自信。臨別時,李興秀還送給楊帆一副羌銀耳環,一個吉祥物香囊,還親切地和她拍照合影。“李興秀告訴她的學員們,我從山西來,讓大家鼓掌歡迎。當時心裡暖暖的。看到這樣一群農村婦女繡羌繡的場面,感覺她們正在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著幸福的明天。”楊帆說。

本報記者 薛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