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東北沒有企業家?

誰說東北沒有企業家?

這篇稿子,說的又是一些悲傷的故事!

但其中也不乏希望的色彩。

不久前,我在刷微博的時候,看到了一個視頻,是吳曉波對潘石屹的採訪。

吳曉波說:

我前兩年一直就想寫本書,但是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寫出來。就是企業家與中國社會。我覺得,這幾十年企業家的整體出現,實際上是中國公民社會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在今天,企業家有兩千多萬人,如果站在2018年回過頭來看,你覺得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潘笑了笑說:

我覺得還是挺明顯的。我照了一本企業家的照片,如果是要做上一個中國地圖,把中國每一個省都放裡面,每一個省有多少企業家會一目瞭然。

你會發現一個問題,東北沒有企業家。

因為我們要到東北去辦個展覽,我找了半天,怎麼也找不到企業家。結果就到東北請了一個劉積仁拍了一張照片。

吳曉波哈哈大笑,又想了想說:王健林是。

潘石屹反駁道,王健林已經到全國來了。就是真正在東北發展的企業家,還真的是比較少的。所以你剛才說,就是企業家和中國社會,這個畫面太大了。

具體起來就是,什麼地方企業家多,什麼地方的就業問題、經濟發展的問題都解決了。

什麼地方沒企業家,什麼扶貧問題就來了,各種問題就都來了。

吳曉波若有所悟,點了點頭讚道,你這個細節很好,你是從本子裡看到了這個現象,並且是完全無意識的。

就這樣,攝影師潘石屹用照相機在無意中發現了一個悲傷的故事,

東北沒有企業家!

誰說東北沒有企業家?

振興東北是在2004年提出來的。

而從2003年至2012年,是東北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2003年東北三省GDP總計12722億元,到2012年達到50477億元,是振興初期的3.97倍,年均增長率12.5%。

這10年時間,是近幾十年來東北歷史上最好的改革時機。

但,錯失了!

後來,南方週末做了長篇報道,直指:

對於新興產業的轉型失敗,根源在於民營資本對東北的心存疑慮和不信任。

中國經濟學界甚至對東北問題概括一個專有名詞,叫做:“結構性問題的非程序化處理”。

即有關人員通過差異化對待,謀求個人私利,增進個人權威,營造個人化的忠誠關係和信任關係。

這種文化環境,對外只能吸引投機者,而非真正的投資者。

對內只能孕育鑽營者,而非企業家。

這句總結真是一針見血,拍案驚奇!

東北沒有一個企業家,這是兩個人的調侃之語。

可實際上,東北真的就沒有企業家嗎?

早先不說。比如偽滿洲國時代,東北的經濟如何繁榮,東北的企業又如何發達,甚至於當年的蘇聯拆除機器設備設施都花費了很長的時間與代價。

而就是如此被破壞,49年新政權之後,東北憑藉著雄厚的工業基礎,依然是共和國的“長子”所在地。

即便到現在,東北的企業數量與規模也是不能無視的。

比如說,大慶油田、長春高新、一汽等等,在相關的領域內都是龍頭企業之一。

只是,在這裡,我以為國企或者說是國有控股的企業,其高管層或者董事會成員都不應該稱作是企業家的。

畢竟,如今的國企或者國有控股企業的高管都是“紅頭文件”任命的“領導幹部”。

也許這些“領導幹部”在企業的管理中,履行的是企業家的職責,或者能夠將企業經營管理得“紅紅火火”,然而,他們卻不能被當做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

當然了,“國有”這兩個字就已經註定了這樣的企業,也只是一種有著政府背景與資源的特殊的企業。

這樣的企業,或者有壟斷資源,或者有壟斷政策,根本不是市場經濟中,需要憑藉競爭才能生存的企業。

而且,國有企業的高管,與政府官員時常處於一種“輪換”狀態。

一個行政官員的能力與心態,也能勝任一個企業的職責時,這樣的人,又怎能是一個企業家呢?

誰說東北沒有企業家?

如此以來,我以為有且只有民營企業的“領導人”,才能稱作為企業家。

之所以用打引號的“領導人”來定義,是因為在國內有特色的市場經濟中,能夠創業成功並發展壯大的企業,其創始人的重要性無與倫比。

用企業的“領導人”來衡量其價值,才算得上是名符其實的。

那麼,我們按照最新公佈的2017年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來舉例,

看看東北究竟有沒有企業家?

從地區分佈來看,民營企業500強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的省市。

其中浙江有120個,江蘇82個,廣東60個,山東57個。四個直轄市重慶民營企業500強最少,其中北京14個,上海13個,天津13個,重慶11個。

而東北地區呢?吉林一個沒有,黑龍江有1個,遼寧有5個民企進入500強榜單。

與浙江相比,東北地區的民營500強企業的確是非常的少。尤其是浙江、江蘇、廣東和山東的進入民營企業500強榜單,共有319家,佔國內所有企業的6成以上。

相比較而言,要是說東北沒有一個企業家,至少是不準確的。

畢竟,還有5家進入500強榜單的遼寧,特別是2017年營業收入高達2549.8億的大連萬達。

誰說東北沒有企業家?

2016年以來,相繼有東北特鋼、大連機床、輝山乳業、丹東港、營口港……爆出鉅額債券違約,動輒二三百億元的銀行貸款利息都還不上。

這裡面有大型國企,更多的是優質民營企業。

東北為何缺少優秀企業家,為何出不了任正非?表面上,當然和國企佔比較高有關。

國企好好幹,或許能穩住局面。

真正振興,還得靠優質的民營企業!

東北民企多是資源型的,整個礦山,佔個碼頭。東北地區,資源配置還是政府。東北企業家有個共同點,和官員走的特別近,官員一倒,企業也就到頭了。

沒有人做不大,有了人不安全,兩難!

馬雲在浙商大會上提醒浙商,一定不要和官員走的太近。而東北政商關係多年來渾濁不堪,雖有整治,起色不大。要麼“親而不清”,要麼清而不親。為了眼前,許多企業家本能選“親而不清”,給錢啥都能辦。

官員不出事,可以縱橫捭闔,一出事,企業大傷筋骨,搞不好就是階下囚。

其實,這些也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一個地區能否出現企業家,這與一個地方的營商環境有關。實施市場經濟的“營商環境”中,就能夠出現真正的企業家;實施計劃經濟的體制中,只能說是廠長而已。

就如49年到改革開放前,國內能夠稱作企業領導幹部的人不少,問題是這些人,誰又能算是企業家呢?

當年的亞洲煙王褚時健先生,算是夠資格稱作是企業家,可是沒有國企背景的支撐,他領導的紅塔集團又咋可能佔盡政策的紅利呢?

而到了改革開放以後,判斷一個地方營商環境好壞的重要指標就是民企數量了。民企數量多,民企規模大的地方,其營商環境肯定是優良的。

比如說,浙江江蘇廣東和山東等,這些地區的民營經濟發達,也可以判斷這些地方富裕程度高。因為民企足以提供相當數量的就業崗位,而勞動力資源需求高的地方,就是人人能夠安居樂業。這樣的地方,人們的幸福程度自然也就高。

誰說東北沒有企業家?

每次談起東北企業、東北企業家,不少40歲以上的人,不經意間就會說起2000年左右華晨集團的實控人仰融。“如果仰融不出事,哪裡有今天重慶汽車產業的風光!”

仰融的事兒比較複雜,也莫衷一是。有興趣的,可自行問度娘。

讓人唏噓的是,即便在上世紀90年代左右,進入市場經濟,東北也曾屢次站時代潮頭、領風氣之先、解放思想之先,第一個國企破產、第一個股份制改造企業、沈大高速神州第一路,沈大都較早引進港商……

回頭想來,東北幾乎是錯過了一個世紀。

轉折點的前夜,東北的選擇,距離長三角,距離珠三角,越來越遠,甚至被中部河南、湖北、湖南遠遠甩在了後面。

顯然,一個地方是否有企業家,關鍵的是與營商環境有關。

營商環境好,企業家就多;否則的話,人們用腳投票的地方,要是誇張點的說,就真的如潘石屹先生所言,東北沒有一個企業家了。

誰說東北沒有企業家?

東北應該學習天津市,要有“企業家老大”的意識。

因為企業家不是剝削者,而是創造者。

他們來到東北,是給東北人兜裡裝錢的人。

企業家是東北的貴賓、上帝,

善待他們,東北才能有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