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內陸省份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社會科學報

點擊上方“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哦!

“开放”:内陆省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社会科学报

新格侷促進內陸地區發展全面融入了國家對外開放的大戰略。通過擴大開放把內陸地區的內需激發出來,可以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巨大的能量。當前,內陸省份既面臨著學習和追趕沿海發達地區的任務,同時又面臨著內陸地區之間對市場、資源、技術的擁有、掌控和轉化能力的競爭。開放是內陸省份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張大衛為本報做出了深入的分析與闡釋。

原文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張大衛接受本報專訪——內陸省份要有所作為關鍵在“開放”》

本報記者 潘圳

圖片 |網絡

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宣佈了中國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請問,我國開放格局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

張大衛: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總結四十年來開放格局的形成,有一個由點到線再到面和由沿海逐漸向內陸地區推進的過程。

1979年4月,小平同志首先提出要開辦“出口特區”。當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同意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四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央決定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經濟特區”

“开放”:内陆省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社会科学报

1984年,根據小平同志創議,中央提出新的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將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等14座城市(後又追加了營口市和威海市)確定為沿海對外開放城市,初步形成了我國沿海開放帶。黨中央、國務院強調,沿海開放地帶應當面向世界,開拓國際市場,擴大我國的出口,積極吸引外資,把國外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經營管理方法引進來,加以消化、吸收、創新,向內地轉移,成為對內對外輻射的兩個扇面的樞紐。

“开放”:内陆省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社会科学报

1988年4月,國家又將

海南島批准為特區,實行比其他經濟特區更“特”的體制和政策。同年,中央明確提出了“沿海經濟發展戰略”的概念,並在上海召開會議要求沿海開放地帶特別是沿海各大開放城市,應著重發展外向型經濟,並逐步將經濟體系轉到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軌道上來。所謂“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國際大循環”等都是那一時期特別的語境。我國的“加工貿易”、“三資企業”轟轟烈烈地發展起來了。

同時,中央又進一步擴大開放的範圍,將珠三角、閩南和長三角、遼東半島與膠東半島的大部分市縣區都劃定為經濟開放開發區。1988年9月12日,小平同志講到“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的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他在南巡講話中深刻反思了對上海開放重視不夠的問題,1992年國家正式批准設立上海浦東國家級新區。至此,沿海成為我國實施開放戰略的前沿地帶。

“开放”:内陆省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社会科学报

1992年8月,中央決定開放重慶、武漢、九江、蕪湖、岳陽5個沿江城市,昆明、烏魯木齊、南寧、哈爾濱、長春、呼和浩特、石家莊7個沿邊和沿海地區省會(首府),太原、合肥、南昌、鄭州、長沙、成都、貴陽、西安、蘭州、西寧、銀川等11個內陸省會(首府)。至此,我國開放格局覆蓋東、中、西和東北的全部地區。2010年5月,中央又批准了設立新疆霍爾果斯、喀什經濟特區,我國區域全面開放的格局基本形成。

記者:應該講,到此時為止,我們的開放措施主要還是在制定出臺一些優惠政策上面。您認為,此後,我國對外開放的發展格局是怎樣的?

張大衛:到九十年代中後期,隨著沿海結構調整升級步伐加快、商務成本的提高以及內陸地區的逐步開放,一些產業開始向中西部地區梯次轉移。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入世”和“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我國的開放格局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我國不少企業逐步融入國際產業分工體系,內外市場的對接、要素的共享、供應鏈的優化、基礎設施和營商環境的改善,使我國包括中西部在內的廣大地區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了開放帶來的巨大紅利。

黨的十八大以後,我國對外開放的戰略格局進一步明確為沿海、沿邊、沿江、沿線全面開放,這種密織的經絡構成了我國全面開放的新體系。隨著在內陸地區佈局“自貿區”、“服務貿易”、“服務外包”、“跨境電商”、“自主創新”、“中國製造2025”示範區或試點城市,過去讓內陸地區豔羨不已、沿海地區獨享的政策先機,變得平衡而普惠。黨的十九大,又進一步將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表述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看起來,不管是沿海還是內陸或邊陲,只要知而後行、“知行合一”,就能搭上開放的順風車。在今年的博鰲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全面擴大開放的戰略、格局、領域、政策做了深刻的闡述,新一輪開放的大潮撲面而來,內陸地區和沿海正處於同一風口上。

“开放”:内陆省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社会科学报

記者:新一輪對外開放,不沿海、不沿邊的內陸省份,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政策力度、反應速度,成為中國更大範圍、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一大亮點。您認為,新開放格局對內陸地區具有怎樣的意義?

張大衛:目前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大邏輯有兩句話可以概括,一是“一帶一路”建設,二是構建外向型經濟新體制。在這兩個支點上,中西部和沿海地區站在共同的起點上。我國倡導的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把著力點放在了建設制度高地上,放在了構建良好的營商環境上,放在了降低准入、放寬領域上,那種區域開放吃偏飯的情景已不復存在。

另外,內陸地區巨大的市場、豐富的人力資源、完善的產業體系、較低的商務成本、良好的交通等基礎設施都在對外開放的競爭中成為突出的優勢。特別是互聯網技術、先進交通技術及現代物流產業的發展都使內陸地區打破了空間障礙,直接對接了國際市場和全球供應鏈。抓住這些有利的機遇和條件,內陸地區就可以發揮出自己的優勢,迎風而上。鄭州、重慶、武漢、成都、合肥、西安、貴陽等內陸城市近年來在開放上的靚麗表現充分驗證了這一點。

記者:針對中西部地區開放設施和環境普遍相對薄弱的現狀,要轉向高質量發展,提升開放效率,內陸省份開放應注重從哪些方面入手?

張大衛:實現對外開放要注重基礎性平臺等“硬”件的建設,以降低開放成本、提升開放效率。針對中西部地區開放設施和環境普遍相對薄弱的現狀,當前應著力搭建好以下四個平臺:

綜合交通樞紐。交通和物流集散的便利性是現代產業與都市發展的基本條件。從歷史的經緯看,科技進步與產業變革推動著交通和貿易方式不斷演進,發達的交通往往會使資源要素高效地向樞紐城市匯聚,推動城市經濟形態、空間結構的不斷改善,形成以大型綜合交通樞紐為中心的經濟圈。沿海地區有海港之利,內陸城市就要在內河航運、高速鐵路和公路以及航空運輸上下功夫。德國的法蘭克福、美國的芝加哥和亞特蘭大、孟菲斯、達拉斯等內陸型城市,為我們提供了發展樞紐型經濟的成功範例。

“开放”:内陆省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社会科学报

建設綜合交通樞紐的要義在於使各種快速交通方式互聯互通、高效銜接,使它具有強大的轉換和集疏功能。內陸地區很多中心城市具有建設綜合交通樞紐的良好條件,如能形成高效的中轉和物流集散功能,促進市場的要素資源在此配置、流動,就必定會提高自己在供應鏈中的地位,從而促進各種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和各類知識資源向其彙集,吸引相關製造業、服務業向樞紐城市區內或周邊集聚,帶動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升級和城市競爭力、輻射力的提升。假以時日,就有可能培育成為全球生產和商業活動的重要節點和推動廣域地區經濟增長的引擎。

“开放”:内陆省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社会科学报

進出口口岸。口岸是國家制定的對外往來的門戶是一種特殊的國際物流結點和國際經貿樞紐。在全球化和我國不斷擴大開放的條件下,口岸的作用不再僅僅是“關卡”,它更重要的作用是為通商和人文交流提供服務。內陸地區擴大開放要高度重視口岸的設立和建設。沒有高效的通關服務,沒有種類齊全的口岸體系,沒有便捷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通道和配套協調的監管體系,開放的程度,特別是人和物的跨國流動就會大打折扣。

世界經濟論壇的研究認為,如果現在能把通關條件減少一半,全球貿易將提升15%,全球GDP將會提升5%。“在開放的供應鏈世界,低效是最致命的敵人”。目前我國口岸管理體制正在改革,國家對口岸監管堅持“包容審慎”的原則,口岸部門也正在積極推進監管模式的創新,這都為口岸建設滯後的內陸地區贏得後發優勢。

“开放”:内陆省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社会科学报

產業園區。改革開放以來,各地的高新區、經開區和各種的新區、試驗區、保稅區、示範區在促進開放,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帶動當地結構調整升級中都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一些地方還把這些區域當成產城融合發展的平臺和對外開放的窗口與高地。

在新一輪開放開發中,仍存在著如何有效利用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等要素資源並與全球市場對接問題。因這些園區已有了良好的基礎設施和管理能力,內陸省份仍要利用好這些區域,實施好創新驅動戰略,使其成為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沃土。同時,要大力推進區內傳統產業的升級和智能化改造,並率先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使其成為帶動大區域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

“开放”:内陆省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社会科学报

互聯網平臺。傳統的全球市場網絡是靠產業分工和交易所形成的供應鏈連接的。而現代化的信息網絡,已將單一分散的生產商、供應商、採購商、物流商、銷售商和消費者集合成統一高效的系統,形成了需求規模效應和供給規模效應,構建起以網絡規模效應為基礎的新的全球供應鏈和產業佈局。這就是互聯網、物聯網的強大威力。它們的迅猛發展,包括工業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和平臺的搭建,使開放條件較弱的我國內陸地區,與沿海及發達國家幾乎站在了一個起跑線上。

互聯網等現代信息網絡普惠、公平、自由、便利、共享的特徵,可以打破空間障礙和信息不對稱的狀況,使內陸地區的市場、資源、產業等優勢可以與全球供應鏈體系、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直接對接,使廣大中小企業和消費者及各種創業創新潛力得以發揮,獲得價值確認,全球化帶來的紅利,併成為推動下一輪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目前,大的互聯網平臺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渠道和市場信息的壟斷,但數字經濟、數字生活的發展空間和潛力還非常巨大。如忽視本區域互聯網和其他數字化、信息化平臺的構建,就很有可能在下一輪競爭中缺乏最寶貴的數據資源。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26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文章

“开放”:内陆省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社会科学报“开放”:内陆省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社会科学报
“开放”:内陆省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社会科学报

社會科學報

做優質的思想產品

官網

http://www.shekebao.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