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禹城:聚焦新舊動能轉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觀大勢、謀全局、幹實事,成功駕馭了我國經濟發展大局,在實踐中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原創性貢獻,具有人民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偉大理論品質。

習近平經濟思想是人民的理論

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闡明瞭社會演化的機制,即生產力的發展使現存的生產關係逐漸由生產力的促進因素轉變為阻礙因素,從而產生變革的要求和動力;當生產關係順應生產力的發展進行調整時,上層建築也隨之改變,馬克思曾形象地指出,“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列寧認為,這種歷史觀“第一次使我們能以自然科學的精確性去研究群眾生活的社會條件以及這些條件的變更”,“推翻了那種把社會看做可按長官意志(或者說按社會意志和政府意志,反正都一樣)隨便改變的、偶然產生和變化的、機械的個人結合體的觀點”。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繼承了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原理,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共享發展的發展理念,系統地回答了“為誰發展、靠誰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論題,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體現了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觀。

一方面,發展必須為了人民群眾。努力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是無數共產黨人努力奮鬥的前進方向,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從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到“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到“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都充分詮釋了習近平總書記“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的根本思路。

另一方面,發展必須依靠人民群眾。歷史和實踐表明,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和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有這樣偉大的人民,有這樣偉大的民族,有這樣的偉大民族精神,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氣,也是我們風雨無阻、高歌行進的根本力量”。因此,要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和發展,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全面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各行業各方面的勞動者、企業家、創新人才、各級幹部創造發揮作用的舞臺和環境。

習近平經濟思想是實踐的理論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於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徵,正如馬克思的墓誌銘所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正是在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在問題、矛盾、機遇和挑戰的不斷碰撞中總結、提煉而成的理論結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經濟思想是深入實踐的原創產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面臨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錯綜複雜,世界經濟尚未找到全面復甦的新引擎,保護主義抬頭並且日益嚴重,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政治、軍事上仍保持優勢地位,國際經貿規則制定出現政治化、碎片化苗頭;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金融風險隱患增多,結構性矛盾突出,比如一些有大量購買力支撐的消費需求在國內得不到有效供給,消費者將大把鈔票花費在出境購物、“海淘”購物上,一些行業和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同時大量關鍵裝備、核心技術、高端產品還依賴進口。面對這些困難和挑戰,我們深信“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手段同時產生”,提出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適應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等一系列應對措施和發展要求,這些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最終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習近平經濟思想是指導實踐的根本遵循。理論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在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科學指引下,5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逐步提升,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增加到82.7萬億元,年均增長7.1%,佔世界經濟比重15%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三去一降一補”紮實推進,新舊發展動能加快轉換,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2%提高到57.5%,載人航天、深海探測、量子通信、大飛機等重大創新成果層出不窮,高鐵網絡、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持續改善,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到3.1%。居民收入年均增長7.4%,超過經濟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可以說,如果沒有對我國經濟發展實踐成功經驗的深刻總結,沒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就沒有5年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這是黨和國家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必須長期堅持、不斷豐富發展。

習近平經濟思想是開放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作為政治經濟學最新成果的習近平經濟思想也是如此,它是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回應時代關切。

2017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正式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以來,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我們對經濟社會發展中規律、矛盾、對策的認識也不斷豐富。比如,2018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明確指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係和內在聯繫構成的“6+1”有機整體;4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確立了結構性去槓桿的基本思路,強調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事關國家安全、發展全局、人民財產安全,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跨越的重大關口;7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非金磚國家工商論壇上闡明瞭“開放合作是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必然邏輯。貿易戰不可取,因為不會有贏家”;7月底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把“穩”具體化為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這些都是我們針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

面向未來,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內在要求。黨的十九大審時度勢,科學地判斷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求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的攻堅戰;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因此“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同時,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進一步制定了“新兩步走戰略”,即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毫無疑問,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正經歷波瀾壯闊的歷史鉅變,一定會不斷遇到之前沒有遇到過的問題和挑戰,從而也決定了習近平經濟思想必將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的發展而發展,在探索時代發展新課題、回應人類社會新挑戰的過程中永葆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