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四)》︱王昌龄此诗,成备受鼓舞的军歌,精析!

战士行军打仗,贵在士气;而将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好宣传委员的工作,能够时刻鼓舞战士们的斗志!作为边塞诗人的王昌龄,更是深谙这个道理,于是他把自己会写七绝诗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口气写下七首《从军行》,篇篇是精品。当这豪迈的诗作,配上雄壮的军乐,于是成为了最能鼓舞士气的军歌!今天要聊的就是王昌龄七首《从军行》中的(其四),全诗如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此诗,成备受鼓舞的军歌,精析!

诗题《从军行(其四)》,从军行,指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乐府原本是在秦代设立、汉代扩建的专门用来管理音乐的机构,其功能主要是采集各地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诗在汉代发展得特别红火,唐代诗人中有很多依然模仿汉乐府当年的形式来作诗,因此依然使用当年汉乐府诗的题目,王昌龄的《从军行》就是其一。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此诗,成备受鼓舞的军歌,精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

蔚蓝的青海湖上,漂浮着绵长的白云,白云投下的阴影,却让雪山暗淡了下来。如此壮丽的边塞风光啊,可为什么要让雪山黯淡呢?无奈!离开家乡多时,连日的打仗,让诗人的心情也是一片灰暗。

“青海”,这里指“青海湖”。

“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此诗,成备受鼓舞的军歌,精析!

“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一个人孤独地站住守城上,远远地望着玉门关,思绪万千。虽然遥望的是玉门关,心里面却是痴痴地望着家乡的方向,想着家啊!

“玉门关”,因为西域的和田玉石经过这里进入中原而得名。玉门关是古代中原诗人心中的国门,出了玉门关,就仿佛出了国家。因此,很多边塞诗都有提及。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此诗,成备受鼓舞的军歌,精析!

“黄沙百战穿金甲”

置身军营的王昌龄,怎能体会不到士兵们的思乡之苦呢?但做为保家卫国的战士,个个久经沙场,哪一个不曾在黄沙漫天的恶战中磨穿了盔和甲,即便如此,也要振作起来。

“穿”,这里是“磨破”的意思。

“金甲”,指战衣,用金属制作的盔甲。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此诗,成备受鼓舞的军歌,精析!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鼓舞所有战士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誓死攻下楼兰城,不打败它,就不回去了!

“破”,这里是“打败”的意思。

“楼兰”,是汉代西域的一个国名,曾经是一个非常繁华的西域小国,后来一夜之间消失了,说法众多,这为这个西域小国增添了几分神秘面纱。此处泛指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此诗,成备受鼓舞的军歌,精析!

王昌龄素有“诗家天子”和“七绝圣手”之美誉,其边塞诗的厉害之处莫过于“变化莫测”。此诗前两句通过写景,铺垫了浓浓的愁绪,本以为要催人飙泪了,结果呢,诗人一个大转折,振臂高呼“不破楼兰终不还”,把壮志豪情推到了云层!这种写法,也太令人意外了。


(家有牛娃,一起轻松学古诗!欢迎订阅“牛娃学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