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阳:跌宕人生,唯诗和教育不可辜负

01

明朝正德年间的一个秋天,在南昌的滕王阁中,一场汇集了当地学术界和文艺圈名流的接风聚会正在进行中。一位年纪在四十岁上下,目光炯炯的中年人,正在向迎接他的朋友们频频举杯。

酒过三巡,中年人放下酒杯,面对着满座高朋,畅谈自己对于教育的主张和对文学的看法,席间众人被他的热情打动,称赞声不绝于耳,而坐在他旁边的几个人眼中偶尔闪过一丝或茫然或不屑的目光。对于种种毁誉,中年人却似全然不觉,继续沉浸在梦回盛唐的兴致当中。

这个中年人,就是刚刚上任的提学副使李梦阳,而他在当时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一位拥有众多门人和粉丝的大诗人。

宴会结束后,李梦阳已有几分醉意,朦朦胧胧中,他想起八百年前在同一个地方,吟诵出“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的青年,不由向他的妻子幽幽叹道,没想到心意和我最相通的,竟然是远在唐代的王勃。

02

很多人一生成就不小,但生活总体波澜不惊,比如我们上一期介绍的文征明;也有些人不仅才华横溢,而且人生格外跌宕起伏,比如李梦阳。

李梦阳和同时代的各路才俊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他的两位老师后来都成为了内阁首辅,一位是用计扳倒了当时权倾朝野的太监刘瑾的杨一清;另一位,则是名字和李梦阳高度相似,但其实并没有亲属关系的文坛泰斗李东阳。

既然李东阳是李梦阳的老师,那么名列“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自然就是他的同门师兄弟了。

此外,李梦阳和后来成为心学宗师的王阳明,在进京赶考成为好友,更为巧合的是,两个人出生在同一年,此后又几乎是在同一年去世,称得上不折不扣的终生朋友了。

当然,彪悍的人生不止于认识一些牛人,更重要的是自己能脱颖而出。

李梦阳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了一个文学团体,除了李梦阳本人外,还包括何景明、康海以及从另一个偶像团体“江南四大才子”中跨界加入的徐祯卿,为了改变当时的萎靡文风,他们提出了一个口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掀起了一场雄心堪比西方文艺复兴的复古运动,历史上被称为“前七子”。

03

除了在诗歌方面的重大成就外,李梦阳还有一个他自己未必喜闻乐见的经历,他曾经先后五次入狱。每次的理由都不尽相同。

戍守边疆时,李梦阳因为一次疑似官商勾结的纵火案陷害,被投入监狱。

在朝廷议事的时候,李梦阳因为弹劾太监刘瑾,再次入狱。此后他还会有多次类似的境遇。

这样的遭遇,自然和李梦阳富于正义感的耿直性格有关。好在每一次危难时候,都有贵人拔刀相助,让李梦阳化险为夷。陷入刘瑾危机这一次,他的贵人是与他同为“前七子”的康海,康海冒着巨大的风险向刘瑾求情,使李梦阳得以释放。

不久,刘瑾败亡,李梦阳重新得以重用,被任命为提学副使,到江西赴任,于是,出现了开头时的一幕。

每个时代的杰出人物,都会尝试通过多种方式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李梦阳也不例外,他尝试过在边疆建功立业,也尝试过在朝堂上发挥价值,不过结果都不理想。

在去江西的路上,李梦阳目睹了流民四起的惨状,逐渐意识到,即使是清理了刘瑾这样的毒瘤,国家的昌盛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国家治理的根本,在于培育足够的人才,唯有教育,才是改变当下时代颓势的根本希望所在。

李梦阳的父亲李正当年曾经做过县学的训导,所以,李梦阳对于兴办教育并不陌生。在他的心中,每一个人只要有学习的意愿,国家就应该给他相应的机会。

可公立教育名额毕竟有限,李梦阳随即把目光放到了民间办学上。

在江西任上,他一边抓公立教育的招生公平,另一方面,开设和修复大量的民间书院和社学。

朱熹曾经讲学的白鹿洞书院,著名的鹅湖论战的发生地鹅湖书院,北宋文学家曾巩创立的兴鲁书院,都被李梦阳一一恢复。此外,李梦阳还新建了一系列的书院,其中最有名的,是为了纪念忠臣练子宁所修建的金川书院。

为了解决更广大群体的教育问题,李梦阳在江西大力兴办社学,也就是县以下机构的办学。

其实社学早在明代之前就已经存在,明朝的时候,在每个乡,也设有社学。社学里有专职教师,负责从事教育活动。

可当时教师的薪酬很微薄,他们毕竟也要讨生活,久而久之,教师们就不好好教书,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教书之外,比如想方设法向学生和家长索要钱粮。

问题在于,很多乡里学生的家庭条件也比较艰苦,难以负担起这样持续的搜刮,于是弃学人的越来越多,李东阳到南昌时,整个江西的社学已经处于一个名存实亡的境地了。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李梦阳率先在南昌兴办了六家社学。把这六家社学作为样本,向其他各个地区推广经验。

怎样解决师资的问题呢?李梦阳要求各地的官吏,要精挑细选出有责任心的老师,免除他们的徭役,而且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如果教学成绩突出,还会给予奖赏,同时,严禁教师向学生和家长索要财物。

办学水平和风气的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前来就读,江西的社学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04

除了重建和兴办各类学校之外,李梦阳和当地的学生、士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在冯梦龙的作品中,记载了这样一桩趣事:

在那个时代,触犯名讳是一种大忌,不但皇帝和父母的名字要避讳,上司长官的名字也要避开。

李梦阳上任后,发现有一士人恰好和自己姓名相同。虽然李梦阳和他的老师李东阳也疑似撞名,但毕竟还有一字之差,而这个一模一样的名字实在不合规矩。

于是长官李梦阳召来了士人李梦阳,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你不知我名叫李梦阳吗?为什么还要犯讳呢?”士人回答说:“我的名字是我父亲取的,不敢更改。”

李梦阳沉思了一会说:“我出一个对联考你,你能对得出来,我就原谅你。”他的上联是:“蔺相如 司马相如 名相如 实不相如。”

那个士人想了一下,就说:“魏无忌 长孙无忌 彼无忌 此亦无忌。”

李梦阳满意地笑了,点点头叫士人回去。虽然这件轶事的可信度存疑,但李梦阳的肚量和爱才在当地却是有口皆碑的。

每有闲暇的时候,李梦阳和学生们谈论诗文,游览山水,遍访各地,了解风土人情。在李梦阳的文集中,有很多诗词都是为没有官衔的秀才、学生写的,这在一般名人的诗集中是罕见的。

他的一首《白鹿洞别诸生》这样写道:

出山车马走相送,落日遂上鄱阳船。生徒绻恋集涯浒,孤帆月照仍留连。

没有师生交游的真挚情感,恐怕很难写出这样的诗句。

05

李梦阳在江西的时间并不长,仅仅三年后,他因为一次仗义执言的行为再次被罢黜,面临着又一场牢狱之灾。

待罪之身的李梦阳乘船到广信府,也就是今天的上饶,准备接受审判。刚刚下船的时候,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在岸上,一眼望不到边的读书人,在寒风中恭迎他的到来,这些人当中,既有他兴办的社学、县学和府学的师生,也有从江西各地赶来的景仰他的人,李梦阳的眼眶不觉湿润。

在提审李梦阳之前,衙门外跪满了广信府的生员和秀才,力证他们的长官是被冤枉的。万生跪衙、万民围观的景象令朝野为之震惊。

几经周折,李梦阳终于恢复了自由,离开江西挂冠闲住。从此告别仕途,在江西担任的提学副使,成为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

李梦阳在江西的经历虽然短暂,但他对当地教育的贡献,却被人们长久年怀念,万历年间的《南昌府志》中记载说:“然江右士子犹诵义至今。”可见,一直到明朝万历年间,江西士人还在传诵李梦阳的功绩。

李梦阳离开南昌五年后,他的好友王阳明来到江西,在李梦阳兴办社学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颁布了《社学教条》,成为目前发现最早的系统的社学教育规章制度,对全国的社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到了清代雍正年间,江西共有社学278所,江西作为“文章节义之邦“的美名得以延续,与社学的繁荣是密不可分的。

文章转载自“师之”app中《教林广记》栏目,欢迎下载注册并订阅查看最新内容!

李梦阳:跌宕人生,唯诗和教育不可辜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