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笔记七·楚国之名由来

读史笔记七·楚国之名由来

2008年7月清华大学收藏一批战国时期竹简,共计2388枚,由校友赵伟国从国外拍卖所得并赠给母校,后称“清华简”。2010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书出版,分九篇,其《楚居》中有一段对楚先君熊鬻的记载:熊鬻的妻子妣厉,生子熊丽时难产,剖腹产后死去,熊丽存活。妣厉死后,女巫用楚包裹其腹部埋葬。为了纪念她,后人就称自己的国家为楚。

《说文·林部》:“楚,丛木。一名荆也。”甲骨文中的楚字,是足左右各一木,会意人行矮木中。荆字产生晚一些,甲骨文中尚未发现荆字。《说文·草部》:“荆,楚木也。”故楚、荆乃是一义,后以荆泛指灌木之无棘者,亦代指楚国。

为什么人死后要用荆条(楚)包裹呢?此乃古葬礼习俗。《说文·草部》:“葬,藏也。从死在草中。”葬的小篆文为上下各一个草字。《易经》:“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远古人类工具简陋,墓穴很浅,故藏于草丛中,且以柴薪(荆)裹体,以防野兽。

楚之先人穷得叮当响。就是到了熊丽的孙子熊绎这一代,周成王封之为子爵之国,封地在丹阳。熊绎举行立国大典,苦于无牺牲可祭祖先,于是派人从邻国若阝国偷了一条没长角的小牛,偷偷在夜里举行了祭祀。这个隐秘的“丑闻”,也是记录在“清华简”之《楚居》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