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塘古韵 苏中文脉

罗塘古韵 苏中文脉

——读2018年总第9期《罗塘》杂志

丁桂兴

最近,我收到了新一期的《罗塘》杂志,是2018年总第9期的文学丛刊,从江苏的姜堰区寄到了南方的深圳市,越过万水千山。

《罗塘》杂志是江苏文学内刊联盟杂志之一,姜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姜堰区作家协会编辑出版。主编黄立群、副主编曹学林、编辑部主任朱树元。共有64篇文章,栏目分为长篇推荐、名家访谈、特稿、联盟选粹、堰上云、三水韵、曲江涛、溱湖风、天目情。

罗塘古韵 苏中文脉

我记得20多年前,当时的姜堰市文联出版有《罗塘天地》的报纸,我曾在上面发表过几篇文章,主编好象是丁超主席,后来我经王庆农老师推荐加入文联成了一名会员。由于我之后的投稿多发在外地报刊,文联的报纸也离我远去。之后,姜堰文联出版了《罗塘》杂志,我也曾在上面发表过文章。近年来,感觉到地方文联办的杂志越来越好。

罗塘古韵 苏中文脉

《罗塘》杂志目前每年出版一期,主办者介绍说,出版期数虽少,力争出精品文章。这一期的《罗塘》杂志我感觉到与以往不同,有这样的几种特色:

这一期的杂志里推出了本土作家曹学林的长篇小说《船之魅》。在“长篇推荐”的栏目里,有长篇小说《船之魅》的节选,鲁迅文学奖评委之一汪政老师为《船之魅》写的序,姜广平、庞余亮撰写的书评以及曹学林《船之魅》后记。曹学林是里下河作家群里的知名作家,小说以苏中溱湖为背景,展现了里下河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是一部不可多得文化小说。

罗塘古韵 苏中文脉

栏目的名称具有姜堰区地方文化的特色。就杂志名“罗塘”而言,姜堰镇的地名早在北宋时地方文献里就有记载,后来又有“罗塘古镇”雅号。栏目如堰上云、三水韵、曲江涛、溱湖风、天目情,堰就是姜堰,有人称姜家堰,古时的文人墨客来姜堰时,常“舟系堰上”在此结社吟诗;姜堰又称“三水”,因水而生的古镇,长江、淮河、黄海三水曾在此交汇聚集,故称“三水”;曲江楼在姜堰区的南大街,位于古运盐河的拐弯处。1940年夏秋,新四军东进抗日的指挥部就设在曲江楼,总指挥陈毅曾下榻该楼上,指挥著名的“黄桥决战”;溱湖是围绕在姜堰北面溱潼镇的一大片湖泊,风景优美的国家5A级溱湖旅游度假区就在那里;天目山遗址在姜堰区北郊,曾出土过商周遗物,宋代文天祥曾在此留下“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的诗句。所有的这些,表明了杂志以地方文化内涵为底蕴,传承千年文脉,为苏中大地的古今铺就川流不息的水韵文化。

罗塘古韵 苏中文脉

“联盟选粹”栏目里的几篇文章彰显了地域文化的水乳交融。徐同华的《扬州如父》选自海陵《花丛》杂志,卢群的《牵秀》选自大丰《鹿乡文艺》,周卫彬的《野地美学或怀乡的类型》选自泰州《稻河》杂志,袁天胜的《一九七九年的夜饭》选自兴化《楚风》杂志。不同类型的文章,同一地域的文化,给读者开拓了阅读的视野,里下河的民俗风情一览无余,作者的写作风格也展露了自身的地方文化素养。

罗塘古韵 苏中文脉

新老作者共聚一堂。与以往出版的《罗塘》杂志不同,本期杂志上露面的作者,有文坛宿将,也有地方新人,更有来自泰州市各个地方的作者。老作家的文笔不减当年,新作家的才华不逊前辈,他们共同绘就了新时代的姜堰文化,延续了流传千年的文风。

罗塘古韵 苏中文脉

《罗塘》杂志不仅样刊寄发及时,我收到杂志不久后,很快收到了稿费80元,虽然我的一篇小文不足千字,但是编辑部对每一位作者都相当重视,这在地方文联或作协主办的刊物中也不多见。稿费虽然微薄,准时发到作者手上,难能可贵。因为不少地方财政经费紧张,有不少地方杂志无稿费,甚至连样刊都没有,反映了地方杂志生存的窘境。《罗塘》杂志如同苏中沃土中的一朵野花,独自绽放出不同寻常的芬芳,但愿《罗塘》杂志一如既往地迈步向前,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文化食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