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璋:環華騎行,我自己的岡仁波齊

羅玉璋:環華騎行,我自己的岡仁波齊

羅玉璋:環華騎行,我自己的岡仁波齊

作者:北樓8層的女同事 | 受訪:羅玉璋 新東方蘇州學校

鳴謝:新東方烏魯木齊學校、可愛的男同事玉璣子老師

羅玉璋:環華騎行,我自己的岡仁波齊

8月9日,座標:新疆烏魯木齊。

在騎行9500餘公里後,羅玉璋終於穿越了蘇、皖、贛、鄂、湘、黔、渝、川、藏、等9個省份,抵達新疆。160多天的風雨日曬映射在他黝黑的皮膚上,和身上穿的優能中學文化衫相得益彰。

我問:為了環華騎行而放棄其他值得嗎?

他笑著答:做想做之事,成想成之人,難道不是新東方一直弘揚的嗎?

01

厚重的活著

羅玉璋:環華騎行,我自己的岡仁波齊

5月7日,第68天,海子山,海拔4658m,川藏線四川界最後一座山

1988年,羅玉璋出生在山東臨沂的農村。和其他的山東農村父母一樣,羅玉璋的父母雖然沒有受過太多教育,但依然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儘管家中條件不好,但也一直全力支持羅玉璋上學讀書。

在這樣的家庭中,羅玉璋自然而然是一個懂事聽話的小孩,從不會做出讓父母擔心的舉動,也沒有多餘的興趣愛好,唯一熱愛的就是學習。順遂的成長軌跡劃過小學、初中、高中,直到上大學、成為研究生,成為了家裡的驕傲。

在南京讀研究生的他,機緣巧合之下進行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場騎行,環太湖,途經蘇州等地(也是這一次騎行讓羅老師決心畢業後來蘇州工作),而這一次的騎行,成為了30年來第一個除“學習”之外的熱愛。他說:

“我騎行其實沒有什麼明確的目的,就是單純的喜歡那種讓身體艱苦的感覺,每一次用力蹬下腳踏板,每一次離終點更近的時候,就覺得自己是在真正的、厚重的活著,相比之下,彷彿之前30年還算順遂的人生薄如輕紙。我喜歡這種厚重的感覺。”

02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明天將發生什麼

羅玉璋:環華騎行,我自己的岡仁波齊

7月4號,第126天,崑崙山脈麻扎達坂,海拔4969m

在第一次騎行之後,羅玉璋萌生了環華騎行的想法,不過母親一直擔心他的安全,為了不讓母親擔心,他也不再提起這件事,只是一直持續的進行著一些短期的騎行。每一次的騎行回家後,他都會把旅程路上有意思的事情分享給母親。

“她去過最遠的地方也就是蘇北了,不過這個蘇北和我們也沒隔多遠,所以每次騎行回來給她說我一路上的經歷時,她總是一臉期待。她最常說的就是,‘等你工作了有錢了,回頭帶我也出去轉轉’。”

只不過,當羅老師工作逐漸走向正軌時,母親卻病倒了。

羅玉璋:環華騎行,我自己的岡仁波齊

“每次她那麼說的時候,我都想著啥時候有機會我一定要帶她去看看,感受一下,然後去年,她就突然間走了。

很多事情不能等,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我考慮這考慮那,卻永遠無法考慮到明天會發生什麼。這件事對我影響真的很大,以前一直糾結各種事情,生活上的、工作上的、金錢上的、名利上的,總覺真的去環華騎行回來後想要再次融入正常生活會很有難度,但發生這件事後,我覺得我不能繼續這樣,不能一拖再拖,該出發就應該出發。”

03

這很新東方

羅玉璋:環華騎行,我自己的岡仁波齊

決定出發的羅老師算好了環華騎行需要的時間:一年零兩個月。

“去年十一過後,我抱著離職的心情給我們老大(新東方蘇州學校校長張戈老師)發了一條微信說我準備環華騎行。然後他回了我個:好的沒問題。他的回覆讓我覺得有點懵,是‘好的,你去騎行吧‘,還是‘好的,你可以走了‘,我完全不明白,直到後來有個老師給我發消息說老大和他們談話過程中提起了我,說你看羅玉璋,就很像我們新東方的老師,新東方的老師就應該是這樣,想追求什麼就去追求什麼,像他這樣的行為我們一定要支持,不就一年倆月麼?給他辦個停薪留職不就行了!

我還蠻驚訝的,因為我已經做好被辭退的準備了。後來,在我出發之前,他就問我啥時候出發,就一定要一起吃個飯,以表支持,吃飯當時就直接給我發了個五位數的紅包。“

04

世界太精彩,而我太無知

羅玉璋:環華騎行,我自己的岡仁波齊

7月22日,第144天,遠處是慕士塔格峰

今年羅老師正好三十歲,但他卻調侃自己因為這趟騎行才在而立之年發現了自己的無知。

“這一路走來,遇見了很多有趣的人,經歷了很多有趣的事,各地的文化、傳統、居民、建築風格、方言、信仰等等,都是以前沒有接觸,也沒有機會接觸的東西。”

大部分的我們生活在城市中,互聯網的出現以及各種各樣圖書的加持,讓爆炸的訊息灌入腦中,這很容易讓我們自信的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什麼都瞭解,但世界真的太大,千千萬萬的事物都那麼有趣,而我們所瞭解的那點皮毛在相較之下顯得那麼膚淺。

塔克拉瑪干沙漠

“世界實在太大、實在太精彩,那麼多有趣的故事,我們根本沒辦法在書本中學習到。所以這一路上,我很大的一個感受就是:自己真的好無知。現在每到一個地方就開始惡補那個地方的歷史、人文、地理等等,然後一邊惡補一邊感嘆,當年怎麼沒有多看看多學學?”

高曉松曾經在奇葩大會上另類地解讀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說:古代交通不發達,行萬里路花費的成本高,而當時的書籍十分珍貴,於是,讀萬卷書好過行萬里路;可當代,人們的出行成本低,對於親眼看到和經歷的事情會有更深的認知,這樣認知世界比讀萬卷書反而更快。

“行萬里路這件事,能‘行’則‘行’。這一路上遇到了從法國騎行過來的夫妻,也遇到了從新加坡專門飛來中國騎行的一家三口,所以這一次環華騎行肯定不是我的終點,而是起點。或許未來還會有第二次環華騎行,甚至,環世界?(笑)”

05

我自己的岡仁波齊

羅玉璋:環華騎行,我自己的岡仁波齊

7月4號,第126天,崑崙山脈麻扎達坂,海拔4969m

《岡仁波齊》上映時,俞敏洪老師要求全體員工都要去看這個電影。

電影說的是一支十一人的隊伍帶著各自的故事,懷揣著各自的希望,踏上了前往神山岡仁波齊的朝聖之路。歷時一年,2000多公里。

有人寫下影評:信仰賦予一個人最重要的意義,大概就是僅憑自己的內心,就足以震懾住自然給予的考驗,足以定義幸福之所在。

“我今年3月1日出發,到現在5個月的時間,期間感觸最深的應該是在岡仁波齊的那一次轉山。那天天沒亮我就出發了,一路上除了我以外都是藏族同胞。我只是單純的用徒步的方式在行進,但他們的傳統朝拜方式是磕長頭,所以他們其實比我累更多。

轉山路上海拔最高的埡口有5600米,但是路過那裡的時候剛好是中午,雪融化了,一路上都是雪水。但他們根本就不會停下來走過去或是怎樣,依然是磕著長頭就這麼蹚了過去。剛好我走過去的時候他們已經磕過那段雪水了,衣服褲子全是溼的,但他們根本沒有在意,依然磕著長頭,特別虔誠的前進。”

西藏

“我覺得,對他們來說,轉山是宗教信仰,於我而言,騎行看世界就是我自己生活的信仰。就好像,中國這片土地,這片河山,就是我心中的神山,我心中的岡仁波齊。

或許以後我成家有了小孩,也還會和家人一起騎行,這樣,到我老了的時候,才會覺得自己沒白活。等到兒孫滿堂時,還能跟孫子孫女吹吹牛:

欸,爺爺我,曾經騎自行車到過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