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虧三年的復星旅文要赴港IPO了:文旅項目「自我造血」有多難?

連虧三年的復星旅文要赴港IPO了:文旅項目“自我造血”有多難?


從2016年成立以來,復星旅文將要獨立上市的消息層出不窮,但更多則是以外界傳言或非官方渠道的所謂“內部消息”的形式。不過這個事兒如今終於有了官方做出的實質性的進展。


據雷帝觸網報道,9月3日晚間,復星旅文文化集團(簡稱:復星旅文)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與此同時,浩華國際諮詢對華事務與海外資訊發文稱,文旅板塊是復星旗下所佔資源比例最小卻被高層看好的行業。復星早在2016年就計劃加速文旅板塊全球戰略佈局,此次遞交招股書,顯露的是復星在整個旅遊業態上的野心。

但是相比於“喜大普奔”式的樂觀,有業者向TBO表達了更為嚴肅的思考和觀點,在他們看來,赴港IPO的復星旅文,或許更像是迎接一次“大考”。

那麼,為什麼是港股?

“公司上市的目的一般都是為了融資,快速增加公司規模,附加的作用還有增加公司知名度,便於資本運作等等。”資本市場分析師晚媚(化名)對TBO表示,

現在整體市場的信用收縮比較嚴重,尤其是文旅、地產等重資產型企業,都很難通過銀行貸款來融資,上市融資的方式自然成了更為合適的選擇。

她介紹稱,其實可以對標A股來觀察復星旅文的上市訴求。A股旅遊板塊分為3類,酒店、景區(傳統景區或者宋城演藝等)、旅遊公司(如凱撒旅遊、中國國旅、中青旅等)。如果從文旅的角度來說,傳統景區成長性比較弱,獲得的市場估值一般都不高;傳統大型旅遊公司競爭太分散,不太好掙錢,俗稱掙的辛苦錢,也難以受到市場熱捧。

對比來看,復星旅文跟A股旅遊公司有著諸多相似之處:收入規模比較大,盈利空間小,難度大。更何況,目前復星旅文已連續三年處於虧損狀態。

連虧三年的復星旅文要赴港IPO了:文旅項目“自我造血”有多難?


晚媚也進一步表示,從股票和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復星旅文這類公司的上市估值一般不會太高。首先,文旅行業本身市場空間有限;而且公司已經擁有了較大的營收規模,意味著未來的成長性相對疲軟(天花板),所以沒法給出類似互聯網企業那樣的高估值;另外,規模龐大卻還處於虧損狀態,說明盈利難是行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低毛利率、高費用率等)。

“登陸港股或許是復星旅文最為合適的一種選擇。”晚媚分析稱,從復星旅文的角度來看,港股市場正處於“牛市”中,更利於募集所需資金,緩解企業項目拓展、日常運營的資金壓力,同時可以降低銀行貸款的融資成本,有利於縮窄虧損。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也是今年小米、美團點評等公司“扎堆”登陸港股市場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A股上市難度大,門檻高,市場情緒悲觀等因素,也讓港股成為更優選。

上市動作背後的“無奈”

21世紀經濟報道的文章指出,在此次招股說明書中,復星旅文透露了募集資金的用途。其中約20%將用於擴張現有業務,30%將用於開發麗江及太倉項目,發掘具有珍貴資源的新旅遊目的地,還有約25%將用於自主可以擴佔復星旅文生態系統的潛在投資、收購及戰略聯盟。

“港股上市其實還有另一層意味,就是得去港股募資來支撐現金流了。”一位接近人士長安(化名)向TBO透露稱,復星旅文對於國內休閒度假旅遊市場的加速佈局,需要更為穩健的資金流來支持。而此類文旅項目往往涉及到銀行、金融機構、地方政府等等關聯方,勢必不允許出現因資金問題導致的項目崩盤爛尾事件。

長安表示,復星旅文從經營利潤的小幅盈利到淨利潤的鉅額虧損,重要原因是融資成本高企。這包括銀行借款、關聯公司付息貸款等等。而選擇港股上市,一方面是因為對於盈利要求沒有A股市場那麼嚴格,上市門檻相對較低;另一方面是股票上市已成為復星旅文更為合適的募資渠道,來應對潛在的資金流壓力和風險。

另據新浪財經的報道指出,復星在收購Club Med後開始一系列重組,將生產糕點、鳳梨酥的公司維格18.68%的股權、上海泛遊投資100%的股權、海南亞特蘭蒂斯酒店100%股份、麗江德潤房地產開發公司100%股權裝進新公司,一起組成了現在的復星旅文集團。其也成為了一家擁有度假村、旅遊目的地和基於旅遊場景一體化休閒服務的公司,業務涉及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連虧三年的復星旅文要赴港IPO了:文旅項目“自我造血”有多難?


“復星是資本運作領域的行家,過往幾年通過資本手段確實收購、入股、投資了眾多知名品牌和項目。”長安對TBO表示,不過觀察來看,對於買下的這些標的,復星旅文似乎並不擅長具體的運營,項目如何盈利是個亟需解決的難題。想要真正梳理旗下龐雜的業務板塊,達到生態共融的發展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至少從目前來看,這條路走得並不順利。

這其實從招股書數據中也有所體現。復星旅文2015年、2016年、2017年期內利潤分別為-9.53億元、-4.72億元、-2.94億元。復星旅文2018年上半年期內利潤為-1.34億元,上年同期為-1.89億元。虧損規模雖又所縮窄,但盈利仍未可期。

同時其營業收入結構顯示,目前復星旅文絕大部分收入來自於Club Med為核心的度假村業務,2018年上半年佔總體收入的比例高達95.5%,並且這些業務大部分都位於歐非中東等地區。至於其他國內的亞特蘭蒂斯的住宿、水上樂園和海水等業務產生的收入都較少,可以忽略不計。

總的來看,復星旅文需要在未來的發展中迅速補足運營上的短板,例如如何因地制宜地將國際化品牌、產品進行本土化的改造;實際提升項目的盈利能力,從內部“造血”而非過度依賴外部“輸血”來夯實資金流;與復星另外的“健康、富足”兩大戰略業務板塊體系進一步融合等等。

所以,即便最後成功登陸港交所,復星旅文也還遠沒到可以鬆一口氣“喜大普奔”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