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国力从此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大大动摇了李唐王朝的国基,大唐国力从此由盛转衰。社会大变动也严重地冲击原有的官僚体系,产生新的淘汰、组合、升迁,而日复一日频繁的军国大事又为新进有为之士提供了迅速升迁的机会。

大唐国力从此由盛转衰

天宝十五载七月,潼关失守,唐明皇弃城西狩,刚行到马嵬(今陕西兴平县西),陈玄礼等将士突然发难,在七月的骄阳下演出了一场震惊古今的马嵬兵变的“活报剧”。权倾朝野、显贵无比的杨国忠、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等先后被愤怒的近卫军砍倒在黄土尘埃中,噪动的士兵又逼迫皇帝降旨让杨贵妃缢死在马嵬坡前的佛堂上,陈尸于驿庭,这样,一场几乎危及李隆基本人身家性命的兵谏才平息下来。

正当惊魂未定的唐明皇要继续西逃之际,闻讯赶来的关中百姓又拦住皇帝的马头,一个个声泪俱下地恳求唐明皇留下来领导臣民抵抗叛军。逃命心切的皇帝,只好答应将太子李亨留下宣慰父老乡亲。即便如此,感情激奋的百姓仍不肯散去。此时,长期服侍太子的内监李辅国一跃而起,双手把唐明皇坐骑的马缰绳紧紧拉住,逼迫皇上在马上颁布政令,任命太子为领导臣民抵抗叛军的主帅。尔后,众人才放玄宗西去。

大唐国力从此由盛转衰

手把唐明皇坐骑的马缰绳紧紧拉住,逼迫皇上在马上颁布政令,任命太子为领导臣民抵抗叛军的主帅。尔后,众人才放玄宗西去。目断青天,唐明皇一行消失在黄土飞扬的官道尽头。不知所措的太子一筹莫展。有人出来献策,劝太子投奔灵武(今宁夏灵武县一带),因为李亨担任朔方节度大使时就驻节此地。此时的太子别无良策,也只好走一步看一步了。

历经艰辛,李亨一行终于到达远离叛军的灵武。清点一下人马,手下尚有屈指可数几名忠心耿耿的属官和内侍以及不足千人的士兵。

大唐国力从此由盛转衰

望着这些面目黧黑、困苦不堪的下属,因人及己,太子好不心酸。为了安抚大家,李亨向众人许诺,将来重返京城,眼前各位都是劳苦功高的龙兴之臣,一定要加以重用。太子的许诺犹如止渴之梅,人们不顾一路上的辛苦,又开始争先恐后地为太子出谋划策。这一路上,李亨对官阶低微的常衮格外注意。觉得此人虽然年青(当时常衮二十八岁),却老练持重,危难之中,始终紧随自己,无所求,从不抱怨,一有拟议写作文告之事,立即一挥而就,文辞义理比唐明皇手下那班翰林学士还高出一筹。

大唐国力从此由盛转衰

再加上一路上常衮与自己的儿子广平王李豫(初名傲)谈得极其投机,两个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在患难中消除了因地位差异而形成的隔阂,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因此,李亨已暗中决定要起用常衮,让他担任更为重要的官职。

两个月后,太子李亨终于在群臣的拥戴两个月后,太子李亨终于在群臣的拥戴下,即位于灵武。战乱中登上皇帝宝座的李亨知道自己首要的任务是提拔一批才识过人又忠心耿耿的辅佐良臣。环顾左右,常衮也被定为越级提拔的人才,由太子正字提升为职掌侍从讽谏的补阙。稍后,常衮又被任为起居郎。

大唐国力从此由盛转衰

按唐代职官制度,起居郎属门下省,编制为二人,从六品,职掌天子的起居法度,每逢天子登御正殿召集臣下时,起居郎站在皇帝的左旁,起居舍人站在右边,皇帝若有诏命要发布,起居郎即拜俯在陛阶前细心聆听,听毕退下,将皇帝的诏命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作为原始资料,于季末,交给国史馆,以供修史用。从表面上看,起居郎不过是皇帝的高级文书,但由于起居郎可以直接聆听天子之音,又担负着将皇帝诏命记录下达的重任,不是皇帝亲信可靠之人,不是文思敏捷的翰墨名流是不可能获此清要之职的。由此可见,常衮在肃宗心中,虽然没有李泌、房琯等人那样重要,但决非等闲之辈可比。

大唐国力从此由盛转衰

思敏捷的翰墨名流是不可能获此清要之职的。由此可见,常衮在肃宗心中,虽然没有李泌、房琯等人那样重要,但决非等闲之辈可比。

然而常衮真正在仕途上腾达起来,还是广平王李豫当皇帝以后的事;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年方三十五岁的常衮被授为翰林学士、考功员外郎中、知制诰三个清要之职,一下子由肃宗皇帝的文书而超拔为替代宗皇帝起草诏书诰命的高级秘书。三年后,常衮又获升迁。永泰二年(766年),常衮被任命为中书舍人。这次升迁,在职掌上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但官阶却由六品升到五品。

大唐国力从此由盛转衰

按照唐代的习惯,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之职,非进士出身不获,而宰相也多是从这两类官员中选拔,所以唐代读书人十分看重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的职务,称之为清要,喻之为“一条冰”,唐代诗人贾至曾写诗吟咏中书舍人等天子“侍臣”与皇帝的亲密关系:“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染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与常衮同时授任中书舍人的,还有杨炎。后者就是在德宗朝创立“两税法”,而被后世历代王朝奉为理财治赋圭臬的著名财政改革家。常杨二人官职相等,志趣也很投合,时人将他们并称为“常杨”。

担任中书舍人一职,是常衮从政生涯中很重要的一页,这是向宰相之职升迁的重要奠基石,而且,在中书舍人职位上,常衮也干了几件震动朝野的大事,后来李豫下诏将他升为礼部侍郎。

大唐国力从此由盛转衰

礼部侍郎本不是什么显赫官职,但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以来,却成为百官和举子心目中的要职。那一年,朝廷依照惯例派吏部考功员外郎李昂主持科举考试。考试中,发生了考生李权辱骂主考李昂的事件。事发后,玄宗召集大臣进行讨论。大家认为,考功员外郎品位太低(从六品礼部侍郎本不是什么显赫官职,但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以来,却成为百官和举子心目中的要职。那一年,朝廷依照惯例派吏部考功员外郎李昂主持科举考试。

考试中,发生了考生李权辱骂主考李昂的事件。事发后,玄宗召集大臣进行讨论。大家认为,考功员外郎品位太低(从六品上)不能主持全国性的考试。于是决定此后常科考试就由礼部侍郎(正四品上)主持。这一来不仅大大提高了礼部的地位,而且也使礼部侍郎成了每年科举考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