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清官疾恶如仇,还为乌鸦伸冤,却有人因此哭叫:人不如鸦!

故事:清官疾恶如仇,还为乌鸦伸冤,却有人因此哭叫:人不如鸦!

唐朝,有一个清官,正对着满桌的案卷发愁。

他名叫温璋,刚刚被提拔为京兆尹。他是官宦子弟,父亲曾做过宰相,他靠着父荫入了仕,一直做到了地方节度使。可他与地方衙门关系不睦,不知对方使了什么手段,竟让他调回了京城。

都说天子脚下官大一级,但是这里的官太多了,关系错综复杂,更难处理。就像他现在看的这些陈年旧案,案情记录乱七八糟,悬案太多。他明白,这大多是因为牵扯到了有势力的后台。

故事:清官疾恶如仇,还为乌鸦伸冤,却有人因此哭叫:人不如鸦!

温璋回想过去当官的那些经历,心中愤慨。他明明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却得不到皇帝的支持。但即使这样,他也不会屈服。

他已经放出话来:“罪无轻重,恶无大小。除恶务尽,犯意方绝,此谓之能治者。”他就是“能治者”。

他想要为百姓们做些实事,打击地痞恶霸,就在衙门口悬挂了一串铜铃,命人广而告之,有怨者摇铃,京兆尹将不畏权贵,除尽罪恶。

故事:清官疾恶如仇,还为乌鸦伸冤,却有人因此哭叫:人不如鸦!

京城人士听后,上至皇亲官吏,下至平民百姓,都在观望。

皇亲官吏们议论道:“他以为他是谁?京城脚下如此猖狂?能在这里作威作福的哪个没有后台?还搞什么摇铃诉冤?”

平民百姓们议论着:“这京兆尹怕是个愣头青吧,在京城还敢这样放话。”

如此,铜铃挂出的前3日,摇铃者寥寥无几,还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温璋简单利索的一一解决了。他明白百姓们并不信任他。

故事:清官疾恶如仇,还为乌鸦伸冤,却有人因此哭叫:人不如鸦!

第4日,忽然铃声大作,温璋一惊,立马派下属去领告状人前来诉说冤情。

下属出了门,过了一会,铃声才停下。下属来回复:“大人,没有人告状,是一只乌鸦在撞击铜铃。我已经将乌鸦赶走了。”

温璋听后有些失望,挥挥手让人下去。

没过一会,铃声又响了,响声比前一次更大。

温璋有些惊讶,心想:这是何等的冤情,如此急切。他又派人去门口领人。

故事:清官疾恶如仇,还为乌鸦伸冤,却有人因此哭叫:人不如鸦!

下属出去了,过了好一会,铃声渐歇。下属回禀道:“大人,没有人告状,还是乌鸦在撞击铜铃,应该就是刚才那只。我已经赶走它了。”

温璋听后,有些不是滋味,让人退下去。

没多久,铃声再次想起,下属都不用温璋吩咐,主动打了声招呼,就出门查看了,见还是那只乌鸦在撞铃。

他用扫把驱赶,才将它赶走,眼见着乌鸦飞到远处的林中,看不见了,才回去复命。他告诉温大人,还是乌鸦,但见温大人在思考什么,也不让他下去,就一直等着。

故事:清官疾恶如仇,还为乌鸦伸冤,却有人因此哭叫:人不如鸦!

温璋沉思了一会,命下属去门外守候,说:“如果乌鸦再来,说明它有冤情,你驱赶之后就跟着它,看它有何冤屈。”

下属心中诧异,有这么神奇吗?但还是听命行事了。

他在衙门口等着,看见乌鸦果然来了,他再次驱赶。

这次他跟着乌鸦来到树林中,看见乌鸦落在一棵树上“哇——哇——”叫唤。树下,有一男子正坐在地上斜靠着树身,手上盘弄着几只幼鸟。

下属心想:真的是来诉冤的。他将男子和幼鸟都带了回去,禀告了温璋。

故事:清官疾恶如仇,还为乌鸦伸冤,却有人因此哭叫:人不如鸦!

温璋问明原委。

男子从头至尾说了个清楚明白:他发现了鸟巢,就上树抓了幼鸟,准备回家吃了。他心中估摸着,这也不是大事,民间常这样做。

温璋让他签字画押,然后宣判:“残害生命,按律当斩,拖下去。”

男子一听,惊讶道:“大人为何如此判罚?唐律中根本没有关于吃乌鸦犯法的法律。难道在大人眼中,人命还不如几只乌鸦吗?”

故事:清官疾恶如仇,还为乌鸦伸冤,却有人因此哭叫:人不如鸦!

温璋回道:“乌鸦4次鸣冤,此事不寻常,必是上天的警示。考虑到乌鸦母子情深,将他们当作人有何不可?按《唐律》判罚,即是死罪,拖下去。”

男子被处死了,死前都在哭叫:“人不如鸦!我冤枉啊冤枉!”

此事之后,京城上下都惊讶温璋连如此小事都管,还这样的疾恶如仇。

京城内的流氓地痞们,都畏惧温璋,不敢继续欺男霸女;而皇亲国戚们,对这位京兆尹也是敬而远之,能不招惹就不招惹。一时间,京城之内换了一番面貌。

故事:清官疾恶如仇,还为乌鸦伸冤,却有人因此哭叫:人不如鸦!

但温璋却内心不宁:他明明可以将男子教育一番后放走,但是却执意判了死刑,只是想以此来震慑那些为恶之人。

他扪心自问:“以乌鸦之名,用一人之命,换三年清明世道,我做的对吗?”

故事:清官疾恶如仇,还为乌鸦伸冤,却有人因此哭叫:人不如鸦!

你们觉得呢?插个花,唐朝豪放女鱼玄机就是因为杀死婢女绿翘而折在他手中的。

这个故事取材、改编自《北梦琐言》,内容夸张虚构。

唐朝是个开放的朝代,有很多奇闻趣事被记录在古书里,我会持续分享。如果喜欢,请关注、点赞、评论、转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