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不能只是羣發

今天9月18日,還不到早上的7點,我的朋友圈已經刷新了記錄。那麼,你呢?

九一八事變,不能只是群發

是不是也被漫天的轉發弄得熱血沸騰?

是不是也在思考著,要是過去的歲月裡有你,絕對也會奔赴沙場抗爭到底?

然而,當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眼底下看不見炮火,也不會有那麼多居安思危的警醒。

或許,偶爾會被激情燃燒的歲月所挑旺胸中的愛國之情,至於之後會是什麼?無從知曉。

讓一個人的情緒飽滿或者爆破都是很容易的事情,讓這件事情持續到有根有據且能夠持之以恆到落實到底,是比較困難的。

我們趨利避害久了,對於很多的困挫環境有些失去抵抗力,甚至害怕面對,想要逃避。

所以,當我們冷靜下來思考,今天轉發紀念“九一八事變”的過程,到底只是做做樣子,還是真心感受到了戰亂年代,那些為了今天的日子流血犧牲之人的不易?

“9.18”,是國恥日。

如果僅僅拿這一天作為中華民族的覺醒日,是不是有些太過於單薄了呢?

九一八事變,不能只是群發

為了難以忘卻的記憶,為了逝去的生命,為了今天還在紛爭中的人們,不得不說,曾經是淪陷過土地,如今我們的心靈呢?是不是還在被捆綁?

在歷史面前,在14年間3500萬同胞傷亡的劇痛中,我們說什麼,都顯得過於輕忽。

三千萬父老,數千裡江山。我們痛著同一種痛,哀哭著同一種哀哭。

我們常說,落後就要捱打,發展才能強大。不過,強大之後就能經受住這些了呢?

過去,我們記住了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八女投江……這些可悲可歌的人名背後,都是血肉堆出的勝利。

我們從來只見笑容,不喜歡看見哭喪。

今天,我們嘗試著將歷史還給歷史。

1931年9月18日當晚22時許,日本關東軍島本大隊川島中隊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數人,將南滿鐵路一段路軌炸燬,卻稱是中國軍隊破壞鐵路。

九一八事變,不能只是群發

有了這一藉口,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動進攻。隨之,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五大隊從鐵嶺到達北大營加入戰鬥,沒過多久,日軍佔領北大營。

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在日軍突然襲擊面前,除小部分違反蔣介石的命令英勇抵抗外,其餘均不戰而退。

​面對險惡軍情,不抵抗,成為了一道傷疤。撕裂之後,便是血肉模糊。針對“不抵抗”,留下了諸多爭議。張學良,再次被推到了輿論風口浪尖處。對於他的評價,褒貶不一。

史學家唐德剛曾說:把花花公子和政治家、軍事家分開來做,民國史上車載斗量,沒啥稀奇;可是把這三種不同的行業拼在一起,搞的三位一體、如魚得水,張學良之外,也就真的別無分店了。

總之,張學良的不抵抗,讓人很不可理解。

他為何不抵抗呢?

九一八事變,不能只是群發

有人分析說,他想要考慮東北的特殊處境,還有當局的情勢,需要保存一定的實力,從而想要最終實現抗戰。

這些外交方法是否管用?而他的真正想法是什麼呢?

我們誰也不知道,可在特殊的情況下,居然還在內訌,在民生國殤面前,國的處境與矛盾,不正是跟人的經歷一樣嗎?

當我們批判時,若未能親歷戰爭,也是徒勞的理解和尊重。

的確,人無完人。

這一切,豈肯只是紀念的力量?又怎麼會只是轉發或者群發的輕鬆呢?

重任在肩,國恥在心,未來的方向,還在遠方。

這路,很長。

沐南墨:我們一起思考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