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2017
因為農民更容易受均貧富思想和減稅影響,農民幾千年奉行小農經濟,奉行本位主義同時由於貧困所以對均貧富比較認可,沒有政府和國家意識,所以農民更容易煽動。這也就是為什麼農民起義指導思想都是均貧富,免賦稅,有衣同穿,有飯同吃。
農民起義的實質是極少數不如意的社會中下層帶頭,和相應的少數社會最底層弱者響應,當產生一定影響和規模其他農民為了個人利益加入擴大起義的過程。真正反抗壓迫的僅限於最初領頭的那一批人和開始階段,後來加入者都是抱著各種個人目的或者家族 集體目的投身起義,希望從中分一杯羹。他們並不關心大是大非,只需要讓自己站在有利的位置就可以了,所以用均貧富壯大隊伍,而隨著隊伍不斷壯大農民更是從眾越加越多。直到推翻政府,取而代之,所以農民起義本質只是從一開始的反抗壓迫到最後的和既得利益者身份互換僅此而已。
這裡有一個誤區,就是是否被壓榨太狠?農民起義帶頭的都不是農民,他們都是不如意的社會中下層!因為本質上說封建社會是保護小農經濟的,也就是實際上農民的生活狀況並沒有後世史書宣傳的那麼糟糕。所以實際上並沒有宣傳的那麼多人被逼造反,這點可以從李自成起義農民加入的口號看出來,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為什麼加入起義因為可以不納糧這個是核心!資產階級革命為什麼沒有農民參與就是因為資產階級革命不會均貧富,也不會提減稅,所以農民階級不會參與,農民階級本質是投機主義者,農民參加起義主要目的是取得一定的現實利益為前提,這點與所謂的反抗壓迫是背道而馳的。在封建社會地主與農民是共生關係,地主離不開農民的支持,農民通過地主規避賦稅,道理就是范進中舉,一堆人把地掛范進名下。農村在封建社會實行德治,長老管理制,整體比較封閉穩定。我們看到的惡地主,惡財主出現於民國初年和改革開放初期,民國初年廢封建制度,農村出現權利真空,地痞流氓趁機奪取農村控制權,另一次就是改革開放初期尤其是開放基層民主,地痞流氓第二次趁機在農村奪權。
所以改朝換代對農民而言不過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只要起義對自己有利成了規模就會一股腦從眾加入起義,但是往往國家並沒有歷史書寫的那麼不堪,很多亡國之君未必就像史書寫的那麼不堪入目。同時農民均貧富思想也深深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行政體系的薪酬制度,以至於到了明清時代已經非常不合理。古代除了有品的在職的官員其他公職人員是沒有工資的,所有的下屬工資都是官員自己開,而清朝一品大員年薪卻只有一百多百兩銀子,一個自給自足的三口之家一年還得二十兩銀子,一個官員至少要養活四五十個家庭,大官都是一個人養活幾百個家庭,以至於中國官場潛規則和腐敗實質上成了同時代對不合理政體和薪酬制度的修正,和封建制度成了共生體。
玉龍隨心掌
弄清楚商人的含義這才是理解這句話的關鍵。
嚴嵩老謀深算,這句話可以是說出大明王朝高層所有人的心聲。不能夠逼反了底下種田的人,這是朝廷上面所有人的底線。 其實不光嚴嵩,甚至公忠體國的胡宗憲、一心為民的海瑞也是類似的看法。當初胡宗憲就這樣說過:
“不願借糧的以囤積居奇問罪!逼他們,總比逼百姓造反好!”
為什麼胡宗憲不願意按照嚴世蕃的意思改稻為桑,因為這樣做會弄出了民變,加上倭寇又在入侵,會危及到大明的安定,都頭來誰都脫不開干係。
海瑞為什麼要一心維護治下的老百姓,不惜豁出性命和上面對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海瑞知道這這是維持大明王朝安定的關鍵,並且自己願意踐行。歷史上的海瑞多是維護底下窮人的利益,他治理的時候但凡窮人和富人打官司,他都是偏袒窮人的。他這種做法和後來雍正朝的田文鏡是有點像的。
大明王朝1566中沈一石雖然打著織造局旗號,但是到頭來他還是把自己的糧食用來賑了災。最後,朝廷卻把他的家給抄了,還把他逼死了。當初海瑞得知沈一石被抄家,他也為沈一石抱不平,覺得士農工商都是朝廷的子民,這樣處理沈一石違背法律和天理。但是譚綸一句話立刻讓海剛峰啞口無言了。
“歷來國庫虧空,要麼打老百姓的注意,要麼打商人的主意。”
譚綸這句話和嚴嵩這句話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要理解這句話,首先弄清楚嚴嵩是在什麼情況下說出這句話的。
當時嚴世蕃毀堤淹田,希望趁著“天災”去壓低田價,賤買災民的田地,完成改稻為桑,賺得銀子來補朝廷的虧空。裕王身邊的徐高張等人也希望藉著這件事情扳倒嚴嵩等人。沈一石便是因為這件事情而陷入朝廷的鬥爭之中。他在鄭必昌何茂才的逼迫之下,不得不打著織造局的旗號去賤買災民的田地。為此,嚴嵩嚴世蕃被嘉靖罵的狗血淋頭。
改稻為桑肯定是黃了,朝廷自然還是沒了銀子。正如譚綸前面所說的,大明國庫沒有錢,要麼打老百姓的主意,要麼打商人的主意。改稻為桑便是打老百姓的主意,現在老百姓總算是在海瑞王用汲等人的抗爭下保住了,可是沈一石這樣的商人自然就保不住了。
胡宗憲正在前線和倭寇作戰,著急等著銀子來做軍需。所以嚴嵩這些人自然會把這個大明朝的浙江首富家給抄了,用他家的錢來補虧空。這一點,胡宗憲早就事先分析出來。同時,嚴嵩也是怕災民活不下去,便這樣對嚴世蕃說:
“買災民的田不能夠夠買光了,沒受災的縣份也要買。田價不能太低,太低了就會激起民變。”
嚴世蕃反問:
“要是那些買田大戶,不願出這高價怎麼辦?”
嚴嵩冷冷回覆到:
“那就讓官方出面去壓呀,歷來造反的都是種田的人,沒聽說商人能鬧翻了天。”
看到沒有,嚴嵩所說的商人和我們所理解的商人是不一樣的。嚴嵩口中的商人是那些買田大戶,像沈一石一樣的浙江首富,能夠一下子買幾十萬畝田地的人。這樣的商人,放到今天,都是能上各種富豪排行榜的。
弄清楚商人的含義這才是理解這句話的關鍵。所以嚴嵩的意思是說歷代造反的都活不下去的窮人,那些有幾十萬畝田地的大戶人家是不會造反的。無論他們是大明的浙江首富,還是大明的首富,朝廷想動他們還是動得了的。大明當時的鉅富沈萬三家族,清朝的胡雪巖家族都是很好的例子。
海瑞也說過類似的話。因為王用汲害怕海瑞劫富濟貧,畢竟王用汲家裡也是有幾百畝田地的人。海瑞這樣說的:
“抑豪強也抑不到你這個幾百畝的小田主身上。”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為這些鉅富惋惜,覺得他們的財富也是憑本事積累。說實話,在大明朝,像王用汲這樣幾百畝的小田主可能是因為家人努力,勤儉治家積累的。像沈一石這種,能養活整個大明浙江官場的人,單靠自己的勞動又怎麼可能做到呢?沈一石二十年一共織造了綢緞四百餘萬匹,按照市價至少也有三、四千萬兩的銀子。
裡面有一句臺詞,“官做大了,便沒有書生。”
其實,“生意做大了,便沒有商人。”
大家牽制在大明的官場之中,不能說鬥爭失敗了就覺得自己委屈。花錢、置地、買女人的時候為什麼就沒有這樣想過?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
歷史是什麼!歷史是什麼
這個必須說嚴嵩說錯了,中國歷史上許多的農民起義,其領導人並不是農民。
什麼人容易造反呢?
一是落榜的書生,比如唐末年間的黃巢,他當年曾經參加科舉,數次名落孫山,一怒之下寫下了: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此外,黃巢還是一個商人,他們家裡是經營私鹽,搞走私的。他的帶頭大哥王仙芝也是一個鹽販。
而太平天國的洪秀全也是一個落榜秀才,落榜之後,發現了一本講基督的小冊子,又大病了一場,醒來後,就感覺自己是天父之子,出屋就起義了。
可見,成功的鹽販子,失敗的讀書人,都是喜歡造反的。黃巢是兼兩者於一身。
除了這兩種人,還有一種人,就是失意的吏。
我們看梁山好漢的成員,發現他們都有在政府工作的經驗。
宋江是個押司,武松打虎之後,出任過縣裡的公安局刑偵大隊長。武都頭,柴進算是大宋政協的,他們家祖上是後周皇族,禪讓皇位之後,在大宋地位超然。大刀關勝,出任過巡檢官,屬檢察院系統。林沖,八十萬禁軍教頭;神行太保戴宗,監獄長;玉麒麟盧俊義,人稱員外,大宋的儲備幹部;智多星吳用,大宋鄉辦學校教師;花和尚魯智深,經略府提轄,邊防軍中尉;美髯公朱仝,馬軍都頭;插翅虎雷橫,步兵都頭,病關索楊雄,監獄行刑員;鎮三山黃信,青州都監;鐵面孔目裴宣,孔目官,就是縣辦公室秘書……
可見,梁山好漢很多官吏,但都是低級官吏,屬於沒有前途的成員,所以容易造反。
除了官吏,梁山好漢還有開酒店生意的,如孫二孃,還有大地主,比如晁蓋。還有落榜的書生,比如王倫。有漁民,如阮家兄弟,唯一一點,就是沒有農民。
這是小說,其實歷史中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吏造反的,最有名的是亭長劉邦,他帶的團隊,全是低級官吏,如蕭何等人。還有李自成,大明官辦快遞公司的下崗員工。
當然還有經商的。比如項羽家其實就是開喪葬服務公司的,王小波是四川的茶商。
造反的還有門道會成員,比如漢末的張角蒼天已死,快來領藥;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元末的韓山童是白蓮教教主,天理教三百人攻打紫禁城。
還有流民,比如朱元璋同志。
所以,中國歷史上造反的大哥,沒有一個正兒八經的農民。
那為什麼叫農民起義呢?
因為領導不是農民,但主體成員還是農民。中國歷史上就是一個大農村,主體人員就是農民嘛。
腦洞歷史觀
為什麼歷代造反的都是種田人,沒幾個經商的去造反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農民是社會的主體,他們是最受壓迫和受剝削最普遍的群體,當生活不下去了,除了餓死外,還可以造反而生或者造反而死。商人雖然是受剝削最重的群體,但是他們數量遠遠沒有農民多,處境也比農民好得多,所以他們一般不會主導造反。
農民是國家的根本,他們的人口數量佔90%以上,同時農民也是官僚士紳剝削的對象。古人曾說:世之勞苦者莫過於農,艱危者莫過於戰;用今天的話來說世上最勞苦的職業就是農民了,最危險的工作就是當兵了,古代的農民不僅要當農民,還要當兵,也就是種地打仗的事都是農民階層在做。古代的官僚士紳是不納稅,不股役的,他們是社會的管理者,或者說寄生蟲。因此當種田的人活不下去了,他們自然會群起而反抗,民不畏死之時,再用死去恐嚇他們也就沒用了。
相對農民來說,商人雖然歷來被朝庭打壓,受到的剝削最重,但是他們的處境相對農民而言要好得多。另外商人的數量遠遠不及農民,所以起事之時,商人也只是輔助群,甚至會成為領導核心。商人的素質也遠遠高於農民,他們穿著鞋的一般不會挺而走險。戰國時代著名的官商白圭曾說過: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彊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這裡白圭對商人在智、勇、仁、強四個方面有嚴格要求,也就是說真正的大商人具備農民的吃苦耐勞、具備學者的機智聰明,具備勇士的英勇果斷,具備賢人的仁心仁意等,商人的心理素質是遠遠高於農民的。因此造反這樣風險性極大的事,商人一般不會帶頭。
最後提一點的是,在封建社會時代農民雖然是造反的主體,但是最終領導農民的通常不是農民自己,最終取得勝利果實的也不是農民群體。我們看第一次農民起義的陳勝,不到三個月就被手下殺了,最終勝利的果實歸於項羽這樣的貴族,劉邦這樣的小官僚集團。太平天國起義是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但是勝利果實被洪秀全這樣的士紳集團取得,農民還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大秦鐵鷹劍士
我覺得這是因為編劇歷史水平不合格造成的。
歷代造反的人還真沒幾個種田的人,不是黑社會老大就是遊民,要不就是走私團伙、邪教份子或者前朝軍人、官吏,真正農民造反者幾乎沒有的。
我簡單為大家梳理一下歷代造反人的出身,從秦朝開始。
陳勝、吳廣:傳統敘事都認為陳勝、吳廣是貧民出身,然而根據《史記》我們可以知道,陳勝、吳廣擔任的是九百更卒的“屯長”,這個屯長可不是隨隨便便什麼人都可以當的;《陳勝傳》注:“人所聚日屯,其為長,帥也。”即一屯之主將或統帥,是秦代軍隊中的下級軍官,屬於秦二十級爵位中的第五級爵位大夫,職棒是二百石,是僅次於縣尉,這樣的高職怎麼可能讓貧民擔任?更何況根據秦律,當官為吏必須有爵位,而秦朝制度,基層官吏是由豪帥擔任的,不會隨隨便便從間左貧民中隨意挑出充任,一般貧民也沒有資格任任何官職。
另外,陳勝有冠還有字,秦末另一個豪傑劉邦,儘管他的家族家產超過了十萬錢,但是他可是沒有字的。
這一切充分說明陳勝、吳廣絕對不是普通貧民,很有可能是土豪。
劉邦:這就更簡單了,劉邦是亭長出身,同樣根據秦律,能擔任亭長這一級別的都不是窮人,能當小吏的,家產最少要有十萬錢;更何況,根據《史記》記載,呂公避禍沛縣,放著老朋友沛縣縣令不求,專門把女兒嫁給劉邦,由此可見劉邦在當地的威望;另外根據學者考證,劉邦曾經做過張耳的門客,在大梁待過很長時間,屬於沛縣很有點辦法的這麼一個人,所以蕭何這些沛縣高級官吏才會主動和劉邦打交道。而且劉邦自己還收攏了一群遊俠、混混,怎麼可能是“種田”的人?
項羽:楚國大貴族出身,八輩子和種田沒有任何關係。
西漢末年大起義裡固然有不少貧民被裹挾,但是劉秀這樣的宗室難道是“種田人”?
東漢末年張角兄弟可是道教早期派別太平道的創始人,他們肯定不是“種田人”。
唐末黃巢起義,黃巢是私鹽販子,在鹽鐵專賣的封建王朝時代,鹽稅是一個王朝朝廷的重要收入,歷朝歷代對販賣私鹽打擊都非常嚴厲,不光主犯殺頭沒跑,動輒還會株連全族,所以在古代,私鹽販子和今天金三角毒販差不多,沒有自己的小型武裝團伙就別販賣私鹽。所以,黃巢更接近劉邦那樣的黑社會老大。
元末朱元璋是和尚出身、明末李自成是驛卒出身,張獻忠是邊軍出身、晚清洪秀全是邪教投資,楊秀清是燒炭工的頭兒。
反而真正“種田人”沒幾個造反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劉邦的哥哥,劉太公早前經常辱罵劉邦,原因就是劉邦不像他大兒子一樣老老實實做一箇中小地主,而是遊手好閒;朱元璋的哥哥也是本分種田人,結果元末饑荒寧願餓死也沒敢造反。
明清時期,根據學者統計,四川與江南地區是佃戶最多的地區,但是這兩個地區儘管時不時爆發抗佃風波(佃戶與地主勞資衝突,甚至武力衝突),但是明清兩代接近六百年,幾乎任何一次抗佃衝突中,農民打出了“造反”的旗號,四川和江南地區一直是明清最穩定地區。
那麼為什麼大家一提到起義就覺得是種田人造反呢?
我們這裡不考慮政治敘事的原因,只從歷史事實而言主要因為歷代造反無不裹挾貧民,雖然領頭者多是豪強地主、黑社會頭子、邊軍遊民,但是畢竟最多的還是貧民。
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在自述裡詳細介紹了太平天國是如何裹挾普通貧民的:
“臨行營之時,凡是拜過上帝之人,房屋具〈俱〉要放火燒之。家寒無食之故而隨他也。”
說回這個不靠譜的問題,硬要解釋的話只能說歷代造反時,商人比農民有錢,消息靈通,所以他們會提前離開高危區域;而普通農民既沒有足夠的財產,也沒有足夠的信息來源渠道,對危機茫然無知,不但沒有跑路的能力,也沒有意識,只能等到“起義軍”放火燒屋後被“起義軍”所裹挾了。
克羅採和春天
有句話說的好:往上數三代,大家都是農民!
中國曆代都是農業大國,農民是國家主力和基礎階層。誇張的說,古時候的中國人,不是種田的,就是僱人種田的。就算是明清時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是,這些"準資本家"依然熱衷於買地當地主!
可能是“鄉土觀念”和“傳統價值觀”影響,中國人骨子裡就離不開土地。現在都想買房子,也是這種心理。沒有自己的一塊落腳地,中國人感覺不踏實。
直到2001年,農業人口依然佔我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三,達到九億多。
也是因此,歷代造反,都離不開農民。
農民運動一直貫穿於中國兩千年封建文明史,從陳勝吳廣起義,到毛主席的“農村包圍城市”,都是以農民為根基。
孫中山為什麼會失敗?因為他依靠的是清末民初時期不成熟的資產階級。中國的資本家只是列強的小弟,他們不可能打敗列強,成為中國的統治階級。
中國的資產階級屬於畸形中發展起來的。在缺少國家機器的保護下,中國的資產階級不可能發展到能撐起國家經濟命脈的地位。也是因此,民國的經濟命脈其實還是農業。
毛主席精準的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走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果然,城市的資本家在面對農民階級的攻勢時,變得很脆弱。三年,蔣介石就敗退臺灣了。
勇戰王聊歷史
嚴嵩雖是大奸臣,但這句話是至理名言。
為什麼歷代造反的都是農民?
我們用十個階梯式反推法演繹一下就清楚了:
1、農民為何要把腦袋別褲腰帶上造反?因為活不下去了,凡正是個死,不如鋌而走險賭一把。
2、農民為何活不下去了?因為吃不飽肚子會餓死。要麼天災“人相食”,要麼人禍“鋌走險”。中國古代以農為本,是十年九災或三年一小災五年一大災。
3、天災~政府難道不救濟嗎?一是古代社會的政權組織只建立到縣一級,廣大鄉村都是利用宗族關係管理的,比如族長、里正就是土皇帝。官府救助體制不健全難以到位。
4、大災之年民間的救助怎麼搞?大戶人家支鍋熬粥放舍飯只是臨時的應急,政府開倉放糧幾無可能。大多時候是大戶人家(大中小地主)放高利貸給本地災民。比如,地主王老三給佃農李四或貧農劉五借糧食300斤,這是有利息的,一年之後,李四劉五要連本帶息信還600斤。這叫驢打滾,古來成例,純屬自願。為了全家老少能活命,李四劉五沒有多選題,刀山也得上。
5、李四劉五能還得上?肯定還不上。大災之後,一年災害三年免疫,寅吃卯糧,還要種籽等。一年的天災要三年的功夫去賺收回來。如果老天爺蠻不講理,連年天災~比如天旱水澇呢?
6、還不上怎麼辦?地主家有專門催收債務的家丁。一警告二威脅三武力。一幫地皮二桿子暴力催貸者天天上門騷撓,今天往院內扔石頭,明天砸窗戶,後天點草垛,李四劉五能過片刻安寧生活吧?不能。怎麼辦?家有兩畝祖傳薄田,抵頂吧!這時候,一畝薄田的定價權在債權人地主手中,債務人沒得選,幾乎是被掠搶;沒有薄田怎麼辦?黃世人與喜兒的悲劇就會上演。賣兒或賣女頂帳。即使這樣,帳還是不夠抵。
7、李四劉五成了真正無產者,或負債的無產者。出路在哪?兩條路:要麼舉家外出乞討,成為真正無家可歸的流民;要麼鑑定賣身契,祖輩給地主家做長工。
8、李四劉五甘心嗎?十萬個不甘心。在乞討的路上,會發生十萬種可能性,只要誰能給口飯吃,就會跟上走,比如上山當土匪,比如加入李自成的隊伍,等等。那麼在地主家當長工呢?被剝削被壓榨被欺負,牛馬般的勞作,忍辱苟活,如遇上一個周扒皮式的東家,脫層皮是肯定的。家無過夜之糧,居為草茅之所,貧病交寒,他們,只是會說話的工具,在死亡線上掙扎。
9、如遇天下風雲有變,柴草遇到火星就會自燃,火遇到風就會燎原。李四劉五們會率先響應,造地主的反,革地主的命。為了生存,或改善生存。因為他們什麼也沒有,只有小命一條,還不如賭一把撞大運,萬一運氣好,可能會吃的飽一些活的更好些。天下億兆萬民,象李四劉五者有多少?數不清。
10、說到底,種田的農民為何會造反?是民間高利貸也。是高利貸逼的農民沒法活了。所以歷朝歷代都嚴打民間高利貸。象唐朝就明確了高利貸的利息標準。宋代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中,就有政府貸款濟農的內容,意在抑制民間高利貸。可惜被歪嘴和尚念歪經了。
我本狂草人
《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隱喻深刻,是現實主義的歷史劇。凡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嚴嵩說:“歷代造反的都是種田人,沒幾個經商的去造反。”表面聽起來很合理。
的確,在農耕文明裡,土地是第一生產資料!歷代王朝的最終崩潰都與”土地兼併”有關!而失地的農民最終成為流民。最後為了口吃的,鋌而走險!成功之後自己又變成一個新的”地主”,開始著繼續兼併土地的生意。
但是這看似合理的言論背後,卻混淆了一個客觀事實。
那就是農民為什麼要造反?嚴嵩在這裡的商人是現實意義中的那種走街串巷的下九流商人麼?其實是指的是織造局這樣的官商。在農耕文明裡這樣官商所扮演的究竟是什麼角色?
嘉靖同意嚴嵩的”改稻為桑”,根本原因並不在於大明重農抑商,國庫收支無法平衡。而在於他希望通過嚴黨的”大貪”實現自己內帑的富足,令其有銀子去修道煉丹!
而所謂的“改稻為桑”從表面看起來,那簡直就是國家資本主義,另一種形式的“羊吃人”運動,雖然骯髒,但是那就是進步啊。
但“改稻為桑”假設了一個前提,那就是海外有個一千萬兩白銀的穩定市場。現在所需要的是浙江每年能產出穩定的絲綢供應。而且這個供應條件是必須由官辦的絲綢公司來負責生產供應,以達到海外市場對絲綢的要求。
從這個嚴嵩假設出來的合理模型中,嘉靖看到了巨大的希望。但是嚴嵩本人相信這一套嗎?顯然是不相信的。他的真實目的,其實就是借“改稻為桑”的名義,讓江南的富豪們大肆圈佔土地,實現土地兼併,把原本的自耕農變成失地農民,從而變成自己的佃農。而嚴黨趁機在裡面大肆撈取銀子。
嚴嵩很明白只要能撈到嘉靖心中額外得100萬兩,這事就能輕鬆過關。而其餘數以百萬計的銀子則可以都撈進嚴黨的口袋。
原來“改稻為桑”只不過是個幌子,看起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經濟模式其實就是一個幌子,本質還是通過兼併土地來賺錢。
所以再回到嚴嵩那句話,你還覺得合理嗎?種田人為什麼要造反?那是因為失地沒法活了才挺而走險。而土地去哪了?正是被嚴嵩嘴裡這種以“商人”之名,兼併老百姓土地的人侵佔去了。“改稻為桑”是典型的假借從商之名,去侵害農民利益的巨大陰謀!
炒米視角
不管是哪個朝代,造反的風險都是最大的:不成功,只能死。
有這樣的巨大的風險,造反當然要有足夠的理由才行。為什麼都是農民造反,沒幾個經商的造反呢?很簡單,經商的沒有理由去造反。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種田的老百姓一直以來都是佔據大多數。再加上統治者打壓商業發展,古代真正的生意人所佔的比例很小。
人少,自然無法成為造反的主力。
還有,種田人造反的最重要原因是什麼?吃不上飯了。
土地就是老百姓的命根子,一旦離開土地,或者稅負過重,老百姓的就只能等死。所以,等死不如造反。
但是商人不一樣,商人並沒有捆綁在土地上。商人的社會地位確實不高,但是他們的生活條件並不差。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古代商人到不了被逼死的地步。
更為關鍵的是,從宋朝開始,商人已經慢慢的開始進入朝廷,或者和官府形成密切的關係。
明清時期,有錢的商人培養自己的孩子進入官場,朝廷需要錢的時候,商人還可以直接“買官”。所以,商人實際上已經進入了統治階級。
比如明末著名的“東林黨”,代表了當時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強的利益,反對朝廷向工商業者收稅,並藉著崇禎帝清除魏忠賢勢力的時機,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稅種的稅負……
東林黨人為了商人爭取最大利益,讓朝廷的稅收都壓在農民身上,於是農民更活不下去了,只能造反……
所以,經商的完全沒有必要造反。
七追風
老老實實的種田人是餓死了也不敢造反的,敢帶頭的都是有些頭腦,不太安分守己的像劉邦那樣的混混。你說他是農民,他整天吊兒郎當不種地,說他不是農民,他爹他哥哥都是種地人。所以說,敢造反的是農民中的不安分者!他們有的因為不想辛苦種地而去謀個一官半職,或者幹起了走私,有的因為天災人禍而活不下去成了流民。最後起家時都已經不是正經的農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