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前蘇聯的軍力有多強,爲何會讓德國充滿危機感?

宜男


這個問題,如果用後來學者的數據表分析來解讀的話,可能太過上帝視角。而我覺得,蘇德戰爭前德國與其說是感受到蘇聯軍力的危機感,倒不如說是政治的危機感,要解讀德國人的情感,就從他們本身對蘇聯實力的估計和感受入手。

所以說,德國不能精準知曉蘇軍的軍事力量和生產能力,他們的危機感來自於政治和領土兼併的矛盾。

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蘇聯人趁機佔領了波羅的海國家,


並於1939年11月30日向芬蘭發動進攻。他們同時趁著德國軍隊在西歐作戰的時機,強迫羅馬尼亞放棄了比薩拉比亞的領土,而這促使後來希特勒在1940年8月30日宣佈對羅馬尼亞主權提供保證。

豬隊友意大利在此時扮演了催化劑的作用,將緊張的政治形勢點得俞燃俞旺。意大利單方面的對希臘宣戰,而這不僅使得佛朗哥對軸心國集團採取了後來的消極政策,同時也使得軸心國集團和蘇聯在巴爾幹的利益糾紛走上明面的舞臺。

在這種形勢下,德國邀請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訪問柏林,但是蘇聯的要求在希特勒看來實在是不能再忍受下去了——

1.將芬蘭劃入蘇聯的勢力範圍。

2.就波蘭的未來前途問題達成諒解。

3.承認蘇聯在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利益。

4.承認蘇聯在達達尼爾海峽的利益。

這些政治領土上的危機感是最高統帥部和希特勒更能感受到的。而他們明顯卻是低估了蘇聯的軍事力量和工業潛能。就像後來哈爾德自己在日記中寫到的那樣——原本預算蘇聯只有200個師,後來發現僅查明番號的就有360個。而德國自己當時有205個師,能用於東線戰場的只有145個。

與總參和希特勒等人的躊躇滿志相比,真正感受到蘇聯軍事壓力是古德里安等負責一線作戰的將領。就像後來學者們在研究“大雷雨計劃”時總結出的那樣——蘇聯不相信德國有膽子在1941年的那個時刻就攻擊自己,而德國反過來也不相信蘇聯敢於主動向自己進攻。

蘇聯人扮豬吃老虎的本領很強,看古德里安的一件記事。

1941年的春天時,希特勒准許一個俄國軍事代表團參觀德國的坦克學校和製造廠,並且下令一切開放。在參觀到德國人的IV型坦克時,蘇聯人一直糾纏不休,不相信這就是當時德國人最好的坦克,最後德國的兵器局軍官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俄國似乎已經有了比我們更重更好的坦克。”直到1941年7月底,看到了蘇聯人的t34後,他們才算是看到了謎底。


大唐安西節度使


希特勒在請求古德里安擔任裝甲兵總監以重建德軍裝甲部隊時,曾對古德里安說到:“假使我在戰爭發起前便直到你的書中對於蘇聯軍力的估計是事實的話,我就不會進攻蘇聯了”。當時古德里安的書中對蘇聯裝甲部隊的估計是至少擁有一萬輛坦克,希特勒對此深感不信,然而在戰爭爆發之初斯大林給丘吉爾的信中向其坦承蘇聯當時擁有的坦克達24000輛之多。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德國的高層對於蘇聯的軍事實力缺乏一個客觀真實的認識,對蘇聯軍力過低的判斷直接導致了德國輕率的下達了侵蘇的決定。所以德國並不是因為蘇聯有多強才決定進攻它,相反的是認為蘇聯的軍事實力不強才決定進攻的。不過對於蘇聯的潛在戰爭能力德國有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們都認為隨著時間的延長,蘇聯的軍力會越來越強,甚至超過德國。

也正是對於蘇聯的潛在戰爭能力的憂慮才促使德國最終決定在蘇聯還不夠強大時先發制人,利用一次快速的突襲摧毀蘇軍大部分的軍隊,使其無力同德國抗衡,進而迫使英國聯合蘇聯對抗德國的希望破滅,不得不同德國選擇和平。



事實上德國對蘇聯的軍事實力的估計都不到蘇聯真實軍力的一半,假使德國一開始就深知蘇聯強大的軍事實力,那麼就不會選擇同蘇聯開戰了,而是儘可能的締結德、蘇、意、日四國同盟了,至少在打敗英國之前,德國不會考慮同蘇聯開戰!


小小狼王


其實,由於蘇聯之前的內部大清洗,很多人都對蘇聯產生誤解,覺得蘇聯已經外強中乾,連張學良都覺得蘇聯可打而發動中東路戰爭。之後,蘇聯德國瓜分波蘭後,蘇聯又發動冬季戰爭,入侵芬蘭,屆時芬蘭全國人口330萬,軍隊人數3.3萬。結果蘇聯在那傷亡20.7萬人(官方數字),後赫魯曉夫回憶說實際傷亡上百萬。那是什麼概念?算是坐實了外強中乾的名頭,所以德國才敢雙線作戰,並叫囂聖誕節前結束戰爭。

題主所言的充滿危機感,當時只存在於駐蘇代表及研究蘇聯的學者中,帝國大部分人都覺得蘇聯可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