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前苏联的军力有多强,为何会让德国充满危机感?

宜男


这个问题,如果用后来学者的数据表分析来解读的话,可能太过上帝视角。而我觉得,苏德战争前德国与其说是感受到苏联军力的危机感,倒不如说是政治的危机感,要解读德国人的情感,就从他们本身对苏联实力的估计和感受入手。

所以说,德国不能精准知晓苏军的军事力量和生产能力,他们的危机感来自于政治和领土兼并的矛盾。

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人趁机占领了波罗的海国家,


并于1939年11月30日向芬兰发动进攻。他们同时趁着德国军队在西欧作战的时机,强迫罗马尼亚放弃了比萨拉比亚的领土,而这促使后来希特勒在1940年8月30日宣布对罗马尼亚主权提供保证。

猪队友意大利在此时扮演了催化剂的作用,将紧张的政治形势点得俞燃俞旺。意大利单方面的对希腊宣战,而这不仅使得佛朗哥对轴心国集团采取了后来的消极政策,同时也使得轴心国集团和苏联在巴尔干的利益纠纷走上明面的舞台。

在这种形势下,德国邀请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访问柏林,但是苏联的要求在希特勒看来实在是不能再忍受下去了——

1.将芬兰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

2.就波兰的未来前途问题达成谅解。

3.承认苏联在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利益。

4.承认苏联在达达尼尔海峡的利益。

这些政治领土上的危机感是最高统帅部和希特勒更能感受到的。而他们明显却是低估了苏联的军事力量和工业潜能。就像后来哈尔德自己在日记中写到的那样——原本预算苏联只有200个师,后来发现仅查明番号的就有360个。而德国自己当时有205个师,能用于东线战场的只有145个。

与总参和希特勒等人的踌躇满志相比,真正感受到苏联军事压力是古德里安等负责一线作战的将领。就像后来学者们在研究“大雷雨计划”时总结出的那样——苏联不相信德国有胆子在1941年的那个时刻就攻击自己,而德国反过来也不相信苏联敢于主动向自己进攻。

苏联人扮猪吃老虎的本领很强,看古德里安的一件记事。

1941年的春天时,希特勒准许一个俄国军事代表团参观德国的坦克学校和制造厂,并且下令一切开放。在参观到德国人的IV型坦克时,苏联人一直纠缠不休,不相信这就是当时德国人最好的坦克,最后德国的兵器局军官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俄国似乎已经有了比我们更重更好的坦克。”直到1941年7月底,看到了苏联人的t34后,他们才算是看到了谜底。


大唐安西节度使


希特勒在请求古德里安担任装甲兵总监以重建德军装甲部队时,曾对古德里安说到:“假使我在战争发起前便直到你的书中对于苏联军力的估计是事实的话,我就不会进攻苏联了”。当时古德里安的书中对苏联装甲部队的估计是至少拥有一万辆坦克,希特勒对此深感不信,然而在战争爆发之初斯大林给丘吉尔的信中向其坦承苏联当时拥有的坦克达24000辆之多。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德国的高层对于苏联的军事实力缺乏一个客观真实的认识,对苏联军力过低的判断直接导致了德国轻率的下达了侵苏的决定。所以德国并不是因为苏联有多强才决定进攻它,相反的是认为苏联的军事实力不强才决定进攻的。不过对于苏联的潜在战争能力德国有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都认为随着时间的延长,苏联的军力会越来越强,甚至超过德国。

也正是对于苏联的潜在战争能力的忧虑才促使德国最终决定在苏联还不够强大时先发制人,利用一次快速的突袭摧毁苏军大部分的军队,使其无力同德国抗衡,进而迫使英国联合苏联对抗德国的希望破灭,不得不同德国选择和平。



事实上德国对苏联的军事实力的估计都不到苏联真实军力的一半,假使德国一开始就深知苏联强大的军事实力,那么就不会选择同苏联开战了,而是尽可能的缔结德、苏、意、日四国同盟了,至少在打败英国之前,德国不会考虑同苏联开战!


小小狼王


其实,由于苏联之前的内部大清洗,很多人都对苏联产生误解,觉得苏联已经外强中干,连张学良都觉得苏联可打而发动中东路战争。之后,苏联德国瓜分波兰后,苏联又发动冬季战争,入侵芬兰,届时芬兰全国人口330万,军队人数3.3万。结果苏联在那伤亡20.7万人(官方数字),后赫鲁晓夫回忆说实际伤亡上百万。那是什么概念?算是坐实了外强中干的名头,所以德国才敢双线作战,并叫嚣圣诞节前结束战争。

题主所言的充满危机感,当时只存在于驻苏代表及研究苏联的学者中,帝国大部分人都觉得苏联可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