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一醫生錯將收禮單發工作羣被通報批評,你認爲這種做法可以制止醫生收禮嗎?

丿ZouJunWei丶


這件事,必須讓它火起來!

從清單中記錄數字來看,這一頁紙上現金加禮品的總金額不下於四、五萬!整個小冊子的金額,肯定大於五萬,至於具體數字,大家可以想象。


而我國《刑法》第163條規定,犯公司、企業、其他單位人員受賄罪,受賄數額較大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受賄數額巨大的,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

而醫院給這位醫生的處分,顯然不是因為這位醫生收受了病人的禮品,而是因為對這位醫生不小心洩露自己收受賄賂事實的警告!讓這位醫生以後小心一點,以後要保管好這些信息,不能輕易的洩露給別人知道!


不然的話,醫院該立即開除該醫生,並且通知司法機關來調查此事!為什麼醫院不敢這樣做?相信醫院大家都很都清楚!


姜丁粽子


單從數額上看已經屬於嚴重了,幾萬的的收禮清單已經說明問題了,如果這個禮收了,還做出如此詳細的類目清單,這從性質上已經變質了,我們中國人人情往來的的事情也算是一個傳統,有些土特產之類的倒也情理之中,畢竟如果是病人家屬也確實難免有感謝醫生的情況發生,並且這種也屬常見。

但收重禮則就脫離了事情的本質了,這有可能是受賄,也有可能是一份多人分成的禮單,再者從該醫院的處理方式來看,很大程度上存在一種得過且過,大事化小的感覺,筆者不是懷疑該醫院是否存在大面積收紅包的這種現象,但實際上也不由不讓人感到懷疑,畢竟現在收受紅包是嚴厲打擊的行為。

輕則失業,重則追究刑責的,在如此高壓背景下,該醫院卻是輕輕翻過的做法,試問這個醫院的紀檢委到底對這一事件的認識到底是什麼樣的!要知道這樣的事情一曝光,肯定是招致社會輿論的非議的,這樣的輕率且無關痛癢的一通報,是在考驗群眾智商麼?我們不是懷疑一切,而是這樣的做法值得懷疑。


長安小師爺


收禮我不感到奇怪,能收到禮,這是本事,也是價值體現,這不是問題。

我感到討厭的是,你收禮就收,但是第一,你別總說自己多廉潔,第二你別去曬你的禮單,第一你有點裝大象,第二你有點太傻逼。

我很討厭總有些人裝聖母,這很不好。其實做婊子有做婊子的感覺,當貞婦有當貞婦的純潔。一個享受肉體上的快樂,一個享受精神上的快樂,不要又當婊子又想當貞婦,這樣很不好。

對於這件事,我只能說,現在醫生真牛逼,一個節慶的禮金可能就是很多人的年薪。 天天說醫生廉潔的又被打臉了,其實,能收到禮也是本事,就好比妓院的頭牌,客人上的多,賺的多,絕對是本事一樣。

但是,當婊子就要當好婊子,就不要總想著當貞節烈女,不要總想立貞節牌坊。 我覺得這不是個案,只是暴露出來的案例而已,醜事人人有,不露是高手。

媒體報道,汕頭市中心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黃某錯將自己中秋節的收禮清單發到微信工作群內,涉及多種高檔禮品及數萬元現金。網傳醫院對其行政記過,並通報批評。


韓東言


這不過是中國人,尤其是有一定地位和資源的涉公人員的“日常”。

當然,“日常”並不意味著“正常”。

這下,手滑自我曝光了,就更不正常了。

但是,沒有曝光的就是沒有嗎?

或者說,這就是社會生態。


掙脫枷鎖的囚徒


有媒體報道,汕頭市某醫院一科室主任,因錯將自己中秋節的收禮清單發到微信工作群,引發輿論關注。據悉,“清單”中涉及多種高檔禮品及數萬元現金,真所謂想象的“潘多拉魔盒”被打開,一切由此隕落。

我們暫且不論涉事醫生的“是非”,就“收禮”(非正常收禮,帶某種交易的可能)本身而言,似乎在當下的社會中已經早已普遍。求人辦事“事兒未半,禮兒先到”早已成為一種“潛規則”,無論是“商業交易”,還是“官場現行”;無論是“醫患交互”,還是“師生幫扶”。或多或少,都會被“收禮”扭曲。

事實上,“送禮”和“收禮”如若只是一種交往和人情,應該是一種很美好的存在。只是,一旦將“禮品來往”功利化,很多事情就徹底變味兒。為商者變得張狂,為官者變得貪心,為醫者變得慵懶,為師者變得功利,總之黑白顛倒,美好的模樣都被非正常的“禮尚往來”給殺死。

不過,這種邏輯之下,“送禮者”多是下級或是“求人者”。與此同時,“收禮者”便是上級或是“辦事者”。總之,“收禮者”為“送禮者”開後門,走捷徑。彼此命脈統一,利益捆綁,真所謂“榮枯相伴,不離不棄”。

當然,我們很清楚,在他(她)們的“禮尚往來”(非正常)中,蘊藏著很多危機。無論是“送禮”,還是“收禮”都潛藏著很多實質性的扭曲。所以,無論是“送禮方”,還是“收禮方”都會有一本“關係賬單”,裡面記載著各種不為人知的“禮尚往來”。

就如“收禮清單發錯工作群事件”中的科室主任,從某種意義上,應該是“禮尚往來”的獲利者。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被“禮尚往來”無情的捆綁。坦白講,“收禮”是要辦事的,要不然收什麼禮。於是,記清楚“禮單名目”就顯得尤為重要。

所以,以“收禮清單發錯工作群事件”為引子,結合民間“禮尚往來”的習俗,我們有必要探討一下“禮單日記”和“市井規則”的形成,以此直面“關係之外”的人情,以及“利益驅使”下的幽暗。

其一:用“形式主義”填補“關係羸弱”本就是牽強附會。

撇開“行賄”、“受賄”意義上的“禮尚往來”,就生活中的“形式主義”送禮或收禮,基本上也是較為羸弱的。比如七大姑、八大姨之間的來往,基本上還是維持著“鄉土社會”時期的關係模式。人們平日裡基本上無交流,只有逢年過節,紅白事宴,才會相逢。

過節當然就會“送禮”,一般是晚輩給長輩送。但這裡面有個微妙的插曲,雖然是晚輩給長輩送禮,但也是晚輩子女之間的“互送”,本質上講也是“誰家也不欠誰家的”,這種情況下,但凡某一方的子女出現懈怠,就會引發關係破裂。

所以,很多時候,要是以實質性交往看關係鏈,民間的很多關係真的是“不堪一擊”。有時候,哪怕是“隨禮”少一百元,“送禮”少一盒蛋糕,就可能導致關係破裂,著實讓人感到無力。這就是為何,西方社會對東方社會中的人情禮往比較看不上,就是因為滿嘴主義,一肚利益。

其二:非正常的“禮尚往來”都是私底下運行,但是目的性卻很強。

一般而言,非正常的“禮尚往來”都是見不得光的,也正如“收禮清單發錯工作群事件”中的科室主任一樣,因為“禮單”敗露而被討伐。事實上,討伐的原因,並非因為敗露本身,而是因為“禮尚往來”的不合法。

但是,在我們所處的大環境中,這種潛在的“禮尚往來”較為普遍時,就好像本質變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敗露。當然,這種“禮尚往來”還是比較功利的,目的性的。無論是“送禮者”,還是“收禮者”,都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

“收禮”如果不辦事,自然就會被“抓把柄”;“辦事”如果“不送禮”,好像就不怎麼踏實。這種較為心虛的處事邏輯,已經越來越嚴重,正被人們所實證,也被人們所厭惡。只是,在人們可觸及的範圍內,又顯得無可奈何。

其三:熱衷“記錄禮單”,多半是怕“物化”的關係破裂。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紅白事宴的禮單都見過,就是記錄各家隨禮的一本帳。表面上看,是為了給“隨禮者”一個名分,但本質上還是為確切“物化的的關係”。因為,人們很清楚,如若禮單記不清楚,在未來的關係互動上,很容易留下話柄。

簡單來說,別人給你“隨禮”,你沒有記住,在之後的“回禮”中就容易出現不對等。雖然,人們常講“禮不重要,重要的是情誼”。但是,絕大多數人,真的是很看重禮數的,但凡有差池,就會顯得不高興,或者日後薄涼。

這種邏輯的作用在非正常的“禮尚往來”中,就可能是手中的把柄,“不辦事”有可能遭到反撲。所以,如“收禮清單發錯工作群事件”中的科室主任,在某種意義上“記錄禮單”,就是為釐清關係,也是為防止敗露。

只可惜,該敗露的終究敗露,雖然人們將“錯發”看作是觸發的源頭,但本質上的敗露,還不是因為“禮尚往來”的“不正常”?或許,類似的“科室主任”還有很多,但這不代表這位科室主任就是“無辜的”。當然,作為全社會,更應該思考的是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兒。


姬鵬


醫生錯發收禮清單,“手滑”源於沒節操。“醫生錯發中秋收禮清單”事件引發熱議,僅從該醫生“手滑”可以判斷,他在醫務工作中不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因為他為“醫得”丟了“醫德”,還有什麼節操可言?

在上述清單中,黃醫生所收的禮物包括中華香菸、海參、軒尼詩、杯莫停等各種高檔禮品,光現金部分不低於38000元,收禮總價值超過10萬元。黃醫生非常細心,不僅記錄下了所收禮品的種類和名稱,還記下30多個送禮人的名字。

僅僅一箇中秋節,就能收到價值十萬元的禮品,那麼,一年下來,黃醫生豈不是收禮收到手軟?所謂“吃人嘴軟,拿人手短”,黃醫生收了這麼多禮品,還記下送禮人姓名,難道不用回報嗎?作為科主任,黃醫生想必有權力回報,具體的方式不得而知,但肯定能讓送禮者覺得,送禮送得有價值,否則,誰還會送?

既然送禮就能區別對待,優先對待,那麼,毫無疑問,那些不送禮的患者,就沒有資格享受這位黃醫生以及他所管科室的熱情服務,甚至付出比送禮大得多的代價。只有這樣,才能體現送與不送的區別,才能“倒逼”患者送禮。

作為以救死扶傷為天職的“白衣天使”,黃醫生把白大褂當成了藏汙納垢的面具,他昧著良心收禮,不惜犧牲廣大患者的健康和利益。他沒有因此感到愧疚,反而沾沾自喜,樂此不彼。對這種抹黑醫生整體形象的“老鼠屎”,黃醫生所在的醫院並不想“清理門戶”,只是給予他行政記過處分而已。這種罰酒三杯的做法,根本起不到震懾作用。

事實上,黃醫生收禮超過十萬元,已經涉嫌受賄罪,醫院應該把他扭送公安機關才對。當地紀檢部門也應該積極介入,不僅要徹查黃醫生,還要順藤摸瓜,把其他收禮者一網打盡。

近年來,醫患矛盾愈演愈烈,說到底,問題出在醫生而非患者身上,而醫生的問題又出在“醫德”上。可是,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就醫德談醫德,無法解決問題。破解醫患矛盾的根本出路在於,一方面,建立科學的收入機制,讓醫生不必為了維持生活而不惜昧著良心撈錢。另一方面,在保障“醫得”的同時,嚴格規範醫德建設,以零容忍的態度,嚴肅查處高價藥、過度醫療、吃回扣、收紅包等敗壞醫德的行為,從而扎牢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制度籠子。


李蓬國一針見血評論


這個無解,真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ea24ed6211436eea9ea82da77a4f8bc9\

村野美食


汕頭附一當年就我爸住院時,給醫生送的禮品絕對價值五位數!!醫患矛盾,說白了就是這麼來的。不給管你死活,給了也是看天死活!不知道李老先生看到會作何感想?他是為潮汕謀福祉的人,願他長命百歲


斯哥哥6


說實話,有些患者真心實意的想感謝感謝醫生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有個事實也不能不說說的,送禮了送卡了就會很快的安排做手術的!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潛規則的!身邊的朋友好多的都是這樣子做的!沒有好辦法制止醫生收禮的!!!


聖山一佛尊天法師


∵我認為收禮是人之常情。關健是你有疾病到醫院找醫生,也著收禮這就不行了。這是習慣了嗎?我曾經有體驗過,算是地方腐敗,希望不能不要再習慣了吧,將心比心,有點點小錯誤也就算了吧,還要“為人民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