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文化人的徐无闻,他的书法作品往往表现的比较内敛和细腻

徐无闻(1931年---1993年),名永年,字嘉龄,三十后更字无闻,四川成都人,毕业于四川大学。我国著名的学者型书法家、篆刻家和书法教育家。徐无闻以其学识渊博,修养全面,人品高尚而享誉书坛。为中国书法界的一代大师,生前为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古典文学研究室主任,兼作唐宋文学、书法篆刻两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评审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文联常务委员、重庆印社名誉社长。

作为大文化人的徐无闻,他的书法作品往往表现的比较内敛和细腻

徐无闻先生是位学问家,也可称文人,文人多偏内敛性格,故写出的字往往在内敛和细腻上下功夫。徐无闻的篆书就是这样,他将篆书的“静”推上了一个新层次。

作为大文化人的徐无闻,他的书法作品往往表现的比较内敛和细腻

徐无闻的特色书体是篆书,他对于先秦春秋战国文字多有研究,并擅以1974年以后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器文字入书,中山王器的字体修长,极富装饰色彩,下垂笔多用悬针竖为之,很具清新流畅之美。

作为大文化人的徐无闻,他的书法作品往往表现的比较内敛和细腻

徐无闻的篆书几乎就是王器文字的翻版,更主要是他将那种线条的洁净、劲利、匀称推上了极致,夸张说即使用放大镜观看线的两侧都是光洁度极高的,达到“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少”的程度。

作为大文化人的徐无闻,他的书法作品往往表现的比较内敛和细腻

这种圆洁劲利的用笔虽然在书法历史中并不鲜见,但是当我们欣赏到这种入木三分的线条时还会深吸一口气,目光立刻不想从上面移开而专注欣赏起来,那线条有股向内的渗透力,至于结构没有创新。

作为大文化人的徐无闻,他的书法作品往往表现的比较内敛和细腻

篆书古来亦有铁线篆、玉箸篆,徐无闻的篆书与铁线篆和甲骨文的用笔相仿,或许他的会更精一些。但是由于这种线条极细、极精,当他达到一个精妙的顶点时就再也没有继续开拓的可能,用笔越精细、结构越完善、风格越突出与预定的用笔、风格轨道越精确也就变得无任何新意,故此我一直认为,结构匀称笔致细腻的小篆和一些大篆用笔,其风格开掘近于饱和几乎没有什么出新的可能,这种匀称精美的篆书只适合文人们的笔墨消遣。

作为大文化人的徐无闻,他的书法作品往往表现的比较内敛和细腻

如果欲求得新变则必须将线摆动起来,结构也进行变化。创作的目的不是仅仅建立一种固定化的风格框架矻矻终生而是用情感、精神来融塑风格框架,使之成为“活”的东西。在艺术家的一生创作中,风格框架永远没有绝对定型之说。如果在其中排除了精神因素,那么必将成为死的东西。

作为大文化人的徐无闻,他的书法作品往往表现的比较内敛和细腻

当代石开、赵山亭、崔学路等书家的篆书创作呈现出鲜活的生命运动特征,他们抓住了篆书创作真实的一面。1974年,在河北省平山县发掘出中山国重要遗址以前,书法界对于这种中山王体风格的书法几乎没有人可以写,虽然一些钱币文字、篆刻作品、古器物上的少数刻字有类此风格者,但毕竟太少太不成系统。

作为大文化人的徐无闻,他的书法作品往往表现的比较内敛和细腻

而当书家占有先机较早书写某类出土文字并把它当成展示自我个性的招牌时,结果多不理想。因为这仅仅是临摹,即使稍有不同由于取法的单一性,也不可能创造出具有很高艺术创新价值的作品来。

作为大文化人的徐无闻,他的书法作品往往表现的比较内敛和细腻

这就如同书法界总有人想找一本风格偏激的、自己感兴趣的碑帖死死临习而欲获得成功一样,这是艺术上懒惰的表现。

作为大文化人的徐无闻,他的书法作品往往表现的比较内敛和细腻

我认为书法风格的创建就如填空,已经被人占据的风格空白我们就没必要再去争了,我们要做的是别人没有占据的地方,而历史越往后发展被占有的风格空间就越多,可开掘的就越少,对于这种精美篆书的创作只能当做漫长习书中的一个过程而不可当做终极目标。

作为大文化人的徐无闻,他的书法作品往往表现的比较内敛和细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