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這樣都能掙錢,每個人天生都會,別說不告訴你


每個新生嬰兒降臨與這個世界打的第一聲招呼就時“哇哇"的哭聲,哭可以說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也是一種感情的宣洩。在某些地區,尤其是在農村,有些人把哭這種與生俱來的本能當成一種職業來發展,同時還給她們帶來了不菲的經濟收入,在福建南安梅山一帶就有這麼一支專業的哭靈隊伍。接下來就跟隨我們攝影師的鏡頭,一起走進這支哭靈隊伍,看看她們神秘面紗下的酸甜苦辣。

陳淑瓊,這個四十多歲的農村婦女,從16歲就開始在鄉間劇團學唱歌仔戲,十年前才轉行哭靈,她說:“年紀大了,又要照顧家庭,沒辦法整天跟著劇團排練演出”。幹她們這行的都是和她年紀相仿的農村姐妹,她們的經歷類似。年輕時在歌仔戲團十幾年的磨鍊,讓她們都有不錯的表演、唱唸功底。如今幾乎沒有年輕人做這行,願意做的人也越來越少。 每場哭靈,陳淑瓊和女伴們都能哭出眼淚,臉上的“血淚”妝顯得更加逼真動容。

“起初做這行,老人家覺得忌諱,但時間長了,都理解了。”陳淑瓊說。儘管在安溪縣,像她這樣的哭靈人多達數百人,但很多時候,她們路過熟人家門口,“很多人家都不會請你進門喝茶”。不過,在親朋好友家辦喜事時,陳淑瓊也會自覺迴避,“畢竟很多人對我們這行還有偏見”。除非毫不在意又特別邀請的親友喜宴,她才跟家人一起參加。親戚家的喪事,她也不去,“我們哭靈時都是替死者兒女叫爹媽,親戚面前有輩分,哭起來不好稱呼”。


哭靈時,她們中有人需要女扮男裝,按孝男孝女角色身份輪番哭唱,並且通常都會真的哭出眼淚。淚水從眼瞼的濃妝上流下,讓兩行鮮紅的“血淚”妝更加逼真動容,也讓她們的哭靈更具感染力和“技術含量”,這從她們獲得的酬勞也可見一斑。

拍攝當天,逝者家屬花了8000元共請來7支大大小小的舞樂隊,陳淑瓊這支7個人的歌仔戲隊就拿走了3000元。其他舞樂隊要麼是低迴哀傷的葬禮進行曲,要麼是高亢激越的西部搖滾舞蹈,要麼是大雜燴的拍胸舞,要麼是扯開嗓門跪唱“我的老父親,我最疼愛的人……”,似乎都只是在為葬禮增添隆重的氛圍。惟有哭靈的女人們出場,聲情並茂,最能引發在場親友心聲共鳴,滿堂皆“悲”。

一身古裝打扮的哭靈人,在長長的送葬隊伍中很有穿越感

哭完一場,陳淑瓊拎著行李包趕往死者祖祠準備下一場。 哭靈人是帶領老人走陽間最後一段路的人,有的地方稱為“哭婆”,在死者靈柩或靈位前痛哭,用哭帶動悲痛情緒,讓親戚們感到死者的離去確實是悲愁無限的事,用以寄託親人對上天的哀求。哭靈主要哭兩件事,一方面是子欲養而親不在,老人走了獨遺下親人的巨大悲痛;另一方面是,老了的老人,一生辛勞,養兒養女的不易。 對這種哭靈的風俗,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